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篇一:【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选修2】
【鼎尖教案】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中国的区域差异 1.1我国的
三大自然区(备课资料) 大纲人教版选修2
●备课资料
自然区划与自然区域
前者是指将地表按其自然情况的差异划分区域,全称自然地理区划。按区划对象,自然区域可分为部门自然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本教材根据气候和地貌将我国划分为三个大自然区和七个自然地区就属于综合自然区划。自然区域是指根据地表自然情况划分出来的区域。它是根据地表各自然地理成分的相互联系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依据整体地理环境的差异,把自然综合体划分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等级系统,如大自然区、自然地区等。以阐明地域自然综
合体的特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规律。每个自然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整体性),不同自然区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
自然区域的对象是不同等级的自然综合体,所以自然区划是多级的系统。这个系统由地带性区域单位和非地带性区域单位组成。地带性区划单位可分为自然带和热量带,自然地带和自然亚带等。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可分为自然大区、自然区域、自然地区、自然区等。
自然区划过去多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的标志法,自上而下地进行划分。非地带性区划单位常采用地质地貌标志,或地质地貌标志与气候指标相结合,如划分自然大区、自然区域和自然地区就是这样。地带性区域单位的划分常采用生物气候土壤标志,自然带和自然地带等多是这样划分的。在有了景观类型图或土地类型图后,自然区划便可采用自下而上合并的方法来进行。这是根据相邻土地类型或单元景观间的景观地球物理和景观地球化学联系,及土地类型结构,合并成自然区,再由自然区按区域共轭性原则逐级合并。自上而下的划分与自下而上的合并相结合,使综合自然区划更具客观性。
自然区划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综合体
研究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根据它们在地表呈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行区域划分,所分成的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等级系统的自然单元,以综合自然区域来表达,可以全面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每一个被划出的自然区,各有其不同于其他区域的自然特征、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向,可以为因地制宜进行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整治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因而划分自然区在科学认识上和指导生产上均有很大意义。
自195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自然区划委员会,在竺可桢副院长领导下,组织了各有关学科的专家,进行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研究,于196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有关区划初稿的系列丛书。该项研究根据纬度与海陆分布、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以及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要素的差异,首先把全国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域;在其下,根据温度和水文条件组合大致相同,并在土壤和植被等方面有一定共同性的原则,分为7个自然地区;再下更细分为33个自然区,主要根据气候、生物、土壤等地带性要素和地貌、地面组成物质等非地带性要素综合考虑。综合自然区划揭示了中国自然条件的宏观和中观地域差异,为全面认识全国各地区自然环境的综合面貌,提供了有意义的基本参考依据。
西高东低三级阶梯状的地势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山、高原都分布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丘陵和平原主要分布在这一线以东。黄河、长江、珠江等主要河流发源于西部的高原、山区,顺着地势的倾斜,东流入海。这西高东低的地形,按海拔的差别,略呈阶梯状,可以分为以下较明显的三级阶梯: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级最高的阶梯为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面积广大,在它的南沿高耸入云的喜马拉雅山脉,屹立于印度次大陆印度河—恒河平原之北,山脉主脊海拔平均7000米左右,矗立于中国、尼泊尔边境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它西与帕米尔高原相接,北以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东以横断山脉同第二阶梯区分,地势从海拔4000米以上急剧下降到海拔1000~2000米的下一级高原、盆地。第一级阶梯面上形成是印度板块不断插入青藏高原底部所致。每当印度板块北移,青藏高原亦相应上升。从4000万年前开始,印度板块就不断北移,到现在,这一板块已大部分插入到青藏高原下面,把青藏高原抬高为世界最高的高原,这里地壳厚达70千米。高原面上横亘着几条近乎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北向南依次为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海拔为6000~7000米。
第二级阶梯介于青藏高原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其中包括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等地区,海拔一般为1000~2000米,惟四川盆地较低,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一级阶梯面有些在1亿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已经形成,比较年轻的部分也都有3000万年的历史。它经受地壳运动的次数较多,地壳、断陷和抬升也较显著。断陷的地方往往成为盆地,如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而在这两个盆地之间的天山山脉却拔地而起,最高达7000多米,但在山顶部还保留着平缓的山顶面。深陷的盆地可以吐鲁番盆地、四川盆地为代表。吐鲁番盆地最低处的艾丁湖湖底,低于海平面155米。
