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案
教研室:教育      教师姓名:姚雯雯      授课时间:第六周
预科班大学有哪些学校
课程名称
外国教育史
授课专业和班级
14教育
授课内容
第六章: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近代教育 第一节  英国
授课学时
4学时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包括初等教育法、克拉雷顿报告、新大学运动等教育法案,初步了解培根、洛克、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能力目标:通过对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了解,具备分析教育史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英国近代教育的学习,明确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激发学生对教育思想和现实的关注。
教学重点
英国18、19世纪教育概况
教学难点
洛克和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教具和媒体使用
常规教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讲解外国教育史的一般规律,引入新课、重点难点讲授、作业和习题布置、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及课后辅导等内容
时间分配(90分钟)
一、导入新课。由英国17、18、19世纪发展情况作为背景,以《简爱》中教师的待遇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首先讲授英国近代教育概况,重点了解教育发展方向;其次讲授英国近代教育思想,包括培根、洛克、斯宾塞、赫胥黎的思想。
三、布置作业:了解《教育漫话》
四、本节课的归纳总结,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节  17、18、19世纪英国教育
一、英国近代教育概况      二、英国近代教育思想
(一)17-18世纪英国教育  (一)培根
      (二)洛克
(二)19世纪英国教育    (三)斯宾塞
      (四)赫胥黎
讲授新拓展内容
《剑桥修学计划》、《新大西岛》等
课后总结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讲          稿
讲  授  内  容
第九章 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教育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
    一、英国近代教育概况
“绅士海盗”或“皇家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是英国历史上著名探险家与海盗。他是世界历史上第二位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在他的努力下,改革了英国海战技术,战胜了西班牙强大的无敌舰队。他为伊丽莎白女王带来了丰厚的财产,纵横太平洋和南美洲,为英国抢到了很多财富,女王曾经亲自登船授予他“勋爵”,登上了海盗史的最高峰。
德雷克是英国伊丽莎白时代的一个代表人物,他身上浓缩了那个时代英国人野心勃勃、发奋图强、力争改变命运的民族精神。
从德雷克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力量越来越大,资本的原始积累达到一定阶段,人们热衷于进行天文、医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如果说大革命有形摧毁了王权统治,那么这些早期的科学探索则在无形间从思想上动摇了君权神授的等级世界观。在这两股势力的合力下,英国社会向多元化发展。
18世纪,随着英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出现了更深层次的变革。这场变革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及其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讨论: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内的变革,导致教育领域发生一定的变革和发展。为什么社会变革会导致教育发展?
(一)17、18世纪英国教育
17-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比较缓慢,主要阻力来自于教育自由的积习,比如说国家采取放任政策(国家对于教育不干预也就是说国家对教育不进行财政投入、不给予制度保证、对于从事教育行业的人员没有相应规定)、教会渗透学校、通行初等慈善教育等。
