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一、古今辉映:南京文学资源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十朝都会,起落兴衰。南京是中华国土上少有的,以一城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历史的纹理和框架。然而与西安,与北京同为“历史截面”之城,古代文人偏爱南京。细究其因,“十朝都会”虽名声响亮,朝代却多为偏安,多为短命。出名的是“后主”,回荡的是亡国之殇。因此怀旧文学就和南京城锁在了一起,无数的诗人见南京便怀古伤今,便感慨兴亡,便文思泉涌。其中,要数晚唐诗最负盛名。“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李商隐)“,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大唐繁荣落尽,今非昔比,无数诗人不敢公然缅怀盛唐,便于叹惋六朝金粉上大做文章,却也成就一番“晚唐气韵”,可谓“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
在怀古诗的层层积淀之中,千姿百态的南京文学应运而生。而南京丰富的故事,古迹,人物,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意象,给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南京作家叶兆言写过:“(南京)这个城市最适合文化人的到访,它的每一处古迹,均带有深厚的人文彩,凭吊任何一个遗址,都意味着与沉重的历史对话。[1]”
例如明城墙意象,就是南京城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南京的别称“石头城”就是取自于此。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也是取材于南京石城意象。“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历史上的诗人只要来过明城墙,总要触景生情,大发古之幽情,或悲壮,或凄切,名篇迭出。
再如秦淮河意象。“十里秦淮”随着“天下文枢”江南贡院的出现、举子的云集而繁荣无边。秦淮河两岸名胜古迹遍布,酒馆客栈林立,画舫无数。历朝历代文人墨客闻名而至,留下了如《泊秦淮》(杜牧)《春江花月夜词》(温庭筠)《虞美人》(李煜)等诗作,脍炙人口,佳句永
传。而书生饮酒赋诗、寻花问柳、选歌征,因此才子佳人的风流韵事数不胜数,此间文章更被大书特书。孔尚任的《桃花扇》就是其中的名篇。现代的秦淮河文学如朱自清、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张恨水的《秦淮世家》等层出不穷,秦淮河文学可谓南京文学的摇篮,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再如民国题材。在文艺创作之中,作为民国首都的南京,似乎并非民国题材的首选地。冠有“东方夜巴黎”之称的老上海比起南京,它的辉煌、繁荣、摩登、国际化更加为人称道。而这一时期的南京更多地被赋予了政权变更、战争大事、领袖风范等话题,“南京这一地域因为民国时期首府的地位,无形中具有更多政治文化所赋予的保守彩。[2]”比如张爱玲的《半生缘》中通过一辆从南京开往上海的火车,暗示了沈世钧从传统守旧向新兴现代的心理转变。强化了南京所代表的传统生活方式,证实了这种城市文化特
征的存在。但也有诸如张恨水的民国南京城市书写,如小说《丹凤街》,真实而形象地描摹了民国南京的城市样貌,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民国南京文学书写的别样路径。[3]
借国学大师胡小石的话总结:“合而观之,则南京在文学史上可谓诗国。[4]”
二、影像再塑:文学资源的持续开发
作为文化古城,历史名都的南京,拥有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优势,其丰富的文学资源,也成为许多影视艺术创造的灵感源泉。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影视剧创作者逐渐将目光转移到南京身上,这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关于南京的优秀影视剧作品。这里将从文学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来分析。
任何一部文艺作品,其产生和发展,或多或少都会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只有在社会历史语境中研究,分析其独特的文化叙事手法,才能充分理解艺术文本或影像所
【作者简介】王郁池,王雨婷,南京师范大学本科生。
试析文学南京与影像南京的联动传播
王郁池王雨婷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210023)
【摘要】新媒体时代,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剧作品的传播对于城市形象宣传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本文主要就如何抓住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的机遇,更好地向外传播“文学南京”这一城市形象的问题,从南京的文学资源储量、文学资源的开发现状、影像与文学联动传播的机遇这三个方面浅析了文学南京与影像南京联动传播这一传播方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文学南京;影像南京;联动传播
110
20201
News Dissemination
新闻传播
蕴含的时代内涵和历史深度。南京,不仅是六朝古都,见证过十里秦淮的繁华,朝代兴衰的哀愁;也是民国首都,承载了近代中国血与泪的悲欢史。正是因着这样的特殊历史,南京的战争意象成为许多文艺作品表达的重点。列举21世纪初关于南京的影视剧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大多是以南京大屠杀、辛亥革命、解放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为主要题材的。例如《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建国大业》等。近些年来,《地下铁》《七月与安生》《我不是药神》等影片的出现,南京的现代都市形象才在影视剧作品中初现雏形。
