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第一篇:圆明园的历史与特点
    圆明园,又称圆明三园,是清朝大规模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桥街西北方向,始建于18世纪中叶。圆明园占地面积达3,500亩,是清朝兴建皇家园林的代表之一,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美、景观之奇令人赞叹不已。然而,这座辉煌的皇家园林却在19世纪末被火烧毁,至今仅剩下一些废墟,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圆明园建造始于乾隆时期,历时近150年才完成。整个园林分为三个景区:前、中、后三园。前园主要围绕着昆明湖展开,湖面长近3千米,风景秀丽。中园是圆明园的重要景区之一,其中头发亭、玉潭桥、山花烟柳、炮台等都是园林中的著名景点。后园是圆明园规模最大的园区,其中有望京山、长春山、万春亭、建福宫等景点。
    圆明园的建筑以中式园林建筑为主,以宫殿、亭台、轩榭、廊桥、果树、奇石等装饰物为辅。园内的建筑艺术精湛,独具特,并融合了中西文明的元素。“一园半山水,半山水一幅画,一幅画一派宫廷建筑”,圆明园的布局刊定了倚山傍水的风格。
    圆明园是清朝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它是中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重要遗产之一。然而,在19世纪末,一场灾难性的火灾使圆明园成为废墟,其壮丽巍峨的宫殿、精美绝伦的雕刻、优美秀丽的园林都被毁于一旦,人们才深深地认识到圆明园所代表的历史与文化的珍贵性以及不可替代性。
园明园的毁灭   
第二篇: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清朝史上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极为痛心和遗憾的一页。1860年,第二次战争爆发,英国盟军不惜烧杀抢掠,对北京城、颐和园和圆明园等皇家园林进行了残忍的破坏。
    据记载,当时英法联军的一批士兵被派去圆明园打猎。他们带着火炬和火油,烧毁了很多古物建筑和园林,包括翠濠、智慧海、昆明湖周围的建筑、游船和人工山水、廊桥、玉佛宫、台基、城墙等。其中,为清朝皇帝用来欣赏江山美景的重要建筑——九龙壁和大量的瓷砖和石头,被英军拆下带回国内公开拍卖,让圆明园雕栏玉砌、壮丽奇妙的风貌消失于世。
    这场火灾对中国的损失不仅是文化的,也是精神的和历史的。园林与建筑物的毁灭是损失之一,更让人惋惜的是文物书画、收藏品、有关历史的档案与资料等许多价值无法以任何物质衡量的文化遗产,被英军带回国外,深埋于西方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手中,将中国艺术、人文、历史文化消失在异国的地球上。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们的巨大悲哀和遗憾的,其中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超越国界及历史,成为世界文化的财富,带给了整个人类的美好回忆。
    第三篇:圆明园毁灭背后的深刻思考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幅发人深省的历史画卷,它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文化保护的重要性。文化是一种国家的软实力,是国家承载历史与血脉的表现形式。文化保护应该是全体人民的责任,不仅仅是政府管理部门的责任,就像“各自智慧,共同珍惜”。
    当前,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周围的古建筑和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城市规划必须考虑到文化保护的因素,要有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的意识,才能让文化与现代化有机融合。
    此外,对文物保护工作特别是维修工程的受到重视,防止出现“抢修、伪修、拆修”等情况,确保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人们需要提高文化素养,了解历史、文化和文物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在文化保护的过程中扮演更积极的角。
    总之,圆明园的毁灭对于中国加强文化保护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饱含着珍贵且深层次的人类文化形式和价值,文化保护不是政府的单一职责,它也是每一个人应当承担的责任,让中国的文化血脉永远流传下去,赢得世界的尊重和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