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新⼈教版教案
地理必修⼆新⼈教版教案
  作为⼀名教职⼯,往往需要进⾏教案编写⼯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动⽅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地理必修⼆新⼈教版教案,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地理必修⼆新⼈教版教案1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即运⽤相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候、渔场、航海及海洋污染的影响。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
  海⽔运动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和⼈类活动,本节课是在学习了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基础上,对洋流与地高中地理教案
理环境的关系进⾏更加具体、深⼊的学习,是学习的⽬的所在,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  (⼆)教学⽬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标定为以下三⼤⽅⾯:
  1。知识与技能⽬标:
  (1)熟悉洋流对地理环境四⼤⽅⾯的影响;
  (2)区别寒流和暖流对⽓候的不同作⽤,理解渔场的形成原因;
  (3)掌握洋流特别是季风性洋流对航海的影响。
  2。过程与⽅法⽬标:
  (1)充分运⽤洋流的相关理论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
  (2)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它们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
  (1)通过学习,树⽴正确的海洋观、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2)学习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影响,培养学⽣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洋流对⽓候的影响,洋流对渔场的影响。把它们定为重点的依据是:洋流深刻影响沿岸⽓候,并改变着某些地区原有的温度和湿度,通过对这⼀知识的学习便可解释⼀些特殊⽓候类型的形成原因;⽽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与⼈类的渔业⽣产活动息息相关,掌握好这部分内容能更好地为⼈类谋福利。
  2、难点:寒暖流对⽓候的影响。确定这⼀知识点为难点的依据是:理解洋流对⽓候的影响应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图和世界⽓候类型图,综合性较强,洋流是⽓候形成的原因之⼀,主要难在需要长久性的记忆洋流的分布及⽓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法分析
  为更好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堂课的教学⽬标,我采⽤讲授法为主,综合利⽤对⽐分析法、案例教学法,让学⽣充分掌握洋流对⽓候和渔场的影响,并结合图⽰法,引导学⽣运⽤洋流知识设计正确的航海路线,运⽤归纳总结法,让学⽣学会辩证的分析洋流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的两⽅⾯的影响。
  四、学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标准理念:学⽣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引导学⽣学习。因此,我将指导学⽣进⾏⾃主学习,学会合作探究、对⽐归纳,从⽽得出结论,构建知识体系。培养学⽣综合运⽤知识的能⼒,特别是洋流与⽓候两⼤知识的结合。学⽣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分析引导,主动掌握新知识。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程教学我将从导⼊、新课教学、作业⼩结三个环节进⾏。时间分配如下:导⼊环节4分钟,新课教学30分钟,作业⼩结6分钟,⼀共40分钟。
  (⼀)借⽤历史,导⼊新课:
  在初中的历史知识基础上,从郑和船队七下西洋的往返季节⼊⼿,设疑:为何郑和七下西洋⼏乎都选择冬季起航、夏季返航,引起学⽣思考,通过⽼师答疑解惑,引出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让学⽣明确洋流对地理环境是有影响的,为学习下⾯的相关知识做好铺垫。
  (⼆)新课教学
  1。辩证思考,学以致⽤:
  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在讲述洋流对航海有利的影响之后,让学⽣思考洋流对航海不利的影响,
最后得出结论。紧接其后的是需要学⽣合作探讨,利⽤洋流对航海的影响设计⼀条从英国伦敦到美国纽约再回到英国的航海线路,之后请学⽣作答,我将予以点评。
  2、解决⽭盾、分析案例:
  (洋流对⽓候的影响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我会充分利⽤之前设计的这条航线,让学⽣思考当航船⾏驶到加勒⽐海⼀带时此地属于哪⼀类⽓候类型,学⽣说出是热带⾬林⽓候这⼀正确答案后,我会提出疑问:⼀般⽽⾔,热带⾬林⽓候主要是分布在⾚道附近的,为什么在18°N的加勒⽐海沿岸依然分布着热带⾬林⽓候。由此引出⽭盾,进⼀步引导学⽣主动学习洋流对⽓候的影响。在了解了寒暖流对⽓候的影响的理论知识后,对加勒⽐海沿岸热带⾬林⽓候的形成进⾏解释,学⽣在理解了暖流对⽓候起增温增湿的作⽤后,再结合39页的⽓候类型图,举出与之相似的⼏个典型例⼦加以说明。
  接着从暖流过渡到寒流,举秘鲁寒流对南美⼤陆西岸的热带沙漠⽓候的影响⼀例,说明寒流影响⽓候的显著性。另外我再结合秘鲁寒流补充⼀个常识:南美西岸的阿塔卡玛沙漠之所以成为世界旱极的原因之⼀是洋流,这样⼀来不仅加深了学⽣对本知识点的理解,同时也延伸了学⽣的课外知识。最后通过对教材上的案例对拉布拉多半岛和西北欧的⽓候进⾏对⽐分析,再次强调寒暖流对⽓候的不同作⽤。  3、师⽣互动,对⽐学习:
  (洋流对渔场的影响也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接下来让学⽣放宽眼界,将洋流对⼤陆⽓候的影响转移到海洋当中,提出四⼤渔场,通过师⽣合作的⽅式分别对四⼤渔场的形成、分布进⾏对⽐学习,并要求学⽣掌握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和北海渔场由哪些洋流交汇所形成,并在洋流分布图上标注四⼤渔场的⼤概位置。同时借⽤纽芬兰渔场消失这⼀事实培养学⽣保护⽣态资源的意识,使其树⽴可持续发展观。
  4、运⽤理论,分析时事,
  借20xx年5⽉发⽣的墨西哥湾原油漏油事件分析原油⾯积扩⼤的原因,再⽤辩证观分析洋流对海洋污染的有利的⼀⾯,最后总结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三)作业⼩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四⼤⽅⾯的影响,再次强调重点,要求学⽣着重掌握洋流对⽓候和渔场的影响。
  结合洋流知识分析我国第⼀⼤渔场——⾈⼭渔场的形成原因;有某⼀航船夏季从索马⾥半岛到印度,应该怎样⾏驶才顺风顺⽔(请画出简图);搜集与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有关的资料,试分析其形成机制以及可能造成的灾害。
  六、板书设计
  我主要采⽤纲⽬式板书,并⽤相关⽰意图与之相结合。纲⽬式板书使整个板⾯⼀⽬了然,有利于学⽣对重点知识把握,也有助于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地理必修⼆新⼈教版教案2
  ⼀、教学⽬的
  “三圈环流”⼀直是教学的难点。由于本节内容空间尺度⼤、要素多,只凭课本中的图⽚,学⽣难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动画展⽰,也只能看得见,仍然摸不着,学⽣也只是凭借画⾯去想象,难以形成空间思维的概念,最后也是晕头转向。因此我们决定让学⽣动⼿,制作三圈环流模型。以此提⾼学⽣的空间想象能⼒和逻辑推理能⼒。
  ⼆、教学思路
  本次实验按照实验准备――⼩组分⼯――合作互助――模型展⽰――教师总结这5步完成。在实验准备阶段,由⽼师事先安排好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组分⼯对材料进⾏加⼯,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组结合课本上“三圈环流的形成”相关⽂字介绍,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对模型进⾏展⽰,教师对模型制作中出现的问题进⾏点评。
  三、教学准备
  (1)地球仪。每个班准备10个橡胶地球仪玩具,其⼤⼩适中,并⾃带经纬⽹,学科性强,可以在实验的同时帮助学⽣加深地理认识。
  (2)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已经绘制了4个垂直⽓流、3个近地⾯风向和3个⾼空风向,只需要学⽣在上课时沿线剪下即可,⼤⼤节省了课堂时间。同时,在设计上,⾼空风和近地⾯风是不⼀样的,⾼空风成弧形,最后偏转了90°,近地⾯风成直线形。这是因为⾼空风向和近地⾯风的成因略有差异,在制作前需要给学⽣具体强化。
  (3)透明胶布、剪⼑等。
  (4)模型制作:①明确分⼯。在课堂上,学⽣以学习⼩组为单位,合理分⼯。2个同学负责剪纸,2个同学负责折叠,准备出4个垂直⽓流、3个⾼空风、3个近地⾯风,另2个同学负责阅读课本,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合作互助。材料准备齐后,⼩组同学策⼒,共同完成模型。