(1)初等学校:由教会掌握,非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办一些慈善学校,如: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等。教学条件很差,教学内容简单,重视宗教、阅读,轻计算。教师多由手工业者、伤残军人、老年人等充任,没有专职教师,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通过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和中学预备阶段教育。(《简爱》中简爱被舅妈送进了一个教会慈善学校,那个学校的教育很严苛,老师会用圣经中的一些关于惩罚、暴死的故事给学生做教材,伙食及其差,学校里还会有疾病,简爱的好朋友就是得伤寒死的。而一些富人家如英格拉姆小都是请家庭教师进行教育,家庭教师的地位比较低,工资也不高)星期日学校: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贫民儿童举办的一种初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为贫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私立收费的初等学校,一种是由若干资产的人设置的,主要为男孩升学或就业服务;另一种是由老年人、手工业者为业余活动而开办的。
(2)中等教育:主要是富家子弟的升学预备教育,和家庭贫困的青年无缘。形式有文法学校和公学、学园等。
A文法学校和公学。两者都是私立教学机构。公学之所以叫做公学,就是和私人请家庭教师相区别。教学质量高,目标是培养一般的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一般的文法学校。比较著名的有九大公学,比如伊顿公学、圣保罗公学(文艺复兴时期由科利特创办,现在要在公学读完中学教育6-7年,花费是40万英镑)。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一般为五年,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二者都以升学教育为宗旨。但是因为纨绔子弟放荡不羁,一些学校风气败坏,加之有的学校到18世纪末还未讲授英国历史、地理和文学等课程,受到一些有识之士的批评,并成为英国文学家、诗人弥尔顿设想改进课程、倡导设立文实学校的原因之一,也是后来洛克主张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因。(基本上从公学毕业的学生都可以直接升剑桥或者牛津)。
B学园:弥尔顿设想的学校,其精神乃至名称被清教徒教师们所吸收和使用,这种学校既为升学青年,也为就业青年服务。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由非国教派人士创办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注重自然科学、现代外语等实用学科的教学。它是英国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内容方面的新探索,提供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的新模式,也为工业革命的开始准备了条件。但是18世纪中期法国大革命的爆发震惊了英国保守的统治者,他们加强了对清教徒的迫害,由于清教徒教师的出走,此类学校在英国衰落下去,但是在清教徒移居的北美大路上流行开来。
(3)高等教育的发展始于牛津大学的设立,牛津、剑桥的设立一直是英国高等教育的标志,这时期来自下层的学生增多,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始进入大学课程。18世纪初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等人科学研究成果开始深入教学内容,并开设一些自然科学讲座,对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日益减少,英格兰本土之外,苏格兰等地的几所大学较之牛津、剑桥更为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学科,力求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学费也较低廉。
资料选读一:伊顿公学
伊顿公学(Eton College)坐落在伦敦20英里的温莎小镇,是英国最著名的贵族中学。伊顿公学,于1440年由亨利六世创办,素有"绅士摇篮"的声誉。这所学校,名为“公学”,实际上是一所私立中学。 亨利六世将之命名为“公学”的原意是为贫穷学生提供免费教育,让贫穷孩子也能进入该校读书,结果却成为英国最著名的贵族学校。
学校管理
初入伊顿,学生只是13岁的小男孩,离开伊顿的是18岁的谦谦君子。他们在伊顿的6年完成的是生理、心理、知识、体能、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成长。伊顿的校规严格,却不痛苦。
严格着装
伊顿公学还以古老传统和非常特别的校服而闻名。伊顿公学为不同职位、不同等级、不同荣誉的获得者设计了不同着装。伊顿的校服类似绅士的黑燕尾服、白衬衫、圆领扣、黑的马甲、长裤和皮鞋。这套行头就要700英镑,加上配套的成打衬衫、领带等,装扮一个伊顿人,至少要好几千英镑。在黑燕尾服中,有一些带披风的,那是国王奖学金获得者的标志。
教学特
优质导师
伊顿的教师很多是博士、专家,其中不乏牛津、剑桥毕业的伊顿校友。当然,伊顿选择的教师首先必须热爱学生。入校后,每名学生都获分派一名导师,专门负责监督学业进度以及品德与社交方面的发展。每周,学生们都会以小组方式接受一次辅导。当学生开始进入大学预科阶段时,他可以选择一名新的导师,专门辅导主修学科。
独特教材
伊顿也用为中学统考编写的教材,但他们只用一半时间就教完了。余下的一半时间,由系主任自己选择增添其他教材。伊顿学生除了参加统考外,还多一项“伊顿考核”,每年12月进行。它比中学统考要难得多。伊顿学生几乎都能通过统考,却不能保证都通过伊顿考核。如果不幸几次没有通过伊顿考核,孩子就必须转学了。同时,伊顿考核在校内决定着下一学期的分班,在升学时,如剑桥国王学院等,会更看重伊顿考核展示的学生质量。
