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五下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三首》选自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其中《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崇高精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诗人在秋夜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闻“安史之乱”即将结束,归心似箭的喜悦之情。本课的教学中,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感受意境,从而感受诗人的一片赤子之心,体会不同时代诗人的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都与古代战争有关,爱国之情浓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想象画面,提升理解能力、表达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 能想象并说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
与战争有关的诗句4. 了解边塞诗的创作特点。
5. 了解律诗的创作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并说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从军行》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并说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
4.了解边塞诗的创作特点。
课时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并说出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爱国之情。
教学流程:
1、激诗趣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并解释诗题,理解“从军行”的意思。(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节省课堂时间,可以把时间真正的还给学生进行思维的提升。
二、读诗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3、明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诗文大意。
诗意: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
【设计意图】理解古诗大意,为下面体会诗人情感作铺垫。
2.借助关键字词,还原画面,理解诗情。
(1)重点了解“玉门关”与“楼兰”两个地方,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
(2)根据诗意,还原画面,结合“雪山”“孤城”等景物,对戍边的艰辛产生更直观的感受。(板书:艰辛、荒凉)
(3)重点理解“黄沙百战”和“穿金甲”两词,进而体会到诗人对边关将士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板书:百战、磨穿,不破,不还)
【设计意图】结合重点字词,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所描绘戍边时间的漫长以及战斗的频繁激烈。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
四、悟诗情
1.穿越历史,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具体包括:
(1)王昌龄的基本介绍。
(2)王昌龄的报国之志与对边关将士的敬佩之情。
(3)《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板书:边塞诗)
2.关于边塞诗知识的拓展,具体包括:
(1)边塞诗代表人物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
(2)王昌龄的语言特点:王昌龄多选用大的数词、有力度的动词、准确的形容词来表现有气势的大场景或有气魄的大胸怀,体现出了语言的力量美、气势美。
(3)对于王昌龄的评价。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古诗写作背景,拓展相关知识,拓宽知识面,加深对诗歌更深层次的理解。
五、拓诗歌
品评赏析,对比拓展,再出几首边塞歌,想象所描述的画面。
1.王昌龄的《从军行(其二)》
2.王昌龄的《出塞》
总结:主题相同,反映的都是边关将士的生活、战斗场面。诗人的情感相同,成功地塑造了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的英雄像。(板书:英雄像)
【设计意图】由一首诗到一类诗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思维习惯,也一定程度的提升了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写练笔
1.完成课后题: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
(1)学生想象边关苍凉豪壮的景以及将士们驰骋沙场的画面,要注意如何能想得细致,如何能想得真实。也可以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等进行丰富,再动笔写下来。
(2)搜集边塞诗,与《从军行》对比一下,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设计意图】课后题是本课的教学基本任务,想象诗文画面,老师可先引导,再放手让学生动笔,注意提醒想象要细致要真实要合理,以求扎实的完成教学任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5.认识、会写本课生字。
6.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7.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8.结合诗人经历,体会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感。
课时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结合诗人经历,体会诗歌表达的爱国情感。
教学流程:
2、激诗趣
1.导入课题,并解释诗题: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迎着吹过来的凉风,心中无限感慨。(板书课题)
2.质疑诗题:诗人有怎样的感慨呢?
【设计意图】诗题较长,突破理解诗题这一难点。激发兴趣,引出学习内容。
二、读诗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设计意图】读古诗,读准字音和节奏。
三、明诗意
1.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理解“里”与“仞”两字,初步体会山河的雄伟。
(2)简单介绍背景,理解“遗民”和“胡尘”。
2.借助词语,梳理大意
诗意: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
【设计意图】理解古诗大意,为下面体会诗人情感作铺垫。
四、悟诗情
1.穿越历史,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具体包括:
(1)南宋朝廷的形成以及对金策略。
(2)陆游的基本介绍以及他贯穿一生的爱国之举。
(3)本首诗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古诗写作背景,拓展相关知识,加深对诗歌更深层次的理解。
2.入情入境体会诗歌表达情感
(1)结合关键字“三万里”“五千仞”“入”和“上”,借助图片,感受黄河和华山的壮美。解读黄河和华山,特殊的文化含义,了解中原地区的重要地位。( 板书:山河壮美)
(2)借助史料,了解金人的残暴统治,体会北方百姓痛苦的生活。(板书:遗民泪尽)
(3)通过诗歌《题临安邸》,了解南宋统治者的所作所为。明白遗民的盼即是诗人的盼。
【设计意图】通过渲染,让学生感受到山河沦陷的惋惜,呈现金人的残暴统治,让学生加深对“泪尽”的理解。明白诗人是在借遗民之口发声、抒情。
3.再读诗歌,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了解背景、诗人,深入解读文本后,再次读诗,升华情感。
五、拓诗歌
品评赏析,对比拓展,再出几首反映陆游爱国情感的诗歌,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1.“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度今宵垂泪痕。”《关山月》
2.“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3.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总结:陆游的爱国情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身在南方,却总能想到受苦的遗民;他贫病交加,
心中想的仍是为国戍边;他满腔爱国之情,无处施展,抱憾终生;他失望,却从未绝望,他坚信祖国能够统一,矢志不渝。
【设计意图】由一首诗到同一诗人其他诗歌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人,也对理解本课诗歌有着一定的补充作用,更在一定程度的提升了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
板书设计 |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 陆游 山河壮美 忧国忧民 遗民泪尽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学习字词,读准“裳”字,理解字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悟杜甫听闻胜利消息的极度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课时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悟杜甫听闻胜利消息的极度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