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发展史
南京市位于长江下游中段,北纬31°14’-32°37’,东经118°22’-119°14’,总面积6515.74 平方公里。跨越黄金水道——长江,东距长江入海口340 余公里,自六朝以来一直是滨江通海的港口城市。南京古城(本文中所指南京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定要素,以护城河、秦淮河、金川河及玄武河东北岸为界,总面积49.75 平方公里的范围)地处江南,坐落于以中山陵为主峰的宁镇山脉的核心地带,属于丘陵城市。其三面环山,西面临江,城区内尚有雨花台、钟山、幕府山等山丘,多处水域或穿越、或依附、或环绕。城北部是幕府山脉,其西端的狮子山被明城墙包围于城内;东部是钟山,余脉向城内延伸,由龙广山(富贵山)、小九华山、北极阁山、鼓楼小山、石头山等成为古城的东西方向轴线并直接导致古城中央地势较高;玄武湖地处钟山与幕府山之间,与长江共同构成古城的西北部防线;南部的聚宝山(雨花台)是古城的对景山脉,西南部的三山与白鹭洲是南京的休闲美景之地;内外秦淮河更是南京文化发展的母亲河。2 、水系的演变在远古时期 (约6500-300万年前的第三代时期),长江、秦淮河等就渐渐发育起来。长江也称大江,是南京古城重要历史地位得以呈现的重要保证,其发展演变与南京在不同朝代建城位置的选择有很大关系。长江河床由于冲淤频繁,岸线及河水河床都常有变迁:南唐以前,长江水从石头城下流过,才有“石头城凭长江天险”之说,后来江水西移,逐渐变成目前十里秦淮
的河岸状况。
礼制的主要内容是尊卑有别。 《周礼· 考工记》 的 《匠人》 营国制度 ,则是礼制观念的集中体现 ,它对城邑规模、 规划形制、 城邑数量、 布局都作了严格的规定。对于王城形制 ,它规定: “匠人营国 ,方九里 ,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秦淮河又名淮水,与南京古城外部防御、内部发展都有着重要关联。不同朝代在建设南京城时或多或少都对秦淮河做出改造和利用。秦淮河自南京武定门外分成两股,一股为干流,称为外秦淮河,另一股称内秦淮河,内秦淮河在淮清桥又分为南北两支,南支为“十里秦淮”,北支即古运渎。南唐以前,长江在石头城下流过时,秦淮河就在附近入江,后来江水西移,秦淮河就沿着较深的残留江道往北流入长江。秦淮河有多条支流,先后多为人工开凿:三国孙吴时期,东凿青溪以为护城河,西凿运渎作为从长江向宫城运输的通道;五代杨吴筑城时填了部分青溪,又沿城墙周围筑城壕;这些大小河道分支相互连通,皆向南汇入秦淮河,而成为秦淮河水的城内分支。
玄武湖又称后湖,湖内有 5 座人工岛,系疏浚湖泥堆筑而成,湖水主要纳紫金山西坡来水。西、北与十里长沟、护城河相接,通过金川河汇入长江,南侧为泄水口,经珍珠河汇入秦淮河。历代多成为南京古城的护城河,同时也是王侯将相的游览胜地。近年来由于公园旅游开发、单位占用等原因湖面面积大幅下降。莫愁湖,因相传六朝时莫愁女居此而得今名。是秦淮河与长江原交汇处残留水道形成,成湖年代较晚,至北宋方见于记载。后世变迁至今,其岸线水域在近些年的城市化过程中也受不同程度的破坏。3、山体及城市绿化的变迁约1.3亿年到6500万年的燕山及其他地壳运动,改造了南京附近的原有山地,形成了今南京地区的主要山岭。在约6000 年前,受地壳运动、海水起
降影响,长江两岸河漫滩逐渐形成雨花台等50-60 米高的长江三级阶地,清凉山等35-45米高的二级阶地和其他12-20 米高的一级阶地。这些不同高度的阶地受流水冲刷逐步形成当今南京的山川形势。山体在近千年没有太多变化,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需要,尤其是近现代,推山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以南京古城中心区的五台山为例,从民国开始,山顶建设体育馆,建国后体育馆规模扩大,其山体北侧的绿化又受到很大破坏,目前的五台山已只是南京市体育中心而难见山的痕迹了。
城市绿化方面,古代城市绿化除了行道树、城郊景观等少数绿化形式可供大众共同欣赏外,主要都是皇族、官员的私家游乐场所。比如孙吴时期筑建邺城时于城北建后苑(又称建平园),作为皇家苑囿和宫廷禁卫园地,又引运渎之水建设太子的御花园,称太子西池;六朝时国力逐渐强盛,兴建皇家苑囿20 余处,主要分布于玄武湖畔、青溪、秦淮河沿岸以及钟山南麓,其景佳丽之处,几尽为皇家占为游乐场所;明代建设更多,从分类来说就有皇家苑囿、私家园林(如瞻园是中山王徐达府邸)、城郊风景名胜(牛首山、白鹭洲等等)。民国至现代逐渐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绿化公园与公共广场,在此不一一细述。
