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有:1.
1. 一般而言,对于时间间隔主观估计最准确的间隔时间是( )
A.1秒
B.3秒
C.5秒
D.7秒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普通心理学中时间知觉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维耶罗特(K.Vierordt)早在1868年对时距长度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大约3秒钟之内,估计时间比刺激延时稍长,而在3秒钟之后,估计时间明显地比刺激延时短,被试在3秒的估计最为准确。故本题选B。
2. 在汤里放10克盐,要使汤的咸味尝起来刚好有差异,需要增加2克盐。根据韦伯定律,如果最初放20克盐,要使汤的咸味刚好有变化,则需要加盐
A.2克
B.4克
C.6克
D.8克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感觉阈限及其测量的理解与掌握。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韦伯定律主要说明差别感觉阈限,即觉察刺激微弱变化需要的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存在着的内在关系。韦伯定律指出,刚刚能觉察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新增加量(即差别感觉
阈限)和原有刺激(即标准刺激)成正比。即对刺激的差别感觉,不取决于刺激增加的绝对量,而取决于刺激增加量与原刺激量的比值,用公式表示为△I/I=K,其中ι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ι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变化量;K为常数,即韦伯分数或韦伯比率。不同感觉通道的韦伯分数(即K值)是不同的。根据题中给出的数据可知咸味的韦伯分数(K值)为0.2,那么最初放20克盐,要想刚好感受到盐味变化,要改变的盐量为4克。
3. 在反应时实验中,常用的两个因变量是
A.速度和准确性
B.速度和稳定性
C.稳定性和准确性
D.灵敏性和稳定性
正确答案:A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实验心理学中反应时法的了解与掌握。速度和准确性是反应时实
验中两个基本的因变量。而通常情况下,两者应该同时作为因变量,如果只以其中一个作为因变量,所得到的结果可能是不全面的。因为这两个变量有一定的关联,注重了速度,准确性就会下降,注重了准确性,速度就会下降。因此,在实验的指导语中,研究者应根据研究的目的对被试应作何反应做出明确的说明。本题应选A。
4. 听觉的行波理论认为,不同频率的声音,最大振幅在基底膜上的部位不同。低频声波最大振幅接近的耳蜗部位是
A.底部
B.顶部
C.中部
D.下部
正确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听觉理论的理解和掌握。20世纪40年代,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
西(von Bekesy)提出了行波理论。贝克西认为,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最大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最大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这样,人耳就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因此本题选B。
5. 为了规范和维护心理测验工作的发展,中国心理学会于1992年颁布并试行的相关文件是
A.《计算机化测验与解释指南》
B.《心理学家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C.《心理测验管理条例》
D.《教育和心理测验标准》
正确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心理测量工作者的道德准则的了解和掌握。为了规范和维护心理
测验工作的发展,中国心理学会于1992年颁布并试行的相关文件是《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2008年经过重新修订颁布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和《心理测验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因此本题选C。
某研究者为了研究自变量X(三种水平X1、X2、X3)和自变量Y(两个水平Y1、Y2)对某种心理活动的影响,抽取若干名大学生,随机分成第一、第二、第三组,实验安排是:第一组:先做X1 Y1,再做X1 Y2第二组:先做X2Y2,再做X2Y1第三组:先做X3Y1,再做X3Y2根据上述研究设计,回答下列题。
6. 设计问卷来调查大学生吸烟行为的现状,这样的研究目的是一种( )。
A.描述
B.解释
C.预测
D.控制
正确答案:A
解析:问卷调查是对现状的描述,而研究目的就是一种描述。
7. 艾宾浩斯的研究发现,学习后经过的时间和记忆保持量之间存在关系,在这里“时间”属于( )。
A.刺激特点的自变量
B.环境特点的自变量
C.被试特点的自变量
D.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
正确答案:B
解析:时间是环境变量。
8. 有学生在单词学习时,将单词的构成进行人为分解,根据分解的各个部分,充分发挥想象,编造小故事或者情景,例如将“chill”拆分为“chi”和两个“l”,并将“chi”看成“吃”,将“l”看成冰棍,生成小故事: “在冬天,我连吃了两根冰棍,感觉非常寒冷,chill 即‘寒冷的’。”这种学习是( )。
A.发现学习
B.接受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正确答案:C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解析:有意义学习是指将正在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处理,并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过程。
9.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种动机冲突属于( )。
A.趋避式冲突
B.双避式冲突
C.多重趋避式冲突
D.双趋式冲突
正确答案:D
解析:双趋式冲突是指遇到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和同样强度的目标,但两个目标不能同时都获得,只能选择其一时产生的心理冲突。“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遇到的矛盾冲突就是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是指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目标时产生的心理冲突。趋避式冲突是指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产生的心理冲突。多重趋避式冲突是指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既有利也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产生的心理冲突。
10. 人本主义持( )的观点。
A.人性本善
B.善恶相混
C.人性本恶
D.性三品
正确答案:A
解析: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内在体验,强调人性本善。
11. 以下关于相关系数的陈述中,正确的是( )。
A.相关系数r与样本容量无关
B.样本容量越大,相关系数r值越大
C.样本容量越大,相关系数r值越稳定
D.样本容量越小,计算相关系数的抽样误差也越小
正确答案:C
解析:相关系数与样本容量有关,样本容量越大,相关系数越稳定。样本容量越小,计算相关系数的抽样误差越大。
12. 个体对单个声源方向进行判断需要利用双耳线索。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双耳线索的是( )
A.强度差
B.时间差
C.速度差
D.相位差
正确答案:C
解析:声音判断的双耳线索包括强度差、时间差和相位差,不包括速度差。故本题选C。
13. 根据听觉位置理论,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 )
A.顶部
B.中部
C.背部
D.底部
正确答案:D
解析:位置理论也叫共鸣理论,由赫尔姆霍茨提出。在他看来,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声音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所以耳蜗对高频声波反应的敏感区域位于底部。故本题选D。
14. 下列是四位儿童的斯坦福一比纳智力测验结果。心理年龄超过8岁的儿童是( )
A.小明、小丽
B.小丽、小芳
C.小刚、小芳
D.小刚、小明
正确答案:B
解析: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表测得的智商分数为比率智商,即心理年龄除以实际年龄乘以100。对于6岁儿童,若其心理年龄超过8岁,则其比率智商应大于8/6×100=133;题中小明的生理年龄为6岁,比率智商为120,因此其心理年龄没有超过8岁。对于7岁儿童,若其心理年龄超过8岁,则其比率智商应大于8/7×100=114;题中小丽生理年龄为7岁,比率智商为115,因此其心理年龄刚刚超过8岁。对于8岁儿童,若其心理年龄超过8岁,则其比率智商应大于8/8×100=100;题中小刚生理年龄为8岁,比率智商为95,因此其心理年龄小于8岁。对于9岁儿童,若其心理年龄超过8岁,则其比率智商应大于8/9×100=89;题中小芳生理年龄为9岁,比率智商为90,因此其心理年龄刚刚超过8岁。故本题选B。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