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这个亲属称谓娄炳成
称谓文化,学问很深。中国人的称谓主要有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和特殊称谓三大类。其中,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这些称谓在汉语言词典中,已成固定体系,决不会出现混淆。但在民间,受民族、民俗、地域方言等文化影响,却表现出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甚至不明究里,摸不着头脑。
父亲爸爸爹我们从汉乐府民歌《木兰辞》中得知,“爷”是对父亲的称谓,“爷爷”两字叠加,就是父亲的父亲。在我的老家山东新泰,民间方言对父祖辈的称呼,依然保留着这种古意,称大伯二伯为“大爷”“二大爷”,称祖父为“老爷”;“爷俩”是父辈与子侄辈的关系;而“爷们”则是平辈男子间的互相称呼,有“哥们”“男子汉”的意思。
在我国民间口语中,父亲的称呼繁多,包括爸、爸爸、爸比、老爸、阿爸、爹、老爹、阿爹、爹哋、爹爹、爷、老子、老窦、老头、达达、多桑;还有四川重庆及周边一些地区称父亲为老汉(儿)等等。对已故的父亲称亡父、先父、先严、先考,对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较文雅的说法是家父、家严,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等。
在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的大片地域,还有称呼父亲为“大”的。在河南邓州及其周边地区方言中,“大大”是对本族直系父辈的称呼,其中对排名最长的直系父辈一般称为“伯”(读音:bai),如本族直系父辈中排行老大的称为大伯,老二称为二大,老三称为三大,父亲则多称呼为“爹”。在山东临沂的方言中,“大大”也有爸爸的意思。在山东泰安的方言中,“大大”是爸爸的意思,但读法不同,系重复扬声。
从上述情况看,称父亲为“大”或“大大”的,主要在黄河流域,以黄河中上游为多,但长江中上游亦有。据史料记载,母系社会,母亲的父亲叫大父;父系社会,父亲的父亲叫大父。那么,将父亲称作“大”或“大大”,起于何时,源于何地,最早为何种民族所使用,却不甚明了,颇费思量,需要努力加以考证。
有人从《诗经·大雅·生民》诗中的:“诞弥厥月,先生如达”,索引推理出“大”是长子的意思,是对头胎所生儿子的称谓,后来就将“大”引申为对父亲的称谓了。《生民》全诗较长,描写的是后稷的母亲姜嫄诞生后稷的情景,“先生如达”是说生产很顺利的意思,与父亲的称谓“大”八竿子打不着,并不是“大”这个称谓的最早出处。
众所周知,华夏民族的主要发祥地是黄河流域,“姜”这个姓氏是华夏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大约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出现了,而“姜”这个姓氏又与古老的羌族渊源极深,在新石器后期、先秦乃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羌民族一直是黄河中上游以及长江上游的主体居民之一。从称父亲为“大”或“大大”的,主要在黄河流域,以黄河中上游为多,但长江中上游亦有的这个情况来看,“大”作为父亲的称谓,应该与羌民族有很直接的关系。
我们陇南,称父亲为“大”的,最多的是宕昌县中部和西北部地区,与宕昌县西北部接壤的定西岷县,也是如此。在甘肃省,庆阳、平凉两地,更是极为普遍。而与庆阳、平凉接壤的陕北和宁夏,同样如此。再就是黄河上游的青海和中游的山西了。历史上,这些地域的主体民族大都是羌人部落,是其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域。
据专家考证,宕昌县大河坝、官鹅沟等地的藏族同胞,是宕昌羌的后裔,他们对父亲的称谓都是“大”,宕昌县中部和西北部地区,无论城乡,也都将父亲称作“大”或“阿大”。再扩大到古羌中的广大地域,迭部、舟曲、临潭、临洮、岷县等地,称父亲为“大”的,也十分普遍,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大”这个称谓,与羌人关系甚密。
此外,居住生活在西北广大地区的回民,也都将父亲称作“大”,估计是其先祖从中东移民而来时,首先定居在西北地区,入乡随俗,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也就成了约定俗成的称谓
了。而这一特殊现象也反证了,将父亲称作“大”不仅流行于西北地区,还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很可能是羌民族对血亲称谓的传承。
我们陇南武都区还有一种特殊现象,将姑姑称作“大大”。在四川方言中,“大大”指父亲的或者父亲最大的妹妹,也有地方用来称呼父亲哥哥的妻子。武都老辈人都说他们来自于“四川大槐树下”,的确,武都的早期居民有一些是明清大移民时,从四川来的。将姑姑称作“大大”,可能是川人带来的称谓,推而广之、不断传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