分班教学
考入伊顿的学生基本都是尖子,但不等于每个学生的天分、特长、爱好都一样。“分班制”就是为了避免成教育的粗略。
学校从每个学生考入伊顿的第一个成绩起,在英语、数学、法文等每一学科下分别分出等级(班),一般14级,较小的学科相应减少。它与笼统的快慢班不同,一个学生不是被笼统地归在快或慢的班里,而是每一科在不同的班级里。
如进入第一班的学生,即证明他在该科目上已经有了超强的天分和能力,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学习机会。而14班则相反,证明学生在该项目上天赋和能力较弱,缺乏自学能力。老师就要加倍细致、耐心,有时要一对一地个别辅导。
对学生而言,不会因为被划入“低班”而自暴自弃。因为一个学生这科在14班,另一科可能在1班,其间的差异,显示出自己的优势,同时产生的是“向自己看齐”,让自己“全面优秀”的动力。同学之间也会注意到每个人各有千秋,你是“数学天才”,我是“文学博士”,增进互相尊重和友谊。每年通过伊顿考核,前几名会升入更高班。每次“提升”班级,学生都得到更上一层楼式的鼓励,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录取原则
伊顿过去是贵族学校,世家子弟出生后即要注册。现在,学校里的贵族所剩无几,所以“贵族”实际已变成“昂贵一族”的代称。伊顿属于私立学校,原则上是面向公众招生,但要符合“财”、“才”二字才行。一个学生每年两万多英镑的学费,令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知名校友:
著名的伊顿公学校友包括了雪莱、凯恩斯、威灵顿公爵、查尔斯王子、威廉王子、现任首相卡梅伦等人。此外,还有凭借《复仇者联盟》中LOKI一角而在全球蹿红的英国当红演员汤姆·希德勒斯。
你认为伊顿公学的管理及教学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之处?
(二)19世纪英国教育
1、19世纪的英国
19世纪中期前后,英国刚刚完成工业革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也就是经济上实现了崛起。但许多社会问题还没有解决,社会贫富差距仍然很大。富人生活优雅高贵、富有情趣,如狩猎、踢球、郊游、诗歌朗诵;许多穷人则在生存线上挣扎。英国的19世纪是维多利亚女王统治的时代。他在位的64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日不落帝国”时期。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到了19世纪60年代,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它是“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这种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为它向外扩张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所以从60年代到20世纪初占领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2、19世纪英国教育概况
1840年前后,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大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工业革命对教育的需求是什么?受教育的人数增多、学校增多、科学课程增多)19世纪后半期,英国开始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度,经济、政治、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给教育观念和制度也带来了变革,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
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很少干预教育。国民教育的权力集中在教会手中。19世纪初,不同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家对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教育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势力竭力反对政府插手教育;许多政客和资本家也反对政府承担教育责任,担心工人阶级受到更多教育后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有些思想家也反对政府干预教育,认为这样会妨碍人身自由。英国传统的自由主义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比如在经济上出现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政治和外交上一直保持欧洲均势政策都是“自由主义”的体现。自由主义思想是自由竞争思想的延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原有的管理体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19世纪初期,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开始干预教育。