南京古城城市建设格局的发展演变及特征。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政区建制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六世纪。 春秋时棠邑、濑渚开始建城,经东吴、晋、南朝、明、民国等重要发展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先后有十个朝代以南京作为国都。本文以孙吴时期、明代、民国时期等重要发展阶段作重点论述。
1 、吴、东晋建邺城孙吴建邺城是南京首次成为区域政治和文化中心。建邺都城位于今南京城中部偏东,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城形状为北宽南窄之倒梯形。建邺都城设篱立栅为城围,未筑城垣。建邺城缺乏整体规划,大体可分为都城中部和北部的宫苑区、都城南部及苑路两侧的官署区、南城外秦淮河两岸的居民区和西城外沿江以及石头城为中心的军卫区。在外围又修筑了石头城,冶城,金城,白马城,吴王城等五个城堡作为辅助防御。其空间格局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充分发挥作为水乡城市的航运优势,积极发展城市经济。
二,合理利用地形,加强城防,以确保国都安全。建邺虎踞龙盘,地形极为有利城防,规划充分发挥了这种地理优势,运用地形,层层设防。三,城市总体虽然承天工、就地势,但是仍然保持严谨的整体性,结合山起伏,江河环抱的地形,充分体现了作为都城的宏伟气质。宫廷区以中心方位及城廓环卫之势,显示其尊贵地位,同时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结构的主轴线,遵循宫北市南的礼制规则秩序。晋及南朝时期南京虽几易其名,但都是在东吴建都基础上进行扩建整修,整体未作太大变化。
2 、明南京城南京首次成为一统中国的首都。明南京城形状并不规整,没有遵循传统的都城方形规制,而是因天时、就地利结合地形特征,凸显南京虎踞龙蟠的特点。明代南京城规划思想明确,结构明晰,奠定了目前南京城发展的主要格局。首先表现为明晰的功能分区:城东为政治活动综合区,包括宫城,官署;城中、城南以原有前朝秦淮河一带商业为基础形成经济活动综合区;城西北结合南京城的天工地势部署城防区, 包括驻军卫所、教场、军事仓库等军事机构。其次表现在其多重轴线上:东区的政治轴线由于宫城位置选择的偏向性而并不成为城市的主轴线;而处于中部的商业和公共活动中心成为城市主轴线所在,这完全突破了前朝的北宫南市的宫市由一条轴线串连的传统布局。 “四重城廓”亦是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的主要特征:内为宫城,外为皇城,再外为京城,而后更环以广阔的外廓。明南京城形成的一些规划形制成为后来明清北京城仿效的样板。
3 、民国南京城.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对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规划。主要思想体现在以古力治、墨菲为顾问,吕彦直为助手的1929年颁布的“首都计划”中。民国南京城的规划由于其时代性、设计者的特殊性,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引进西方的先进规划理念。在鼓楼,山西路等都出现了西方的交通路网形式;也出现了像鼓楼广场、新街口广场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而对城市的功能分区更是西方规划思想引进的直接体现。二是强调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保留。一方面表现在强调建筑的固有形式上(大屋顶,墙倒屋不塌的梁柱体系),档案馆、南京博物院等都是基于此理念建造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对古城中文物古迹的保护上,这也是中国建设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历史文化保护概念。