  第⼀步,⾚道地区受热最多,近地⾯空⽓膨胀上升,所以在⾚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流;⽽极地终年寒冷,空⽓堆积下沉,所以极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流。
  第⼆步,⾚道地区空⽓上升后,⾼空空⽓密度增⼤,形成⾼⽓压;极地地区空⽓下沉后,⾼空空⽓密
度减⼩,形成低⽓压。在⽔平⽓压梯度⼒的作⽤下,⾼空空⽓由⾚道流向极地(南风),受地转偏向⼒影响,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在30°N附近⾼空偏转成西风。这样,来⾃⾚道上空的⽓流不断在此堆积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流。因此近地⾯空⽓密度增⼤,形成⾼⽓压。空⽓由此向南、向北流出,其中向南流的⽓流(北风)受地转偏向⼒的影响,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低纬环流形成。
  第三步,从30°N近地⾯向北流的⽓流(南风)受地转偏向⼒的影响,逐渐偏成西南风(近地⾯);极地空⽓下沉,近地⾯空⽓密度增⼤,形成⾼⽓压,空⽓向南流出(北风),逐渐偏成东北风(近地⾯)。于是在60°N附近,从南边来的西南空⽓和从北边来的东北空⽓相遇,暖⽽轻的⽓流爬升到冷⽽重的⽓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上升后,在⾼空分别流向30°N(⾼空风)和90°N(⾼空风),组成了中纬度和⾼纬度环流圈。
  四、模型展⽰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展⽰⼩组模型制作成果,并结合模型说出三圈环流的过程。
  五、教学评价
  本次模型制作,体现了模型制作的以下优势:
  ⼀是学⽣学习地理的兴趣提⾼。传统的教学以⽼师讲授为主,学⽣只靠死记硬背掌握知识的要点,学习的兴趣不浓,效率不⾼。⽽本次“三圈环流”模型制作,让全体学⽣都参与进来,在⼩组中合作学习,动⼿制作,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特⾊,⼤⼤提⾼了学⽣学习地理的兴趣。
  ⼆是培养了学⽣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调⽤以往所学的“热⼒环流”、“风”、“地转偏向⼒”等知识,这也是“三圈环流”的难点,通过⼩组合作探究,查阅相关资料,加深了对以往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的探究精神。
  三是将复杂、运动的地理事物进⾏分解,直观地展现出来,深化了学⽣的空间思维能⼒。通过本次模型制作,学⽣对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加直观、深刻的认识。
地理必修⼆新⼈教版教案3
  【教学⽬标】
  ⼀、知识⽬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喷发、泥⽯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能⼒⽬标
  1.培养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
  3.读图获取信息能⼒。
  三、情感⽬标
  强化学⽣科学的⼈⽣观,使学⽣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将学⽣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教学过程】
  【课件演⽰】唐⼭地震图⽚,有配⾳。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地震的⼀些图⽚和⽂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然现象是地球内⼒作⽤的表现,它们常常给⼈类环境造成极⼤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学⽣回答】略
  【课件演⽰】主要地质灾害⽬录
  【观看录像】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观看录像】地震发⽣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展⽰“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
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哪些危害呢?
  【学⽣分组讨论后回答】略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致的。下⾯让我们来了解⼀些⽕⼭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的⼀些知识,请你回忆⼀下,⽕⼭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思考回答】略
  【教师总结】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的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