这一时期英国面临的问题有三个:学校少、经费少、教育没有统一管理。针对学校少,1807年议员惠特布雷特提出《教区学校议案》,要求政府在每个教区设立由国家管理的学校;针对经费少,1833年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开创了政府通过拨款间接干预教育方式;针对教育没有统一管理,1839年,英国政府成立了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该机构负责教育拨款的分配和使用。1899年,成立由国会直接领导的国家教育委员会,统一对初等和中等教育进行管理,国家对教育的干预明显增强了。
(2)初等教育发展
为了改变初等教育主要由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办理,教学质量低下,学校和学生人数明显不足的状态。1870年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宗旨在于完善现有学校体系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主要内容包括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2、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3、对5-12岁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4、在缺少学校的地方设立公立学校;5、学校中世俗科目和宗教科目脱离。《初等教育法》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之后初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到了1900年,基本上已经普及了初等教育。
重点名词:18-19世纪,英国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制度就是“导生制”。又称“贝尔—兰喀斯特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为了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由英国国教会教师贝尔和公益会教师兰喀斯特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基本方法是先由教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业成绩好的学生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它们去教其他学生。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但是不可避免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最终被公立学校所代替。
(3)中等教育改革
中等教育改革主要集中在学校设置和课程结构上,有两个重要的报告:一个是19世纪60年代初克拉雷顿委员会对九大公学进行了调查,形成了克拉雷顿报告,主要内容是课程中仍以古典课程为主,但是英语、现代语、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内容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就是公学董事会机构的改革。一个是汤顿报告,提出按三类社会阶层设立三类中学,第一类是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子弟设立,为大学做准备;第二类是为中产阶级子弟设立,培养商业、法律、医生等专业人才;第三类是为中下层贫民子弟设立的中学,培养的是从事普通职业人才,这份报告没备采纳,但是对后来中等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4)高等教育的发展
新大学运动和大学的推广运动。
(受产业革命的影响,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大学研究教授和产业革命相关的学科)1828年,伦敦大学学院成立,解开了新大学运动的序幕,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许多城市学院纷纷建立。与传统大学比,新大学不进行宗教教学、重视自然学科、入学门槛低、最重要的是学费低。从此科学技术步入高等教育,接受高等教育不再仅仅是贵族和上层阶级的特权,中产阶级也有机会进入高校大门。
大学推广运动出现在19世纪40年代,主要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伦敦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在50年代以后再大学推广运动中起关键作用。到19世纪末,大学推广运动影响广泛。大学推广运动加强了大学与社会联系,使社会中下层阶级的子女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推动了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
资料选读(二)1707年剑桥大学的修学计划
