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端午粽》的优秀教案设计推荐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文章《端午粽》传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美和思念,很值得大家去学习,那么《端午粽》的教案设计应
该怎么写呢?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吧。
端午粽教学设计一
一、童谣导入,说“已知”
1.师生板书“节”字。复习已学过的三首传统节日童谣:《春节童谣》《元宵童谣》《清明童谣》。
2.学习“端午”。
清明之后的传统节日便是“端午”(教师板书)了。你能给“端”字组词吗?教师相机引导:“端正、端坐”表示“身正,不歪”;“端碗、端茶”表示“用手很平正地拿着”;引申义“笔端、开端”,指“东西的一头”。而“端午”是指整个大热天的开端。
设计理念:本环节利用扩词法识“端”字。利用扩词法学习汉字,积累一些常用词语,是本单元的教学要点。同时,根据学生的交流
情况,教师相机归类梳理“端”的字义,理解新偏旁“立字旁”的
形旁意义,多方位地了解“端”的含义,使汉字的学习不浮于表层,这才能使学生真正有所得。
3.对于“端午节”,你知道(板贴: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设计理念:“知”是本课生字,“知道”是本课出现的新词。本环节利用“知道”一词统领整篇课文的教学,以三问“你已经知道
了什么?”“读了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来搭建本课的教学框架。这样的设计,既复现了生字“知”,也让
教师更准确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原点、兴趣点、障碍点,能有的放
矢地开展更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语文实践活动。
4.揭示课题:今天这堂课,我们就去了解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习俗——吃端午粽。补完课题,读课题,正音“粽”。
二、三读课文,说“新知”
(一)初读课文,学字读词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好一组与“一”相关的词语。
①按变调规律将本文中与“一”相关的词语分成两组,读一读:一到端午节一锅粽子一颗枣一掀开一股清香一口粽子一小篮②回忆
变调规律儿歌,做做动作背一背:“单独时,平平走;遇四声,向
上冲,搭座山;一二三声前,往下滑,开朵花。”③去掉“一”的
拼音,打乱顺序,再读一读。④把词语放回句子中,读一读。
设计理念:“一”的变调在前面的课文中已经出现过多次,从统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一文初探规律,到《大小多少》中复习读法,再到第6课《树和喜鹊》中的读法巩固等等,孩子们已掌握了
一定的规律,形成了一定的语感,但读错的现象还是频频出现。这
篇课文中带“一”的词语共有7个,并出现在很多难读的长句子中。所以,很有必要再次进行“一”的变调规
律的复习巩固。
(二)二读课文,读好长句
1.读好长句子——“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
这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带有“一”的短语,因为之前已经落实了词语朗读,连起来读一遍即可。着重学习汉字“米”。
①“粽”字是什么旁?认识“米”字:出示图片与字源。②你知道有哪些“米”字旁的字?学生交流,同时梳理与补充:粽、粮、粗、精、粉……教师小结:米字家族比较庞大,一般都与米、粮食有关。
2.读好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设计理念:读这个长句子,先让学生思考:句子为什么有长短?使大家认识到句子长是因为内容多,然后采用内容分解法,利用插
图和句子互相配合,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先写的是粽
子的外面,然后写里面,最后写中间。于是,在学字、学词、读句
的有效统整中,明白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既能促进理解,又能在朗
读中培养语感。
①一看插图、读句子,圈出粽子的三个组成材料,读准音:箬竹叶、糯米、枣。放入句式有序说话:“粽子是用()包的,里面裹
着(),中间有()。”②二看插图,自主加上形容词来说说:()的箬竹叶、()的糯米、()的枣。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形容词,把
物品写有趣了,请你一,画一画,读一读。青青的箬竹叶、白
白的糯米、红红的枣③发现填进去的词语有什么特点?都是表示颜
的词(板书“”),都是叠词。体会表达的趣味:一句话中,
用叠词的形式形象地写了粽子的颜,把粽子写漂亮了,读起来还
顺口,连起来读读整句话吧!用各种方式展示读:同桌读、比赛读、挑战读、看着句式背诵……④三看插图,利用句式背句子。
设计理念:利用插图,可以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掌握、确认事物的本质,丰富认知的内容。孩子们可以在插图中清楚地认识日
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唤起生活前经验;也可以通过插图,认识与
