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秋天的怀念》作者是当代作家史铁生,这是一篇叙事散文(体裁)。
二、内容理解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意:
2、“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具体表现在哪里?
“无常”是变化不定的意思。“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摔向四周的墙壁”
3、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叠词)
“悄悄地躲出去”是因为母亲充分体谅“我”痛苦心情,给“我”空间,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痛苦。
“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是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细心关爱。
“悄悄地进来”是因为母亲仍不放心“我”,看到“我”恢复沉寂后,为了尽可能不惊扰“我”,又悄悄地回来了。两个“悄悄”突出母亲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眼边红红”的表现了母亲为了不让孩子担心,再徒增感伤,强忍着内心的悲伤,表现出母爱的细腻、无私与伟大。
这句话体现了母亲全心全意为“我”着想,悉心呵护“我”。
4、“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的叙述方式?作用?
答:插叙。(1)内容上既补充交代母亲爱花,爱生活,又说明母亲为了儿子放弃自己的兴趣、放弃对生活的享受,表现出母亲的无私。(2)结构上为下文母亲央我看花及我用看花的方式缅怀母亲做铺垫。
5、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1)这句中“扑”一字用得好,请说说你的理解。
“扑”字写出动作速度快、幅度的大的特点,想象地表现母亲不顾一切,竭力制止儿子的自虐行为,不忍心孩子再受伤害,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当“我”喊着活着没劲时,母亲“忍住哭声”说出娘儿俩好好儿活的话,此时母亲心里很苦,但她为什么要“忍住哭声”呢?
母亲怕自己的哭泣引得儿子更痛苦、绝望,为了安慰、鼓励儿子,所以忍住哭声,体现了伟大的母爱和坚忍的个性。
(3)“母亲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爱儿子的情感。
B.这是母亲对儿子的劝慰和鼓励,用母爱去抚平儿子心头的创伤。
C.这也是母亲对自己的鼓励,因为她此时已重病缠身。
D.这是母亲对儿子的欺骗,因为两个人都不可能好好活下去了。
6、“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中蕴含的情感?
答:“一直”一词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情绪之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的心情。
7、“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的叙述方式?作用?
答:插叙。(1)内容上补充交代母亲病情的严重。在重病的情况下,她仍无微不至、 不厌其烦的关心我,开导我,更表现出母亲的坚强和隐忍。(2)结构上为下文母亲离世做铺垫。
8、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环境描写:(1)点明季节秋天;(2)落叶渲染出秋天萧瑟的气氛;(3)烘托我孤独、痛苦、绝望的心境。
9、“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是什么描写?作用?
答:动作描写,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表现出母亲对“我”的小心呵护,时刻为孩子着想,母
爱的细腻。
10、“他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中的“央求”能否改为“期待”?
答:不能,因为 “央求”反映出母亲既期盼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11、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地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了什么?
答: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最无私的母爱。
12、为什么母亲对于“跑”、“踩”之类的词语比“我”还敏感?
答:因为母亲不想让双腿瘫痪的“我”听到这些词而回想往事,引来更多的伤心。母亲的敏感足以体现她对“我”细致入微的关爱。
13、文章对“我”和母亲的描写采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不耐烦与母亲的激动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亲因儿子愿意去看菊花内心的欣慰与激动,表明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14、“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中蕴含的情感?
答:“再也”表达了对母亲永远离去的无比痛苦和遗恨的心情。
15、“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答;说明作者当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16、已经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次来评价母亲的一生,母亲的“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母亲身体不好,得与病魔作斗争,我因瘫痪经常向母亲发脾气,作为母亲还得坚强面对儿子的瘫痪,以及女儿未成年的压力,顶住儿子和自己厄运的双重打击。
17、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答:插叙,(1)内容上补充交代无亲临终前仍牵挂自己的儿女,为儿女操劳,表现母爱的无私伟大。(2)结构上为下文我懂得母亲没说完的话做铺垫。
秋天的文章18、文章最后,我和妹妹一起去看花,着意描写了各菊花给人的感觉,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答:使人联想到母亲的崇高、圣洁;生活是美好的,对生活要永远有信心。
19、黄的花淡雅,白的花高洁,紫红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
答:这是坏境描写,作用:(1)用排比的手法写出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气氛。(2)秋风中绽放的菊花象征着我已从痛苦绝望中走出来,变得乐观坚强。
20、这段景物描写是否多余?最后一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不多余。作者在结尾浓墨重彩地描写这些菊花,既表现了作者已经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
”的嘱托,要活出生命的多姿多彩;也暗示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带着感激与自责。
结构上照应开头(第一段),升华中心。
21、文章第一段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第七段中“我”说的“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母亲说的“好好儿活”: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好好儿活”让人感受到母亲的坚忍和母爱的深沉无私,感受到生命的不屈力量。
“我”说的“好好儿活”:为了母亲,我和妹妹都要坚强地活下去,即永不放弃,顽强执着地活出生命的意义。结构上的作用是前后呼应。
22、文中,作者两次写到母亲要推儿子去看花的用意是什么?
答:用意是调节儿子的情绪,激发“我”战胜疾病的勇气。
23、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答案】: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4、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案】: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25、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案】: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26、如何理解题目“秋天的怀念”?
答:在秋天怀念同样是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