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春天第二课时9篇
春天第二课时 1
  新学期的第一周,我们便进入了紧张的教学工作中,二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是《春天》,我觉得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来自于多彩的生活,因而在上语文课时,我们应充分利用生活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此,在课前,我便布置孩子们去野外观察,寻春天。
  以下便是第二天的教学情景:
  【案例一】
  师:小朋友,昨天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到野外去春。你们去过了吗?
  生:过了。
  师:你们从哪些地方到了春天?
  生1:从早开的野花上到了春天?(一个平时学习很认真的孩子说)
  生2:我从嫩绿的小草上到了春天。
  生3:我从粉红的桃花中到了春天。
  孩子们的回答很合我意,我觉得这课堂我肯定能上得很圆满,忽然一个平时很顽皮的孩子站起来说:
  生4:老师,他们说得都不对,昨天我和妈妈去城市广场春天,却发现现在好象还不到春天。因为我们看到的小草还是黄黄的,也看不到野花,广场上的大部份树还是光秃秃的,并没有像我们课文里写得那么美。
  这不是与我唱对台戏吗?听到这孩子的回答,我先是一愣,而后,又平静地问其它孩子。
  师(问生1与生2):你们是怎么到春天的?
  生2与生3(吞吞吐吐):我们从书上看到的。
  师:你们其他同学到的春天是怎样的?
  生:我们看到的跟生4看到的一样。(胆大一点的孩子)
  这堂课我发现孩子的回答很苍白,举手的人也不是很多。这时我感到有点矛盾,是避开这一问题的焦点,就事论事,上完课文呢?还是暂时放着这篇课文,让孩子重新体验后再上。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采取了第二种方案。过段时间,让孩子重新体验后再上。
  大约三星期后,我先去体验了一下,去公园走了走,我又让孩子重新体验,而后又开始了《春天》的教学。
  【案例二】
  师:昨天,老师让大家去春天,你们都去了吗?
  生:去了。
  师:这次你们看到的与上次有什么不同?
  这下,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都都纷纷举起了手。我让上次与我“唱对台戏”的那孩子说。
  师:请钱杭杰回答。
  生1:这次,我和妈妈又去城市广场春天了,我真的到了春天。我发现春天在树枝的嫩芽上,我发现春天在广场的绿草坪上。
  生2:我也去城市广场了,我发现春天在小鸟动听的歌声里,我还发现春天在小朋友们放飞的风筝上。
  生3:我去斯宅老家了,我发现春天在山坡的野花上。
  生4:我去浣江公园了,我发现春天在公园里笑红了脸的茶花上。
  生5:……
  师:是啊,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悄悄向我们走来。从你们的回答中,老师看到了一个多么美丽的春天,有一个小朋友也像我们一样,走进了大自然,去春天,它把自己到的春天给记录下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春天的美丽好吗?
  生(很开心地):好。
  (学生兴趣盎然地开始学习课文)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就这样,我和孩子们带着真切的感受走进了课文,这堂课,我觉得很轻松很快乐。
  以上是我在教学《春天》时的两个不同的教学片段。在第一个教学片段中,我让学生去体验生活,而时候不到,学生却无法体验到春天的美。如果我不管学生是否有生活体验而照本教学,在识字、读写方面我也能够按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但学生的这种学习却是照本宣读,就事论事,为学课文而学课文,根本体会不到春天的美景。致于热爱春天,去观察自然、发现自然的奥秘就更无从说起。而我在第二个教学片段中,却觉得收获很大。这两种不同的经历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是教学的源泉,作为老师,我们更应该尊重孩子对生活的体验。”关注生命是教育的本真所在。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是师生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的理想课堂教学应该包蕴三大理念:生活性、发展性和生命性。那么,怎样落实这三大理念呢?
  第一,加强书本知识与生活内容的沟通,拉近学生生活和教材内容的距离。大自然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本活的“书”。我们教师应巧妙地利用这种课程资源,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这比我们平时花费很大的精力、物力去制作课件要强锝多。通过让学生观察大自然,又
将课文的学习与其相联系。教学的形式一下子生动起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课堂也一下子充满了活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