三、目前南京古城空间格局分析
(一)南京古城空间格局现状构成元素总结。山川形胜,虎踞龙蟠是南京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元素。山与水的自然地形、地貌是古今南京城市空间格局构成的重要特之一。山取“虎踞龙蟠”之势,水以江河湖成网,山江隔城相望,共同构成南京古城藉以存在发展的自然背景。古城墙是古城格局的重要界定要素。南京拥有世界现存最大的古城墙体系:现存城墙长度约21 公里,较完好的城门四座,护城河基本保留明代的总体格局,另有多处遗址。南京的绿化景观环境是重要构成特。目前全市建成区绿地率39.5%,绿化覆盖率43.5%,人均公共绿地10 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结合,大中小配套,种类齐全,功能显著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钟山风景区位于古城东侧,融山林、湖水、城墙、陵园于一体,绵延三十余平方公里。道路绿化宛如“绿隧道”,绿地广场和游园绿地,星罗棋布,结构合理。南京的绿化景观特不在其量的大小,而在其特,表现为依山就势的森林景观和城市中成为绿遮阳的行道树体系(图5)。古城内部历史上沉积下来的传统建筑与现状建筑所共同构成的空间关系,以及古城内部由不同时期的道路网所分隔的城市地块所形成的平面布局体系。这两者虽然在近现代变化比较大,但是无论人们对新建设的褒贬如何,目前南京城市中的新建城市建筑、新开辟的城市道路都已确实成为城市格局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有些高层建筑,甚至成为南京新的形象标志和特。
(二)现状南京古城空间格局分析。南京古城地处南京主城区的中心片区,是南京城镇发展区的核心,对周围省份与城市具有重要的辐射作用。南京古城目前用地的主要定位为以公共设施为主,主要发展第三产业用地。就目前发展而言形成两个行政中心、三个商业中心、五条城市轴线、多个居住组团的古城区发展用地布局。两个行政中心:一指北京西路、西康路附近的江苏省级行政中心,辐射范围包括草场门、颐和路、宁海路、西康路、北京西路等地段;二指北京东路鸡鸣寺附近的南京市级行政中心,辐射范围包括北极阁、鸡鸣寺、北京东路、和平公园等地段。三个商业中心:一指新
街口地区,新街口地区的商业中心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南京目前集金融、商业、商务、信息及中介服务等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讯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中央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简称CBD;二指山西路商业中心,是以文化、休闲、购物为主的南京主城内的副中心,主要由山西路广场、湖南路购物街等综合组成;三是夫子庙综合传统商业中心, 是以传统建筑作为其主要风貌,零售、批发、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南京主城内的副中心,主要由夫子庙步行商业界、江南贡院、秦淮河风光带等组成。五条城市轴线:一指以中华门—中华路—中山南路—中山路—中央路—幕府山的城市主轴,由南至北逐步展现南京的古代—现代的发展进程;二指中山门—中山东路—汉中路—汉中门并一直向河西延伸的东西方向轴线,融合了南京的近现代、当代、未来的各种景观;三指御道街—北安门街轴线,体现明代宫城发展风貌;四指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沿线体现民国历史风貌;北京东路—北京西路轴线,连接南京的两个行政中心,结合鼓楼、北极阁、小九华山、玄武湖、钟山等自然风貌体现南京自然山林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空间格局(图6)。四、基于 GIS 等技术对保护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