罗伯特格林1707年出版《修学计划》一书,在书中建议剑桥大学开设广泛的新的科学课程。这表明1707年新的自然科学对剑桥大学的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影响。
第一年,下半年:年代学、地理学和地图研究
第二年,上半年:1逻辑学——柏杰底西斯、洛克 
2几何学入门——欧几里得、斯特缪斯
              下半年:1算数、2代数、
3微粒论哲学——卡特斯瓦利纽斯、波依耳
第三年,上半年:1实验哲学和矿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波依耳
下半年:1光学、屈光学、测光学、颜学等——牛顿、卡特斯、开普勒等
        2、圆锥曲线和曲线性质——牛顿等人。
第四年,  上半年:1力学哲学、静力学、流体力学——牛顿等
                  2微积分学、无限极数——牛顿、瓦尼斯
          下半年:1天文学——牛顿、开普勒、麦卡脱
                  2对数和三角学——斯特缪斯、布尼兹、牛顿等人
二、英国近代教育思想
(一)培根教育思想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革命前活跃在英国政治界、学术界,提倡近代科学和教育的著名哲学家。培根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一系列原则;制定了系统的归纳逻辑,强调实验对认识的作用。培根的归纳法和中世纪流行的演绎法正好相反。培根的归纳法和单纯的枚举归纳不同。比如说一个寓言曾说“昔日有一位户籍官须记录下威尔士某个村庄里全体户主的姓名。他询问的第一个户主叫威廉·威廉斯;第二个户主、第三个、第四个……也叫这名字;最后他自己说:“这可腻了!他们显然都叫威廉·威廉斯。我来把他们照这登上,休个假。”可是他错了;单单有一位名字叫约翰·琼斯的。这表示假如过于无条件地信赖单纯枚举归纳,可能走上岔路。”培根的归纳法是“从感觉与特殊事物把公理引申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渐上升,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公理”。
培根对于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第一,提倡科学教育,注重归纳法和实验的重要性。提出了乌托邦式的“新大西岛”教育,新大西岛是培根心中一个科学主宰一切的社会,为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提供了重要的激励。
第二,众多著作中反映了教育思想包括:强调道德实践活动,习惯,求知,社会环境对培养德行的重要性;教师应当注意启发,示范,直观演示;学习者应当有怀疑精神;注重游历的教育作用等。
资料三:资料三:新大西岛
介绍新大西岛上的所罗门宫:16-17世纪,由于地理新发现的影响,人们流行以乌托邦作品的形式,即借助旅行家、航海家偶然发现的一个未知的、完美的国家来表达人们自己做向往的社会制度。1623年,培根写作了《新大西岛》这部著作,描绘了一个科学主宰一切的社会蓝图。这个故事的开头十分朴实:“我们从秘鲁带上十二个月的粮食开航,经南海驶往中国和日本。”在以后的几个月时间里,遭遇到了狂风天气,把船队吹向大海,水手们疾病缠身,粮食所剩无几,希望越来越渺茫,而探险家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向上帝祈祷怜悯和奇迹。奇迹真的出现了,他们竟然发现在遥远的天际,隐约露出了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岛屿。希望重新点燃。漂流者们被允许暂时留下来,等病人痊愈后,再离开。因此漂流者们住进了岛国人为他们所准备的“外邦人宾馆”。了解到了岛上的一切包括被称之为“所罗门之宫”的组织。它是一个教团、一个工会、是世界上一个最崇高的组织,也是这个国家的指路明灯。
所罗门宫是专为研究上帝所创造的自然和人类而建立的。它的目的是“探讨事物的本质和它们运行的秘密,并扩大人类的知识领域以使一切理想的实现成为可能。”尽管与世隔绝,其科学技术却非常发达。按照命令,岛上每十二年派出两条船到其他国家,他们的任务是研究要去访问哪些国家里的一切事物和情况,特别是全世界的科学、艺术、创造和发明等等,而且还要带回来书籍、器具和各种模型。这些人被称为“光的商人”
所罗门宫内部,有着更加系统和精密的分工。比如,专门收集各种书籍和论文以及各种实验模型的“剽窃者”;收集关于机械工艺、高等学术实验的“技工”;专门观察同伴实验,从中抽出对人的生命和知识以及工作实际有用的东西,能清楚说明事物本原和预见未来方法的“天才”或“造福者”;除此之外,还有学徒和实习生,以保证能够源源接替上述各种人员的职务。
所罗门宫对人才的培养,培根认为,应该给从事科学事业的学者以适当的社会地位,要给予学者合理报酬,要有科学的奖励制度,为学者提供最良好的精神的、物质的环境和条件,以便使其安心,并有最大的动力,以其毕生的精力投入科学工作,促进科学的繁荣发展。第一,提倡学术自由。培根所处的时代是经院哲学盛行的时代,培根设想的“所罗门宫”科学与学术有极大的自由,对自己的研究成果,所发现的经验和新的发明,可以有权决定严守秘密。第二,培根主张提高学者的待遇。对学者应有正当合适的薪金报酬,学者的薪俸,“必须要抵得住普通执业操作人们所得的平均报酬,否则会经济枯竭,精力衰弱,从而导致科学的衰败。”对于他们的勤劳努力,还应有所奖励,才会促进科学的兴旺发展。
