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文学“奇迹”
———以《姑妄言》的“重现江湖”为例
陈 定 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① 本文所引材料凡未注明出处者皆源于“书香古”制作的《姑妄言汇编》及e 版《姑妄言》。
收稿日期:2008-05-22
作者简介:陈定家(1962-),男,湖北红安人,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从事网络文学研究。
  人类历史上究竟有多少经典被毁于天灾人祸,这无疑是一个千古不解之谜。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大多数优秀著作,都已悄然沉没于岁月的烟尘里。西方学者凯利(Stuart Kelly )在《失落的书》中指出:“书籍遗失并非异常之事,整部文学
史也是文学作品遗失的历史。”
[1]现在所说的西方正典都是“碰巧”传下来的,它们幸运地浮出了遗失文献的海面。多数著作却没有这么幸
运,譬如,荷马的《玛吉特》虽被亚里士多德誉为古希腊喜剧的开山之作,莎士比亚的喜剧《爱得其所》也曾有过上千册的印数,但它们都早已消逝于忘川。凯利还提到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使“六经”变成“五经”的故事。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文化劫难一向惨烈。《尚书》记载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何以只剩下空壳式的书名我们已不得而知。但我们知道,项羽焚秦宫,董卓毁洛阳,必有无数皇家典藏就此失传;侯景乱梁,建康十万典籍扫地以尽;靖康之难,宋朝百年积聚毁灭无余。更不用说秦之焚书,汉之党锢,三武灭佛,明清文祸,八国联军丧心病狂的烧杀劫掠,“文化大革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据郭双林《中华文化劫难录》提供的资料,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至少遭遇了2700余起“劫难”。专家们认为,“古代的书籍传至清代时恐仅十存二三
[2]。按照凯利的说法,文学
作品的流传与幸存都是了不起的人间“奇迹”。
在这些“奇迹”中,作家与作品的命运大多具有令人着迷的戏剧性意义。例如,乾隆皇帝一生写诗42000首,直逼《全唐诗》总数。但是,很少有人把这位风流天子看做真正的诗人。在当代流行的文学史中,
我们几乎不到乾隆诗的踪影。乾隆帝的那些旨在治国平天下的“御笔诗”,如今大多都在博物馆里沉睡着,或在荒野残碑上风化
着。倒是乾隆治下的一位“草民”,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百无聊赖地写下半部《石头记》,竟然成了后人说不尽的《红楼梦》。但《红楼梦》的前前后后,谁知有多少作品已被时间的长河悄无声息地吞没?这其中是否有或有多少超过《红楼梦》的杰作则更是不得而知。
相比之下,今天的互联网作者显然要比前辈们幸运得多,他们的作品,无论优劣,网络这个硕大无朋的图书馆都将为其提供收藏的“书架”和展示的“桌面”。不仅是当代人的作品有了任意发展的生存空间,许多即将渐渐被人遗忘的古代作品如今也纷纷投奔网络世界。过去一部作品,在其创作、传抄、刊印和传播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否则就永远失去了传世的机会。