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生活习惯和政治方式。例子
1.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1教育环境的地区复杂性 
  我国民族地区大部分地处祖国边疆,经济文化发展较之其他地区落后。这些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尤其西北地区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教育事业不发达,教育质量偏低。人们的思想观念保守,文化素质较低。对于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设备接受性较差。加之这些地区宗教信仰氛围浓厚,有的民族全民信教,宗教已经和民族紧密融合,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等产生了很深的影响,成为民族文化和心理的一部分。有的民族地区和周边国家接壤,不少反动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利用民族地区人民的淳朴,对这些地区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造成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极其复杂和不稳定。 
  1.2教育对象的多民族性 
  我国民族的地区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很多民族地区都是几个甚至几十个少数民族聚居在一起,如生活在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就有四五十个。在现实生活中民族与宗教紧
密相连,宗教往往与民族心理素质、风俗习惯紧密结合,成为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一部分。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心理、经济政治状况等复杂原因,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对生活在其中的少数民族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影响很深,使他们的思想呈现显著的民族性。民族地区高校学生生源复杂,除了各个少数民族大学生外,在一些民汉合校的高校还有很多汉族大学生。这样,在民族地区高校里,多种文化共存,学生信仰复杂多样。又由于各个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源地不同(他们有的来自于经济文化落后的 
  农牧区,有的来自于较发达的城市),使得他们在文化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认知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别,具有多层次性。 
  1.3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由于成长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使其自身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等呈现特殊性。因此,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内容要贴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区情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育内容,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
政治教育,首要的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力度和广度,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和宗教观教育,正确解读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宗教政策,教育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观去分析出现的民族问题和经济文化发展问题,认清宗教的本质,自觉抵制各种敌对势力的渗透和挑拨,并和他们作坚决地斗争。加强“四个认同”和“三个离不开”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健康正确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民族意识,鼓励他们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潜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1.4教育方法的适应性 
  在教育环境、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存在特殊性的情况下,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采用和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法。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所受教育基础、思维方式和心理特征与汉族学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在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候,既要达到国家规定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又要针对教育对象的民族特点,选择适应的教育方法。要结合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防止把一切问题都民族化、宗教化的心理倾向。认同自身民族的优秀品质,也要赞成兄弟民族的精神境界,信奉自己的宗教,也要尊重其他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思想意识领域的不同,不意味着
价值取向的不同,无论是哪个民族也不论是哪个宗教都赞成人类所具有的一些善良的品德。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灵活多样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2.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力欠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落后,创新思维欠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意识不强,倾向于遵守国家的统一性规定,凸显地方教育特的信心不足,工作方法僵化。活动组织能力不强,除了学校硬性要求外,很难自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些民族教育者受民族语言影响,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水平的提高。一些辅导员工作方式方法粗暴,不注意深入到学生中去,用细腻和柔和的工作方法和态度对待学生,不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因而很多学生和政治辅导员的关系不佳,通过“移情”,进而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反感和抗拒心理。一些学历和文化水平较高的汉族思政工作人员,又由于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了解不深,工作也处于表层,很难深入,因而学生工作能力弱。由于理论基础差,其中很多工作者为“半路出家”或根本就是“民外汉”,科研能力较差。 
  2.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较为传统 
  较封闭保守的教育理念和较落后的办学条件及水平禁锢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很多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老套,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和学生思想的变动。重科学性,但是实效性不高。重理论性,但是实践意义不强。囿于学生的思维、理论基础条件,很多学校还在采用以“我讲你听”为主的教育模式,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虽然有的学校进行了相应改革,但是改革的幅度小,范围窄,其教育模式仍然不具有突破性,只是加入了相关讨论环节。贴近学生、贴近地区、贴近时代的事例不多,情景教育少,学生理解不透,感觉都是大话套话和空话。学生不感兴趣,很多都是表面受教育,却根本没入头脑,应付了事。   2.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制缺失 
  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整体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但部分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年龄偏大、知识构成落伍等现实问题。部分具有高学历的思政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本身思想上就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理论知识欠缺,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缺乏信心;教育管理工作时工作经验不足,手段简单粗糙,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上不能做到有效的把握,很难能够正确引导他们真正树立科学正
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部分高校管理者习惯于行政命令方式进行强压式教育,缺乏主动意识。没有深入到学生体中去仔细了解大学生当前最真实的思想动态,缺乏提前发现问题、提前预防的机制,也没有积极思考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 
  2.4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对就业前途感到迷茫 
  部分民族学生对就业前途迷茫,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业压力大;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状况就明显。对去西部或基层就业,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判断和认识,就业观念陈旧狭隘,汉语水平差也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部分学生缺乏创新精神,还存在“等、靠、要”思想。 
  3.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3.1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营造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 
  辅导员要学习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相关知识,有意识营造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氛围,使各民族学生在校园都能感受到体现本民族文化魅力的生活元素。要支持和倡导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生一起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校园节庆文化动。这样就为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
供心理沟通平台,引导学生之间正视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差异,促进相互了解、相适应、相互尊重,增进学生之间的民族感和促进民族团结。 
  3.2着力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是切实化解大学生思想认识问题,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近年来,我区高校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切实把党和政府对大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如各高校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制度和措施, 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各类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交、缓交、免交在内的助学体系,千方百计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我区有关部门和高校还注意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宣传教育和服务指导,积极教育和指导毕业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创业观,解决他们就业难的问题,同时引导、鼓励他们到基层、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3.3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特殊的体,在生活学习、民族习惯、思想心理等方面与其他大学生存在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沿用普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实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建立一整套适合于多民族学生发展的管理机制和服务体系,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作用。此外,除了少数的民族院校外,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分散在各个普通高校中,他们人数比较少,更容易被忽视。因此,应该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管理体制,采取一定倾斜政策,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比较多的高校,可以专门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通过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实实在在地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在规划和指导开展大学生的德育工作时,要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积极探索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3.4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氛围,陶冶少数民族大学生高尚的情操,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学校集体组织的各项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带有浓厚民族特的文化活动,扩大与周围其他民族学生的接触和交流,增强各族学生之间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际能力以及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践证明,通过
由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体现他们的民族文化,是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既保护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情,促进各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充分交融,又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同时有针对性地安排各种让他们形成科学的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国情和民情,懂得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并开阔视野,强化集体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杨涛.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谐发展[J].实践与探索,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