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自古,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自学要求:
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2.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互相交流
3.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文大意。
交流:
1.简介作者,
李贺(791-817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
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
3.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诗文大意。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何时将要
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明净爽朗的秋天里任意驰骋呢?
4.朗读节奏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6.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7.学生自由练读,请同学读,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五、精读古诗,体会感情。
学习第一句,思考
(1)诗中的景物应该是什么场景的?
(战场)
(2)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沙如雪月似钩)
(3)从诗中感受什么情感?
(空阔寂寥、清冷大气)
(4)这是一句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描写这幅悲凉肃杀战场景,也代表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
小结:前两句描写了一片富有特的边疆战场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大漠”“燕山”是边塞征戍之地。“沙如雪”“月似钩”,略作点染,极精炼地勾勒出战场的典型环境。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板书:空旷冷峻)
学习第二句:
(1)“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
(“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
(2)“踏清秋”能不能换成“踏春风”?
(不能,“踏清秋”声调铿锵,能表达作者内心悲凉,环境清冷,与上文“沙如雪”互相呼应,盖“清秋”草黄马肥,“踏春风”更显心情悠闲,不符境意。)
(3)你从“快走”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快走”二字,形象地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表达作者想为国效力的急迫心理)(4)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作者希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的马。)
诗意: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
小结:作者多么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才华,投笔从戎,驰骋沙场,建功立业,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献上自己的一点力量。可是昏庸腐败的朝廷不认同他的才华,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焦急?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忧虑?想到这些,诗人怎能不愤慨?)
总结:
1、《马诗》这首诗是怎样借物抒情的?
《马诗》借马渴望带上金笼头,驰骋千里,抒发自己希望有一个广阔空间,施展抱负,报效国家。
(板书:渴望、感慨、愤懑、矛盾借物喻人)
2、题目是《马诗》,却不见一个马字,是否离题了?为什么?
(因为诗人是借马来抒发自己的壮志情怀及怀才不遇的感叹。)
给出自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注释学习古诗。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下文做好准备。
板书设计
马诗
环境沙如雪月似钩——空旷冷峻
借物喻人
慨叹金络脑踏清秋——渴望、感慨、愤懑、矛盾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李贺的《马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中的《石灰吟》和《竹石》这两首古诗。(板书:石灰吟竹石)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马诗》?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
2、读诗题,明确对象(石灰)(竹石)
一、初读诗文,感知理解。
要求:
1初步感知大意
马的诗交流:
《石灰吟》
注释:
石灰吟:赞颂石灰。吟:吟颂。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好像、好似。
等闲:平常。
浑:全,全然。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人世间。
译文: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竹石》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裂开的山岩,即岩石的缝隙。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强有力。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作者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介绍作者背景,初步体会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主要作品:《平阳道中》《咏煤炭》《暮春遇雨》《于忠肃集》等。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主要作品:《新竹》《山中雪后》《墨竹图题诗》等。
3、朗读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 。
3、学生练读,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三、感悟诗歌,体会情感。
《石灰吟》
思考:
1、石灰是怎么来的?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2、开采石灰时如此艰难,石灰是否痛苦,哪里可以体现出?
(若等闲,浑不怕镇定自若)
朗读“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3、“清白”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
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竹石》
1、竹子长在哪里?
(破岩)
2、竹子经历了哪些考验?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3、体现出竹子什么特点?
(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在那种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4、“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什么?
(“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可见竹遭受的打击之大。)
5、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竹石》描绘了竹子坚忍、刚直、不屈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刚烈、不屈不挠和刚正不阿铁骨铮铮的高风亮节。
总结:1、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点?
交流:都是借具体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板书设计
《石灰吟》石灰不怕牺牲
托物言志
《竹石》竹子要有骨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