文/刘雨
李善峰
Li Shanfeng: The Ties with Common People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FOCUS /专题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各项工作都会比较主动。”在标志全面深化改革新时期大幕拉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的首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这样说道。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成为 “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
作为山东省社会学学会会长、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院院长李善峰研究员对美丽乡村建设也有自己的一番感悟。
保护乡村独特价值
即便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也不可能只有城市,没有乡村。由于城镇化的影响,中国村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近十年来,中国每天大约有80到100
个村庄在消失。然而,就在全球性的城市化、
李善峰,著名社会学家,山东
省社会学学会会长、山东社会科学院省情研究院院长。
现代化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乡村的价值,建设美丽乡村,就是留住乡愁,留住家园,留住一个民族文化的根。
济南市积极打造美丽乡村,加快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新型社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改革、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美丽乡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只重视硬件设施,它应该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整体推进,准定位便显得尤为重要。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人们很容易走进一个误区,那就是按照城市的标准来打造美丽乡村。其实,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城乡一样化,城乡还是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的载体,城市和农村还是各有各的特,各有各的价值。我们曾走访
过一些地方,发现非常典型的做法是将
几个村庄合并在一起,建设农村新型社
区,集中解决农村饮用水和住房安全问
题,对污水、垃圾进行集中处理,改变
村容村貌。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同质极为必要。
但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乡村独特
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绝对不能被忽视,
这是美丽乡村建设更为本质和核心的所
在。美丽乡村建设,不是城里人对乡下
人的指手画脚,所有的工作都要有村民
的实质性参与,实现联合国倡导的参与
性发展。对老宅、古树、石板路等乡村
的历史遗留和空间布局,是乡村文化的
有形的根和文化传承的载体,要怀有一
颗尊重它、敬畏它的心,而不能采取居
高临下的态度。城乡一体化,首先是城美丽生活
乡文化的等值化。在这方面,德国等发
达国家有着成功的经验。山东省青州市
南张楼村进行的德国巴伐利亚试验,为我
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当然,我们强调
保护乡村独特的文化价值,并不是否认
市场机制的作用。荷兰的风车,并不单
纯是观光的景点,它至今还是民生的工
具。”李善峰院长这样说道。
破题乡村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乡村教
育是一个自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无限存
在的永恒课题,她延续至人类文明高度
发展的今日,是我们无法回避.异常重视
的问题。然而,在如今的社会浪潮中,
部分乡村小学迁址到中心村或者乡镇驻
地,本以为能让乡村儿童得到更好的教
育,殊不知,这正是对乡村文化最大的▲美丽乡村需要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图为槐荫区石头庄村)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integrated tightly with the people’s lives.
损害,而乡村的衰败可能就是从乡村小学的消失开始的。
“村落教育的衰败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城市化、人口流动和市场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又不尽然。在许多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如美国、欧洲、日本等,其乡村教育并未被割断,政府高度重视乡土教育,并采取措施大力扶持。在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承载着乡村社会变迁的若干功能,对于村庄文化具有保存、引领、传播、拓展作用。千百年来,村庄文化曾经提供过我们民族奔跑前行的能量,构成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印记。近代以来,现代学校从嵌入村庄,到逐渐融入,成为村庄社会文化生活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学校作为村庄的文化中心,负载着村庄的前途与希望,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传统农业社会知识手口相传的时代一去不回,一代代村民必须依赖学校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正是村庄和学校两个场域共同作用,帮助村民实现了最初的社会化,推动村庄走向现代化。
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是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新变化,合理布局农村学校,支持小规模学校的重建与发展,并实现灵活性、多样化和特发展,密切学校与村庄的关系,引入乡土课程与参与式的体验教学。通过成人教育活动,将传统地域文化和乡村文化传承下去,推动乡村生活方式、村规民约的重建,激发村庄的生机与活力,为村庄的未来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让乡村慢慢从文化荒漠中摆脱出来。”
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2015年10月23日,由韩国学中央研究院藏书阁主办的第二届“东亚村落研究国际论坛”在韩国举行。李善峰院长应邀参会并以“20世纪中国村落社会的变迁及影响因素”为题目做了发言。他说道:“近
代以来,中国的传统村落融入现代化的潮流,如何在借鉴国外先进文化的同时,挖掘和利用儒家文化的本土资源,使之积极参与中国国民的道德精神和社会经济生活的重建,为中国
的“现代性”提供合理的资源,同时振兴传统的中国村落文化,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以及1930年代在山东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为世界范围的现代性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将传统文化保护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去。
“村民是乡村的主体,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在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你不能代替他们去做什么,而是通过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自发地、参与式地去做一件事情。传统文化不能放到博物馆、不能放到农家大院,只有将传统文化的保护理念融入到村民的生活中,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方面,韩国庆尚北道奉化郡的海底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作为一个有着300多年历史、深受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古村落,海底村是一个宗族村,这里是韩国义城金氏的发
源地,历史上人才辈出,又是韩国抗日
▲美丽乡村建设要融入传统文化。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fused with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独立运动参与人数最多的村落。村中的古宅保存完好,部分建筑为韩国政府指定的文化保护宅第。在海底村,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服饰、生活方式、居家摆设、农家菜园等无一不透露着海底村特有的传统文化的活力。“韩国文化不仅有《大长今》,还有海地村。”
其实,建设美丽乡村,从另一个角度说,还应该将乡村产业与老百姓的生活融在一起,产业要体现农业的价值。“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本,用产业化的概念进行农业生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的使用价值。在济南周边农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果品、蔬菜等产业,应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导产业。建设美丽乡村,仅仅改善人居环境是不够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必须跟上,当农民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产业,整个乡村的发展就充满活力了。在这方面,青州市南张楼村的巴伐利亚城乡等值化探索,值得肯定。”
当问起心目中的美丽乡村是何等模样时,李院长答道:“我期盼中的美丽乡村不是世外桃源,不是理想的乌托邦。它是一个个有着自己特殊人文风貌和区域特的村落。居住在村落的居民与城市居民在生活上是等值的,农民是一种有尊严的职业而不是社会身份。在那里,人际交往密切,邻里守望互助,对老人尊重,对儿童关爱,村民在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村落的特文化,富裕、宜居、秀美、和谐、充满活力,这便是我对美
丽乡村建设的期待。”
▲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把产业和老百姓生活融在一起。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ttaches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dustry and people’s lives.
V
illages and cities, in the case of any country, are indivisible to the integral whole. To construct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is equated with to preserve the strong feeling of attachment to the soil, the homeland and the roots of culture. With the speed-up of modernization,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the practical demand and inevitable choice of current age, since the value of the rural regions has been excavated.
To develop a beautiful rural environment where farmers can live a happy life, the city of Jinan shows great initiative and willingness in building up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which has deployed plenty of manpower, 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in the amelioration of the living condition, life style and village exterior. But of course,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s a long-term proposition and requires a complete and thorough implementation.
“One of the biggest mistakes we made in the past is that a lot of rural constructions merely aped the models applied in urban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premise of retaining and respecting the original features and peculiar values of the countryside as well as adhering to the market principles. That is to say, it focus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market rules with the very core of
rural civilization. Regarding the demonstration village construction, it gives priority to enh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 village with cultural continuity. Under changing circumstances, agriculture, ecology and culture deserve more reverence and respect in the course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Thus in order to achiev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the dual structure of towns and countryside should be completely eliminated.” Li Shanfeng, head of Provincial Research Institute at Shando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aid.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中共济南市委农办提供)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