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
1.通过梳理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 3.品析关键语句,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
教学内容 |
教学重点: 1.通过梳理文章行文思路,把握作者观点 2.理解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掌握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品析关键语句,体会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
教学过程 |
一、故事导入 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听一个故事。相传有一次,鲁班进深山砍树木时,一不小心,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他摘下叶片轻轻一摸,原来叶子两边长着锋利的齿,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齿划破的。他还看到在一棵野草上有条蝗虫,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所以能很快地磨碎叶片。鲁班从这两件事上得到了启发,他想,要是有这样齿状的工具,不是也能很快地锯断树木了吗?于是,他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锋利的锯子,大大提高了工效。 生活中很多的发明创造,都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在《谈创造性思维》一文中就提出我们要在思考问题时突破常规和传统,以新颖独特的方式解决问题,发挥创造性思维,让我们共同学习这篇文章吧。 二、梳理论证思路,把握主要观点 (一)整体感知 1、阅读第1-3自然段,思考: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预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2、文章以一个带有四个图形的表和一个问题开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用图表展现比用文字叙述更简洁,更直观,更新颖,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论证效果。以提问的形式引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便于与读者交流,引起阅读兴趣。 3、阅读第4-12自然段,概括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备的条件? ①渊博的知识 ②活用知识的态度 ③持之以恒的毅力 ④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4、阅读第13自然段,谈谈怎样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①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②探求新思路,运用所得知识 ③相信小灵感,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小结: (第1—3段)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提出问题) (第4—12段)论述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 (分析问题) (第13段)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如何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人。(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段论结构) (引论) (本论) (结论)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以下哪个正确? A.谈创造性思维 B.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C.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必须做到:①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②探求新思路,运用所得知识;③相信小灵感,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明确:“谈创造性思维”是论题,没有明确指出观点是什么,要怎么做。“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第1—3自然段所讲的内容,而本文主要讲的是“创造性思维”。第三个答案正确,明确指出了观点。 追问:我们常见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都是言简意赅的,为什么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的句子表述这么长? 教师解说:这篇文章的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他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迪士尼、微软公司、苹果电脑、花旗集团等。他曾经写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和《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由此可见,罗迦·费·因格的文章所面向的读者基本上都是大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所以本文中他的观点表述得具体而详尽,是为了给广大读者提出非常实用的做法。 (二)回顾论证结构 一、提出问题(1~3 段):从四个图形中,得出__________的结论。 二、分析问题(4~12 段): ______________ 论述创造性思 活用知识的态度 维必备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三、解决问题(13 段)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保持好奇心 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__________ 相信小灵感 明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渊博的知识、持之以恒的毅力、留意细小的想法、探求新思路 三、分析观点和材料间关系 自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了论述以上观点,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一)举例论证 1、课文开头巧用新颖的材料,通过分析四种答案都正确的理由,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一个结论。 2、举了古登堡依据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机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布歇内尔依据看电视时的妙想并付诸行动发明了交互式乒乓球电子游戏两个例子,得出结论: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追问:这两个例子删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两个例子的侧重点不同,古登堡的例子侧重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要有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侧重探求新事物的意识,这样更能体现举例的典型性和充分性,能更有力地论证观点。 3、举了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三个例子,得出结论:具有创造力的关键是关注极其普遍,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其反复推敲。 4、作者说“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你能举几个例子来证明这个观点吗? ①莱特兄弟从小对机械有着天生的爱好,有一天,他们的爸爸带回一个飞螺旋玩具,并告诉他们,它能在空中高高飞翔。兄弟俩这才相信,除了鸟、蝴蝶之外,人工制造的东西也可以飞上天。长大后,兄弟俩开始了他们的机械航空实验,最后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②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苦思着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这时,一只苹果恰巧落下来,落在牛顿的脚边。牛顿从苹果落地这一理所当然的现象中到了苹果下落的原因——引力的作用,这种来自地球的无形的力拉着苹果下落,正像地球拉着月球,使月球围绕地球运动一样,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 (二)对比论证 1、“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反) “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正) 2、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自信),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正) 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不自信),进行自我压制。(反) 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 3、你能列举几个关于创造性思维的正面或反面的事例吗? A.正面例子 ①司马光砸缸:司马光七岁的时候,一儿童在庭院中捉迷藏,一个小孩失足跌进了院子里那只装水的大缸里。别的小孩都吓得跑掉了,司马光应声而出,手执石块将缸击破。于是缸里的水流出来了,那个小孩也得救了。 ②曹冲称象:孙权献给曹操一头巨像,只知道很重,但具体多重谁也不知道。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还是个孩童的曹冲说:“把大象放到一只大船上,然后在大船吃水的地方刻上记号,再将称量好的重物放到船上,达到同样的吃水深度,就可以知道大象的重量。”众人恍然大悟。 B.反面例子 “东施效颦”中的东施、“郑人买履”中的郑人。 四、品味语言 1、请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①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你若选择的是B……”“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②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呢?” ③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明确: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 2、“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这句中,“之一”和“细小”两词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之一”说明还有其他的根据,删去之后,这个根据就变成唯一的了。“细小”写出有创造力的人能在别人不留意的地方发现问题,及时捕捉灵感,以此为突破口,最终让想法变成现实。“之一”和“细小”体现出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性。 小结:在议论文中,如何让表达更有说服力? ①论点要清晰明确 ②论据要典型合理 ③语言要准确严密 五、拓展延伸 请发挥你的想像,把“△”“○”两个图形组合成一段话。 示例:看到圆,便使人想到西方人吃的圆圆的奶油面包;看到三角形使人想到我国端午节时包的粽子;圆与三角形结合,使我想到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 结束语:作者罗迦·费·因格说:“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希望我们都能发展创造性思维,成为真正快乐的人。 |
第20课《谈创造性思维》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本文发布于:2025-01-23 06:15: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 上一篇: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第13课 事构的正确答察不止一个
- 下一篇: 1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第2节
实时天气 2025-01-23 05:44:32发布
北京
-
温度:-4℃~6℃
东北风
-
明天晴
5 东南风
-
后天晴
7 东北风
-
大后天小雪
3 东南风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