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识记与舒婷有关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中的众多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
3.感受诗人的爱国之心,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教学难点】
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预习思考题。
2.了解创作背景。
明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
(二)理清思路、理清诗歌内容与形式。
明确:这首诗“运用平凡而富有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的血肉联系”。诗人借鉴运用了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式句法,借以强化对祖国挚爱的深度。
 四个诗节 一节:写实、写历史
 二节:写精神、写历史
 三节:现在
 四节:“我”的誓言
(三)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和思考讨论。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明确:这首诗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之中。这四组意象是“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泥上的驳船”;“贫困”“悲哀”“希望”“飞天袖间”的“花朵”;“簇新的理想”“蛛网”“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泪眼的笑窝”“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迷惘”“深思”“沸腾”的诗人、“伤痕累累”“富饶”“荣光”“自由”的祖国。第一组意象以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祖国数百年来的贫困落后,表达对祖国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深沉悲痛的心情;第三组意象描绘祖国到了历史转折时期,已经走在了新生的起跑线上;第四组意象再次强调“我”与祖国的关系,倾吐献身祖国的热望。
这一环节既是突出重点,也是欣赏的关键。简要点出“意象”这一概念,但不阐发,而通过具体的实例来帮助理解,体现精要好懂实用的要求。
2.这首诗在运用意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在平凡中发现美,而给人一种新颖、独创的美感。
B、意象体通过递进组合,既表现社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历程,又表达诗人及青年一代从迷惘到深思到沸腾的心灵情感历程。
C、设身处地,物我合一,把“我”融入事物之中,与诗歌所抒之情密切吻合。
引导学生在感性体悟的基础上学习抽象概括、提炼总结,学习运用比较思维方法。
3.说说对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
明确:进一步理解诗意,把握诗的意境,感受诗的思想美、情感美。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落实情感美、意境美教学重点。
(四)整合提高,拓展延伸。
熟读背诵课文,研讨问题。
1.欣赏品味诗歌的特。
①体会圆句式的表达效果。
明确:圆周句式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它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续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
体会诗歌的节奏美。
②象征和比喻的运用。
明确:该诗构思突出表现在对抒情主人公“我”的拟物化上。“我”既是抒情主人公,又是具体的客观物象,也是祖国的象征。“我”的复杂矛盾意绪和多层次拟物交织出现,表现了一种独特的悠长、矛盾的心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诗中一系列意象,既是抒情主人公“我”,也是祖国的象征。诗中的意象又有其比喻意义,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比喻祖国承受的巨大灾难和面前的严重困难;“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比喻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体会诗歌语言美。
2.课堂训练。
 ①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②说说对“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的理解。
3.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节课所用到的诗歌欣赏方法。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堂训练。
【教学反思】
2.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的相关知识。
2.熟读诗歌,理解三首诗的大意并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崇高的革命情怀。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凝练、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2.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教学难点】
学习这三首诗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2.研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研讨、质疑、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体悟诗歌阅读意境、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陈毅(1901—1972),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梅岭”,即大庾(yǔ)岭,在今江西大余和广东南雄交界处。本课的三首诗是诗人被敌人围困在梅山时所写。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这三首诗(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课文录音朗读。)
2.指名学生读小序,谈谈小序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写 作背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及诗人诗以明志的行为, 表现了作者革命到底的决心。
3.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第一首,诗人回顾创业的艰难历程,表现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第二首,诗人回顾过去,正视现实,瞻望未来,勉励战友英勇战斗。
第三首,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愿为人民的解放事业而献身的革命精神。
四、深入研读
1.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运用的句式在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断头今日意如何”,“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觉察到必死的险恶处境,英勇地面对必死的险恶处境。这个设问句式的开头句,振起这一首诗乃至这一组诗的抒写情怀,慷慨壮烈。与战争有关的诗句
  (2)第二句表述出了什么意思?具有什么样的含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创业艰难百战多”,表述出艰难创业中经历过了很多的战斗,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感情。
  (3)三、四句运用旧时“泉台”“阎罗”等迷信传说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表现出即使自己牺牲了,死后还要招集旧部的英魂,和反动统治者血战到底。这两句运用了“泉台”“阎罗”这样旧时传说的诗句,把一定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了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4)诗句中的“招”“斩”两个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旌旗”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招”这个动词,表现出把在不同战场、不同时间牺牲的部下的英魂招集起来,空间广阔、声势浩大。“斩”这个动词,表现出巨大威力,毙敌干脆利落,褒意鲜明。“旌旗”,原指旗帜,这里运用借代修辞方法,借代部队,表现出部队的昂扬士气、浩大声势。
2.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首诗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1)这首诗第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含着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内含着虽经十年激烈战斗尚末彻底打败敌人的憾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