所罗门宫中的一些设想当时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但后来都被科学技术所实现了,比如:人工制造腐土和各种复合肥料;咸水湖的开发和利用,利用技术使盐水变成淡水或者使淡水变成盐水;利用水或风力来提供动力发动各种机器;有专门的建筑用来进行气象研究和试验,像人工降雨、避雷等;对植物进行嫁接技术及通过改变植物基因来改良物种;进行器官移植;关于光线和辐射的实验等等。这些都是培根科学思想的体现。
(二)洛克教育思想
约翰·洛克(洛克曾经在牛津大学学习过,和化学家波义耳还有牛顿是好朋友,其实他在历史上最重要的观点是提出了三权分立的主张,立法、司法、行政)是18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提倡绅士教育。主要教育思想是绅士教育论。提出了白板说和经验主义的观念论。认为人出生后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是建立在由外部而来的感官经验上的。白板说是他教育理论的基础。洛克重视教育对个人幸福、事业和前途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具有世俗化、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彩。
洛克的教育观点:
1学校不是发挥教育正面作用的理想场所,家庭教育才可以针对每个儿童进行个别指导。
2、教育目标培养绅士,贵族子弟培养成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
3、重视体育的重要性,健康标准是吃苦耐劳,从小养成习惯。
4、德行比知识更为重要,德行重于学问,学问必须是实际有用的知识。
5、方法上,洛克重视兴趣、直观、循序渐进以及好奇心、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培养等。
6、洛克的教育思想以其世俗化、功利化为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工作学校”的计划中。
资料四:工作学校计划
1697年,洛克为英国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委员会拟写过一份《工作学校计划》,也称作《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洛克在计划中主张将没有工作而领取教区补助金的贫民家庭的14岁以下的子女组织起来劳动,以便社会秩序,减轻教会负担,创造更多利润。工作学校中没有文化知识的学习,只有养成宗教意识的活动和从事纺织制作等方面的手工业劳动,还允许雇主来校选取儿童当学徒。实质上就是贫穷儿童收容所、职业分配机关或童工工场,与他的绅士教育主张形成鲜明的对照。
《贫穷儿童劳动学校计划》原文:劳动人民的孩子对于教区是一种经常的负担,而且照例让这般孩子没事情做,白白养活他们,以至于在12岁或14岁以前,完全失掉他们为社会工作的机会。对目前这种情况,我们能够想到而谨为提出建议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法律规定每个教区设立劳动学校,凡领取教区救济金的家长们的儿童年龄在3岁以上14岁以下和父母同居并且失业无以自给的都必须进这种学校。
用这种办法,可以大大减少母亲在家照料孩子的麻烦,从而有更多的自由从事工作;而孩子们也可以有较好的管理,得到较好的饮食。并且可以从幼年就使他们惯于劳作,而养成他们以后终身朴素勤劳的作风。这却是很大的效果。同时教区既可以减轻负担,也可以至少不像目前对这般孩子不善管理而听其游荡。因为孩子多的穷人就有权利向教区领取津贴,而这种津贴是按照每周或每月用现金发给家长,这种津贴领取之后,往往让家长自己在酒馆里浪费掉了,而孩子们却因得不到供给而依然受苦甚至死亡,除非有慈善的邻家来救济他们。我们敢断言如果把面包直接发给在校的儿童,一定是比发给家长现款有效得多。这帮孩子们在家里往往只能得到极贫乏的面包和水而已。所以假设让在校的每个儿童都能吃饱,他们便不会再有饿死的危险,相反地,他们还可以更健康更强壮一些。而且这个办法实行起来不会给贫民监护人以任何困难。
照这个办法来做,儿童不仅可以在教区费用大大减少的情况下获得上面所述的好处,而且使这些儿童更不能不入学并从事劳动。因为除此以外他们再也没法获得生活资料了,同时,对于教区和儿童本身的利益还能逐日增加。因为儿童在校劳动的成果是逐日增多的,我们可以正确地结论说:把一个儿童的全部劳动时间中的总收入计算一下,并没有花教区一分钱,可是按照目前的情况,儿童从出生一直到14岁以前都由教区维持生活,一个儿童就要耗费教区五十或六十个英镑。
(工作学校的内容:1、培养宗教思想)让儿童入劳动学校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儿童不能不经常跟着教师每星期日到教堂去做礼拜,因而就可以对儿童灌输宗教意识。可是按目前一般的情况,听任儿童游手好闲,结果不仅不爱劳动,而且缺乏宗教和道德。
(2、用劳动换取收入)所以为了这项工作对我们王国更有效地进行起见,我们要更进一步地建议:这种工作学校一般地应附设于羊毛工厂,成为工厂的纺织或其他部门。除非在有些地方可以使这帮在校的穷孩子能够有机会从事其他的劳动。至于在这些地方为儿童选择什么工作,可以让该地区的贫民监督斟酌决定之。至于学校教师的薪金可以酌量从贫民税收中支付。
(3、为地区提供免费学徒)每一地区手工匠人今后必须通过契约从该区劳动学校中雇佣他们所需要的学徒,对这些学徒用不着给工钱,至于要多大年龄的儿童,可以听工匠的自由,契约上规定这位工匠必须对他所选定的儿童药负责到23岁,在这样长久的时间当中,儿童的工作可以对工匠为学徒所负担的一般费用足能补偿而有余。
在每一地区内凡占有土地,每年收入达到25磅以上者,或租金收入年达50磅以上者,可以按照上述同样的条件从该区工作学校中挑选儿童到他们家里工作,作为家政练习生或学徒。失业的成年人也可以进入这种劳动学校学习,并且使他们在这里有工作做。