如今,它们终于逃脱了必将腐朽的原子世界阎罗般的“挑剔与非难”,侥幸跻身于比特打造的“天堂”,从此已不再是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幽灵”,因为它们终于在数字化的“永生之境”到了安身立命之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传统文学世界里,有许多即将消亡的作品亟待抢救。无数古代的孤本残篇,如同“孤坟野鬼”,在生死线上游荡,在经历九死一生的漫长流亡漂泊之后,如果最终能在互联网上到自己的家园,它们就从此获得了不朽的生命与活力。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来,有许多早已被专家学者宣告亡佚的作品,如今竟纷纷奇迹般现身网络。在网络文学的世界里,已经出现过许多消失的“古国”“死而
复生”的传奇故事。例如,长篇小说《姑妄言》的“重现江湖”,就是一个典型的网络时代的文学传奇故事。
据“书香古”制作的《姑妄言汇编》
①网络版提供的资料:清代奇书《姑妄言》是继《金瓶梅》之后最著名的艳情小说之一。这部奇书,已有多个网络版,其中最流行的是“钱建文e 书制作”24回“二校本”。据作者《自序》交代:“雍正庚戌中元之次日三韩曹去晶编于独醒园”,其《林钝翁总评》署“庚戌中元后一日古营州钝翁书”,以此推之,该书大约成于雍正八年(1730)。
概而言之,这是一部描人画鬼、惊世骇俗、荒
881・
谬不经的所谓“劝世之作”。第一回“引神寓意,借梦开端”,颇有曹雪芹“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意味。首回大意说:明万历年间,“南京应天府有一个闲汉,姓到名听,字图说”(即“道听途说”),路遇酒友,多饮了几杯,醺然大醉,回家时走进了路边的古城隍庙,醉倒在庙中的泥马足下,在“朦胧少醒,似梦非梦”的状态下,见殿上“神道显灵”,便“代神立言”,敷衍了一段“醉汉说梦”的离奇故事。作者以主角盲女钱贵和
书生钟情的婚恋故事开头,且将各个独自成篇的故事贯穿起来,汇“短制”为“长篇”,将一个平平常常的情故事,演绎成为一部情天恨海的旷世传奇。全书以宦萼、贾文物、童自大等四个家庭日常生活为主要内容,但叙事手法繁复多变,故事人物盘根错节,时而峰回路转,时而旁枝斜出,勾勾连连,虚实无定。作者常常将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漫不经心地穿插在荒诞的情节之中,颇有后现代小说的马赛克特点。如魏忠贤擅权、崇祯杀太监、李自成陷京、崇祯帝自缢、南明王抗清、马士英纵欲、阮大铖失节等等历史掌故,本书都有亦庄亦谑的生动描绘。作者以明亡清兴前后数十年为背景,提供了又一幅《金瓶梅》式的风俗画卷。
就目前掌握到的资料看来,该书写成后并没有刊刻。1941年,上海优生学会出版了排印残本第四十回及第四十一回,也仅限供会员借阅,书前标有“不许出售”字样。如此内部通行的“残书剩卷”,且又偏出在山河破碎的上海孤岛时期,所以,这部《金瓶梅》式的奇书并未产生足够的社会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姑且不说一般读者无缘见到《姑妄言》,就连孙楷第这样的著名小说版本目录专家也未见到,因此,学术界的少有相关研究文字也不是奇怪的事情。1966年,李福清发表了《中国文学各种目录补遗》,记载苏联所藏未见于中国书目的俗文学作品,提到莫斯科列宁图书馆所藏之抄本《姑妄言》的详细情况。于是,关注古代小说的学者欣喜地得知,除了上海残抄本外,《姑妄言》还有一个更完整的本子幸存海外。
十里秦淮
所幸的是,这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本,在经历了百年孤独的沉睡后终于醒来了。2003年,“《古典小说之家》论坛”将足本的《姑妄言》拖到了网上。参与《姑妄言》“网络抢救与修复活动”的有m r63698、小