文字对应的新事物,丰富学生的认知。同时,结合插图与长句,通
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趣”的有层次引导,让儿童仔细地、有序地观察插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的顺序,
对儿童理解语言有很大帮助。儿童通过“将语言变成画面的能力”,能有效提高记忆力和想象力。
3.读好长句子——“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
读读句子,这句话写了粽子的什么特点?表演创编朗读活动。
4.读好长句子——“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理解“分给”:利用教具“一篮粽子”,把粽子的图片一个个分给小朋友们,出示“分”字,像这样,把整体用刀切开或取出一部分,就是“分”。复习已学汉字:指生上台领读粽子背后的汉字,
质疑释疑,同桌互读过关。
设计理念:在习字学词时,加入一些游戏元素,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性学习是低年级孩子的最爱。
5.写字指导:
这篇课文中有好几个字的字形就是一幅图。出示图画,学生猜字。照样子写字。
设计理念:写字就是画一幅漂亮的画!这样,将枯燥的写字指导转化为学生喜欢的写字练习,使练习变得好玩起来,有力地激发了
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了学生写字的效率。同时,像这样用溯源的
方法简明扼要地呈现这些汉字产生、演变的大体历程,满足学生爱
问“为什么”的好奇天性,引起他们探究学习的兴趣,并在书写过
程中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培养汉字文化意识。
图为常州市星河实验小学朱玲老师在“首届中国基础教育‘新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小学语文专场)”上的观
摩课,内容选自“新
课程资源系列”《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学与教指南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外婆的端午粽》。
(三)三读课文,梳理脉络
连起来读读整篇课文,说说你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了什么收获?相机梳理板书。
三、诵读童谣,说“欲知”
1.其实,端午节除了要吃粽子,还有很多习俗呢!读《同步阅读》中的《端午童谣》。
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挂香囊;五彩线,手腕绑;吃粽子,沾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2.学生说“欲知”:读了童谣,你想了解什么?
3.课外延学:根据这些疑问,请到课外去相关故事,下节课,我们将进行“话端午”活动。
端午节的佳句美句设计理念:在阅读中实现统整的教学。认知统整,了解除端午粽之外更多的民风民俗;诵读统整,结合《端午童谣》习得文本之外
的童谣、儿歌;课外活动统整,结合学生的生活来学习语文、实践
语文,实现课堂教学指向生活、指向生命的“大语文”格局。
点评——理念:教学设计之“魂”
语文教育的核心环节是课堂,课堂教学的实施关键在设计。而课堂教学设计的着力点又应当在哪里?是教学过程的编排吗?不是的,应当是设计的理念。也就是说,不只是“怎样设计”,而更为重要
的是“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虽然一个好的设计为一些教师现成搬用,现在还不是个别现象,但对于更多教师来说,他们希望能够借
鉴思索的并不是“设计”本体,而是这样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如
果设计本身只是“术”,那么设计背后的教学理念才是“道”。有
了“术”,不等于得了“道”,只有得了“道”,才能灵动而有创
意地去驾驭“术”。
品评本案的一个亮点,就在于它不只是展现设计的方案,而更在于传达这样设计的理念是什么。为了强调,设计理念的部分一律加
上标题“设计理念”加以强调,并用不同字体以示醒目,还用括号
标注,这是对“设计”不可缺失的理解。综观它的设计理念要点:
一是节气教学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识字与阅读
理解的一体化推进;三是在重点、难点处(长句子)精准发力,使
阅读教学从面面俱到的传统弊端中走出来,实行“精准滴灌”;四
是对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统编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五
是实现阅读教学在“统整”中“跨越”的教学思想,开阔学生视野,激发生活情趣,实现从“小课堂”到“大语文”,见“真能量”。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知识、凝聚智慧、纵横信息、大开脑洞的创造性活动。真正要让教学设计成为育人之本,成为教师优课创
作的“母体”,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设计”本身,而是为什么要作
这样设计的背后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