关于教育内这些学校以及一般贫民所需用的经费,可以由每区的公款来维持,可以从每教区的贫民税收中拨出一部分作为这项公款,我们认为这项公款仅需筹措一次就够了,因为如果管理得法,利息是可以不断增加的。
讨论:工作学校为什么会存在?
      工作学校的存在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怎样?对社会整体的影响?
      通过洛克的教育漫话中的教育观点和“工作学校”的建议,对洛克的教育思想有没有不同的认识?
(三)斯宾塞教育思想
斯宾塞,英国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反对当时英国学校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作是《论教育》。他的主要观点集中在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预备说(他的教育目的论)。斯宾塞认为教育目的是为了“完满生活做准备”,而学校(主要指公学和私立大学神学、古典学科课程过多)的教育正相反。他认为教育应该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从古典主义的传统中解放出来。(这一时期,欧美主要思想变革是启蒙运动,资产阶级自身力量强大,与文艺复兴时期要借助古典文化的时代完全不同)
第二,讨论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他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由于时间有限,我们应该力求把时间拿来做最有益的事。(产业革命引起社会革命,人们的价值观向实用主义转变,科学能更快的促进生产力发展,那么我们就重视科学,减少对不能带来社会财富的学科的学习)
第三,关于智育、德育和体育的论述。西方教育史上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智育、德育和体育的概念。体现在教学原则方法、课程论两方面。
教学原则和方法共有五方面:1、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2、儿童所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文化发展相一致;3、教学的每一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归纳法);4、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5、注重学生兴趣;6重视实物教学。
课程论:斯宾塞按照人类生活把要学习的课程分为五部分:1人类生存首先要有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所以需要学习生理学和解剖学等科目;2学习间接自我保全的活动,需要学习逻辑学、数学、力学、化学、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和社会学,这些是使文明产生的基础;3学习目的在于抚养孩子和教育子女的活动,需要学习履行父母责任所必须的知识即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知识;4学习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包括学习历史知识;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用于满足爱好和感情的各种活动,比如文学、艺术等科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
斯宾塞的教育与传统教育采用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无视学生的身心规律和学习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相比有很大进步,重视心理规律、兴趣、实验等,无疑是个历史进步。被20世纪进步主义教育家所广泛采用,但是他的课程论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如带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彩。
(四)赫胥黎的教育思想
赫胥黎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坚定支持者。他的教育思想反映在《科学与教育》论文集中。他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赫胥黎对当时英国初等教育、文法学校、公学、大学中的弊端进行批判。认为初等教育教授的内容不充分,缺少历史、政治、科学知识。大学过于重视古典语言研究,缺少科学研究和专业学习的氛围和条件。
2、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
赫胥黎从工业发展和现代生活的需要出发,阐述了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并对古典主义进行了犀利的反驳。认为科学教育应该包括自然科学、伦理道德、政治、历史。进行科学教育需要几个条件:第一,恰当地选择论题;第二,注重实际教学;第三,训练有实际经验的教师;第四,安排充裕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