第三级最低阶梯,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东。自北而南,有海拔200米以下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海拔数百米的丘陵和海拔达3000米以上的台湾山地。这一级阶梯的地形面受破坏较烈,原来的古陆已被断裂、切割、剥蚀成现在的丘陵状。广大的平原发生于沿岸沉降地带,生成年代较新。至今一些沿海地区仍在不断淤积成陆。由海岸线向东,则是碧波万顷的海洋,沿海岛屿和南海诸岛星罗棋布,在水深不足200米的大陆水下延伸部分,是浅海大陆架区域,也属于第三级阶梯。
中国这种西高东低、面向大洋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一方面有利于来自东南方向的暖湿海洋气流深入内地,对中国东部的气候、植被、土壤和水文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这种阶梯状的地形,使河流形成较大的多级落差,从而蕴藏着有利于多级开发的丰富水力资源。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巍然屹立于亚洲的中部,它的隆升对亚洲乃至世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
中国的自然地理区域(physical geographic re-gions of china)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发展地理科学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综合自然
三大自然区根据中国自然地理环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异,即:一、纬度和海陆分布等地理位置的差异:二、地势轮廓及新构造运动的差异;三、气候主要特征的差异;四、自然历史演变的主要差异;五、人类活动及自然界的影响及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向之差异。全国首先可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等3大自然区。亦即为中国综合自然地理区划单位的第1级,其主要自然特征简述如下:
东部季风区。为人口占全人类半数以上的亚洲季风区的一部分,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45%,总人口的96%。与西北干旱区的界线大致为干燥度1.2~1.5的等值线,与青藏高寒地区则以2500~3000米等高线为界。主要自然特征为:
第一,湿润的季风气候占统治地位,干燥度大部分在1.0以下(一部分为1.0~1.5),全年风向和降水均按季节有明显变化和更替,夏季海洋季风影响甚为显著。
第二,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一般不大,海拔超过2000米以上的山岭不多,没有现代冰川,绝大部分地面海拔1000米以下。在钦州—郑州—北京—鸥浦一线以东,是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的地域,大部分地面在500米以下,并有广阔的冲积平原。
第三,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常态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溶蚀等作用,地表水资源丰富,补给以雨水为主,潜水也有相当数量。
第四,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部分森林草原由于第四纪冰期没有强盛而广大的冰川作用,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受害轻微,因而生物种类繁多,分布混杂,土壤与其他地面疏松物质也未为冰川破坏。
第五,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可耕地几已全部辟为农田(黑龙江省等少数地方例外),天然森林也已大部不复存在。不论在过去、现在或将来,该区均为中国主要农耕地区。
第六,内部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条件,但在华北和东北,湿润程度随离海里程的增加而减少,亦为重要分异因素之一。
西北干旱区。为横跨欧亚大陆中心的广大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0%,总人口的3%。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即为上述干燥度1.2~1.5等值线,与青藏高寒地区则以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等一系列青藏高原边缘山地为界。主要自然特征为:
第一,深处内陆而四周为山岭所环绕,夏季海洋季风影响甚微,以半干旱(干燥度1.5~2.0)
和干旱(干燥度大于2.0)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在400(半干旱)~200(干旱)毫米以下,常常连续半年乃至一年以上涓滴不雨。
第二,最近地质时期曾有显著的差别上升,大部分地域上升幅度不很大,形成海拔1000米上下的高原和内陆盆地;一部分地域则大幅度上升,形成横亘高原之中或环绕高原和内陆盆地周围的高山(天山海拔3500米以上,阿尔泰山在3000米以上)。高原和内陆盆地中也有一些较低部分,吐鲁番盆地中心艾丁湖湖面海拔仅-155米,是全国陆地最低处。
第三,地貌外营力主要为微弱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和堆积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沙漠和戈壁广布。绝大部分属内陆流域,平地产生的地表径流几乎全属源自暴雨的暂时性水流。湖泊较多为咸水。山地径流是本大区主要水资源,补给来源为雨水及冰雪融水。
第四,自中生代末期以来,即已逐渐形成半干旱和干旱气候。现有植物大都为周围山地植物逐渐干旱化的结果。植物、动物种类远少于东部季风区。
第五,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但于有水灌溉处,形成许多肥沃
而人口稠聚的绿洲。干草原古来即为丰盛的牧场,近200年来,又在其东南边缘发展了广阔的半农半牧地带。
第六,内部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是干燥度,可分为半干旱和干旱;次为温带及暖温带。 青藏高寒区。为世界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形成最新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25%,总人口的0.8%。主要自然特征为:
第一,全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部分地区并有差别上升,形成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及多座海拔7000米乃至8000米以上的极高山错综分布,垂直分布现象非常显著。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