文学资源的开发是一个逐渐探索深入的过程。在南京文学资源的影像再创造过程中,主要产生了两类作品。一类是以经典小说改编为主。这类影视作品大多是选择带有特殊时代烙印的小说作品作为创作蓝本,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由张艺谋执导,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在张艺谋手中,影片以多重视点、多种蒙太奇手法的综合运用,完成了对真实历史事件的重构和战争意象的构建,在诸多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中脱颖而出。
另一类是借用南京的文化意象来重构、虚构故事。这其中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用已经在受众心中留存的城市印象来作为影视故事的发生背景。南京这座城市,既保留了历史厚重的一面,又有着创新现代的一面,是一座古今糅合、极具包容力的城市,这不仅体现在她的古建筑方面,更体现在她的多元文化上。很多影视剧都选择在南京取景,大多也是被这种城市魅力所吸引。黄建新导演的《求求你,表扬我》,其主要拍摄地就在南京,他在一次访谈中提到了选择南京的原因,南京是一个新旧文化融合之地,有一种“人工复古”的意味,尤其是其中的明城墙,历史厚重的沧桑感加上小人物的故事,呈现出一种阴郁压抑的氛围,和影片基调很搭。赵薇导演的青春爱情片《致青春》,在南京多所高校和景点都有大量取景,也是利用了南京高校云集,历史底蕴丰厚的城市形象,既可以拍出带有复古气息的20世纪末的校园生活,也可以拍出现代都市背景下的职场生活。
二是以南京为背景,通过再创造,赋予南京不同的城市意象。这其中,娄烨导演对南京城市意象的个性化创造呈现最为成功。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娄烨是城市影像的优秀叙述者。他导演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和《推拿》,都是以南京为故事背景,聚焦在现代都市中的边缘体身上,通过讲述小人物的故事带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感受这座城市。在他的镜头下,多雨的南京被描绘成潮湿又暧昧的样子,主人公在雨雾缭绕的街巷中穿梭,人物命运与城市命运紧紧缠绕,他大量描绘生活场景,却又不显得俗气,通过个性化的镜头语言将它们进行诗意化的艺术加工,反而营造出悲伤、压抑等和故事剧情发展相符的环境氛围。可以这样说,他赋予了南京一种“诗意”化的城市意象。
三、“文学之都”:影像与文学联动传播的机遇2019年10月3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了66座城
市加入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其中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文学之都”成为了南京全新的城市名片,成为了各个领域新的机遇。这在对南京文学底蕴和文化实力的“国际认证”同时,又对南京城市形象的传播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良好的城市形象是城市品牌塑造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提高地方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城市形象的有效传播是单个城市突出重围、彰显自身魅力的重要途径。[5]”新的传播方向更有助于满足当代旅游经济的需要。“日趋成熟且需求日益多元化的当代旅游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观赏静态的旅游产品,他们转而追求鲜活的、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体验[6]”。南京乃至全国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共同思考,文学南京是什么样的?在城市的宣传中应当提供怎样个性化的传播思路?面对“国际认证”,怎样去追求最好的“国际化传播”?怎样把这副好牌打得响亮?
在如今的新媒体环境下,南京对城市形象的传播实践几乎涵盖了一切大众传媒,而影视传播无疑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方面的宣传报道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影视与文学的联动传播是大势所趋。“在新媒体环境下,南京城市形象传播需充分发掘微电影等各种新媒介新载具,并执行各种媒体间的整合互动,真正实践全方位、立体化的优质传播。[7]”作为文学大城,文学形象、文学内涵与影视影像的传播策略需要基于整体的战略规划和指导,基于城市形象的新定位,高效地调整和适应。
毋庸置疑,南京是一座文学之城、创作之城。现代南京仍然是文学创作较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多年来,南京的文学作品囊括全国各大奖项,许多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引起了良好的国际反响。无论古韵还是今风,无论是时代之潮还是市井风貌,文学的创作在马不停蹄地向前发展,而新兴的影视行业,电视剧、电影(微电影)、短视频等也应抓住机遇,跟随联动,在国际化视野中形成可持续的传播生态。■参考文献:[1]叶兆言.南京人[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6页.
[2]尹奇岭.民国南京旧体诗人雅集与结社研究·绪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3页.
十里秦淮
[3]袁昊.民国城市书写:《丹凤街》与南京[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7(001):69-74.
[4]胡小石.南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M].不详。[5]王娜.寻点亮城市形象的传播策略[J].创新时代,2010(3)75-79.
[6]曹星.非遗借助新媒体与旅游实现联动传播可行性分析——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传播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54-57.
[7]刘慧.新媒体环境下南京城市形象的媒介传播策略[J].今传媒,2012(07):29-31.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