李飞刀、一条大河、mk wch、yi m2 ing、liang4988、tho masluo1、lao1g、siketefu12、ch m、i m r ockit、fbp2001、cdliao_xr、wave99、l4z5等网友共同完成的。《姑妄言汇编》者认为,“正是由于他们的倾情奉献,我们才得以一窥全豹”。
这个“钱建文e书制作”的24回“二校本”号称“足本”,并自信地宣称让人“一窥全豹”,其依据是编校过程中所参阅的几种“版本”:(1)台湾远方出版社“实体书”。虽有删节,且印刷方面偶有舛错,但文字方面比较可靠。(2)无出版者的“地摊”实体书。虽为盗版却相当齐全。正文和夹批就是通过此本补齐的。(3)网络上能够见到的版本。(a)某网站自称“足本《姑妄言》”,有夹批,有分卷评,但仅前6回。难做参考。(b)某收费网站:出到前15回,无自序、自评,无钝翁总评,无首卷。从正文看,与“钱建文”首次上传状况相仿佛,无参考价值。(c)某收费网站:24回已出全,较完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错别字较多,正文有较大遗漏处……由这里罗列的出版社和网站不难看出,网络版的《姑妄言》仍然具有鲜明的民间彩,因此,某些人所说的“消失了200多年的文学杰作‘重出江湖’”的说法也未必纯系戏谈。至少,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姑妄言》字里行间的确弥漫着网络版小说所特有的“江湖味”。
众所周知,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为文学内容的革命、为艺术的数字化生存提供了理论的可能和实践的便利,它不仅使公认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变得更加经济、便利,而且还能使一些所谓的珍本绝本书籍轻而易举地变成通俗流行读物。众多早已被专家认定失传的作品,纷纷现身网络,无论它们曾经流浪到地球的哪一个角落,只要一经上网,它们就算回到了自己的家园。仍以网上阅读《姑妄言》为例。
不言而喻,在网上阅读《姑妄言》与传统阅读的一卷在手无暇他顾的情形很不一样。《姑妄言》首卷引文《秦淮旧迹瞽女遗踪》开篇“诗曰”:“阿房宫里称佳丽,谁识秦淮艳六朝?……”这显然是传统章回小说的老套路,由回前诗引出故事:  秦始皇时,太史奏金陵有天子气,那时他
方自称为始皇帝,满心以为天下是他嬴家一
己之物,欲传之子孙于万万世。听得这话,犹
恐几千万年后或生圣人,夺了他家天下,遂忙
忙发驾南巡,欲将龙脉掘断,以泄王气。自东
至西浚成一河,城分两半,引淮水灌之,因是
始皇所开,故名曰秦淮。
秦淮之名是否真如小说家所说的源于秦始皇“掘龙脉以泄王气”?小说家言,多不足征。正如“到听”的梦中醉眼看世界一样真假难辨:说真也真,因为梦中的醉汉确有毫无掩饰的赤子之真,所谓“酒后真言”、“梦中天机”,常常正是清醒时守口如瓶的秘密;说假也假,小说家笔下的世界原本就是虚构的,况且是闲汉的梦呓与酒话。如若按照白居易所谓“梦中说梦两重虚”的说法,这个到听的故事至少要说是三重虚了。
但令人称奇的是,《姑妄言》的“梦中说梦”往
9
8
1
往显出惊人的真实。例如,夸饰秦淮胜景的文字可谓穷形尽相,令人神往心驰。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些文字,居然无一语不适用于当下声犬马的赛博世界:“凡过往绅衿商贾仆隶,无不买舟游赏,本处富贵的人不消说,虽贫穷屠贩,亦典衣弃物,必常常游览,倘有一人不至,众口咸称俗物,因此游人如蚁,往来络绎。”如此一段“秦淮佳话”,与那些纵情网游的逍遥客眼中的花花世界毫无二致。尤其是那些秦淮美妓,“或倚雕栏而献媚;或逞妙技以勾魂”,使无数风流士子“魂迷舞,骨醉神飞,日夜如狂,四时不息。”书中这类描写,居然被今天的博客写手用来描绘秦淮河畔那些深陷电玩不能自拔网吧少年,读来更是令人拍案叫绝!
