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经历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平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师: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平均数,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怎样求平均数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
  二、探索新知
  1、平均数的意义和求法。
  师:读情境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根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
流,全班汇报)
  生1:从情景图中可以读出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分别收集了14、12、11和15个塑料瓶。
  生2:所解答的问题是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师:你能解释“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的意思吗?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意思是把收集到的这些塑料瓶按照人数进行平均分配。也就是把收集瓶子数量较多的转移给数量较少的,最后达成每人收集的个数同样多。
  师:你能理解“同样多”是什么意思吗?
  生: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
  师:那有什么方法能使每人收集的个数一样呢?
  生:像这样,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师: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师:还有其他方法能知道平均数吗?
  生:观察上图发现,还可以先求出塑料瓶的总数量,然后进行平均分配,可以求出平均每人收集的塑料瓶的个数。
  师:请用算式表示出来。
  生: (14+12+11+15)÷4
  =52÷4
  =13(个)
  答: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师: 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刚刚我们初步学会了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接下来老师碰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
  2、进一步强调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出示教材第91页情境图和统计表)
  师:读图表,你能出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1:已知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踢毽比赛成绩表。
  生2:所求的问题是男、女两队,哪个队成绩好?(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怎样列式解答呢?(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生:男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女生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19+15+16+20+15)÷5 (18+20+19+19)÷4
  =85÷5 =76÷4
  =17(个) =19(个)
  17<19
  答:女生队的成绩好些。
  师:那我们来看看这两位小朋友做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你同意哪种方法?为什么呢?
  生:如果比较两队的总成绩,有失公平,因为两队的人数不同,所以比较两队的平均成绩比较公平些。
  师:对!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公平更好一些。
  师: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这个平均数会比原来的数的最大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三、知识运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很多用到平均数的地方。接下来老师来考考你们学习的如何。
  1.下面是5位同学为灾区小朋友捐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