有好事者,甚至将明末清初的所谓“秦淮八艳”———李香君、董小宛、柳如是、顾横波、马湘兰、陈圆圆、寇白门、卞玉京树为“爱国文化”和“爱情文化”的典范,为其“侠骨芳心,艳艳风尘”大唱赞歌。有人甚至将“秦淮八艳”与“西化之风”和“华夏国粹”紧密地联系起来,挖掘出了一系列新人耳目的道理来。“十里秦淮千年流淌,六朝胜地今更辉煌。”这是“好看123”引擎搜索“秦淮”的头条文献标题,看得出,这是当地旅游公司的一则广告,它与秦淮河畔房价飞涨的新闻出现在同一页面……这些与《姑妄言》相关和不相关的信息,都以某种超越线性关联的方式隐藏在随手可及的屏幕之后,只要读者意念所及,轻击鼠标,相关信息便扑面而来。
就文体版式而言,传统小说自然可以以笺评文的形式“夹叙夹议”,就如《姑妄言》纸本小说一样,往往又难以曲尽其妙。网络“超文本”阅读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只需把笺评部分隐藏于热链节中就能够保持原文本的基本形貌。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版《姑妄言汇编》中,编者还特意地收录了依据该书改编的小说《秦淮风月》,在改写《姑妄言》的过程中,夹叙夹议,且评且注,不仅使全书具有浓郁的现代气息,而且还纠正了原作的许多谬误。传统出版物,一般不太可能收录作品相关衍生内容。那些不断增长的评论和研究文章以及仿写、改编或戏拟制作,只有无边的网络空间可以将其从容收纳入“材料汇编”之中。毫无疑问,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网络相关链接材料,对读者阅读和理解《姑妄言》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据法籍华裔汉学家陈庆浩在1997版的《姑妄言出版说明》中介绍,因该书淫秽描写很多,因此这位法籍汉学家把它定性为“艳情小说”,并宣称《姑妄言》是性描写的“集大成之作”。俄国汉学家李福清则在《姑妄言》第十册之末发表了《〈姑妄言〉小说抄本的发现》,介绍了该书流入俄罗斯及其发现的经过。陈益源在《〈姑妄言〉素材来源初考》中则对该书作了另一种评价:“全书情节新奇有趣,笔端恣纵不羁,既展露出鲜明的政治观点,亦不乏进步的文学表现。若谓作者是位说部奇才,作品是部小说奇书,丝毫也不为过,曹去晶与《姑妄言》的研究一定也会随着小说的重现而繁荣起来。”著名文论家陈辽先生则预言“中国大陆对《姑妄言》的研究,随着该书在内地出版,也将形成新热点。”
与此紧密相关的话题是,艳情小说《金瓶梅》面世后,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和艳情小说,《姑妄言》无疑是其中的翘楚,被认为毫不逊于《金瓶梅》。由于当时清政府采取的禁书措施,《姑妄言》向无刻本传世,小说书目及清代文献中亦不见著录或记载,仅在小范围内抄录流传,故知其书者甚少。后来,《姑妄言》从北京到俄罗斯,又从俄国到“台湾”,再从台北到北京,几经辗转,历时二百余年,终于再度公之于世,但由于该书“篇篇写淫,处处贯注于淫,写淫文字在全书中占了很大的篇幅,是《金瓶梅》性描写的数倍”,因此,纸上传播与接受仍然受到了极大局限。直到2003年网络版问世,《姑妄言》才真正流行开来。令人诧异的是,随着网络阅读逐渐成为文学消费主流,《姑妄言》这类性爱小说的阅读量出现了戏剧性的激增势头。《姑妄言》和《金瓶梅》一样,甚至成了手机销售商赠送给手机用户的“热门礼品”。
如今,“网络的神话演绎出了文学的童话。计算机网络诱发的文学艺术新潮也恰如一段奇异的童话故事……古今中外文学史(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上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均已登录互联网,难以数计的原创性网络作品在‘赛伯空间’存留或在一些网站间相互转贴……文学的网络化栖居已经实现,网络的童话世界风景也好,并且已经成为21世纪一个新的文学生长点。”[3]从这个意义上说,e版《姑妄言》“重出江湖”的种种奇遇正是网络时代文学生存与发展样态的生动写照,是“网络神话”所演绎出的又一个“奇迹”。
参考文献:
[1] 凯利.失落的书[DB/OL].htt p://lifebaidu.bl og.
hexun/12421318_d.ht m l.
[2] 郑也夫.中外古今书籍出版之对比分析[J].科技导
报,1992,(11).
[3]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学理形态[M].北京:中央文
献出版社,2007:67-70.
[责任编辑:那晓波]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