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叹三首》古诗赏析
  《秋雨叹三首》作品介绍
  《秋雨叹三首》原文
  《秋雨叹三首》
  作者:唐·杜甫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鲜。
  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莲藕排骨汤的做法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开学计划表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雨叹三首》注释
  ①天宝十三载(754)秋作。这年,从八月到十月,霖雨六十徐日,田稼失收,“长安垣屋颓坏殆尽,物价暴贵,人多乏食”(《旧唐书·玄宗纪》)。杜甫感事伤时,因有此作。第一首假物寓意,叹自己老大无成。
  ②决明:植物名,豆科,一年生草本,叶似首稽而稍大,夏秋开花,实成荚。《本草》谓人药功能明目,故名。
  ③翠羽盖:绿叶似鸟羽制成的车盖。
  ④黄金钱:决明花淡黄,形如金钱。⑤汝:指决明。
  ⑥后时:日后,指晚秋霜寒。
  ⑦堂上书生:杜甫自指。
  ⑧馨香:芳香。指决明花的香味。
  其二
  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秋雨叹三首》注释
  ①阑风长雨:·连续不断的风雨。全诗校:“一作东风细雨。”阑,全诗校:“一作兰。”长,全诗校:“一作伏,一作仗。”
  ②四海:全诗校:“一作万里。”八荒:八方荒远之地。四海八荒指普天之下。同一云:谓无处不雨。
  ③“去马”句:《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埃诸涯之间,不辨牛马。”
  ④浊径清渭:径、渭,二水名,至陕西高陵县境汇合,自古就有径水清而渭水浊,合流后仍然清浊分明之说。何当:安得,怎能。
  ⑤禾头生耳:因连续阴雨,禾头长出新芽,络曲如耳形。张鹜《朝野金载》引唐便语:“秋雨甲子,禾头生耳。”禾,全诗校:“一作木。”黍穗黑:黍不耐雨水,故穗霉黑将烂。
  ⑥妇:全诗校:“一作父。”无消息:指秋雨成灾,收成无望。
  ⑦换:全诗校:“一作抱。”衾:被子。裯:帏帐。史载,这年秋天,玄宗曾“令出太仓米一百万石,开十场贱粜以济贫民”((日唐书·玄宗纪》)。
  ⑧两相直:即两相当。直,通“值”。
  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秋雨叹三首》注释
  ①三首自伤穷困潦倒。长安布衣:杜甫自谓。布衣,没有官职的人。谁比数:是说谁也看不起。
  ②衡门:以横木作门,贫者所居。环堵:指家中只有四面墙,犹家徒四壁。
  ③老夫:杜甫自谓。长蓬篙:因不出门,故门前长满杂草。
  ④稚子:尚不懂事的儿子。
  ⑤胡雁:塞北飞来的大雁。
  ⑥曾:全诗校:“一作省。”
  ⑦后土:大地。后,全诗校:“一作厚。”
  《秋雨叹三首》翻译
  缫丝的时候希望它尽量长,而不在意它有多白净,越地的罗和蜀地的锦都要用镶有金粟的
尺子来量(意为贵重)。络丝之后,用各种花草的染料将它染成美丽的颜。这时已经因素净的质地被恣意染而悲伤,但当它从织机上被剪下时仍然为它的华美而赞叹。
  小心地将它熨得服贴平整,裁缝用它来制衣时将针线的痕迹都掩盖起来。春光明媚的时候穿着这样的衣服为了你翩然起舞,美好的样子引来蝴蝶围绕、黄鹂啼叫,连飞扬的柳絮和飘荡的柳枝似乎也含情意,衣裙随风摆动,轻柔随身。嫌薄汗和些许尘土污染了它的美丽,衣服打开来穿的时候还是新的,脱下来的时候已成了旧装不知道放在哪里了。
一刻是多长时间  你不知道吧,那些有才华的人要被赏识有多么的困难,即使被起用了,又害怕哪一天会被弃置,这样的赏识对他们来说也是痛苦而又难熬的旅程啊!
  《秋雨叹三首》讲解
  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于此诗首引卢注云:“《唐书》:天宝十三载秋,霖雨害稼,六旬不止,帝忧之。杨国忠取禾之善者以献,曰:‘雨虽多,不害稼。’公有感而作是诗”
  予以为少陵先生之作,确屡干时政,忧民生以及社稷,然古之人作时政诗者多矣,怀赤心忧国而溘死者亦不鲜,奈何独少陵先生之作传千古而绝邻音,独傲然而气盈大块?予以为
少陵文质至纯,经崎岖而多思其生之哀,民之哀,以至宇宙之哀,形于诗虽怆然涕零,亦能气阔而心无碍于物之隔。是故天地万物,河川草木,民生国苦,家愁命舛,皆浑然一胸之内。是若箫虽七洞,气亦浑然呜咽于一管中,众音交应相呼,人忘其音,惟感河崩岸之汗漫,并猿啸鹃啼之凄绝。其言民苦国忧,亦超乎时政之狭,直入天地间道理,并生命苦痛之本,及为物之难留,满江之墨,皆不堪之悲也。予读先生《秋雨叹》三首,于今秋日,物将凋而时近晏,丹砂未就,予犹顾影自吟,体入世之难,感生之迫及道、理之晦隐。久诵此诗,思如墨入杯中水,故为文以记之。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決明颜鲜。
  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
  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秋日杀,万物凋而百感集,古有“悲秋”者悲秋之萧瑟,“病秋”者病秋之隐沦,“惊秋”者惊韶华逝而年岁晏之速。少陵于此首亦融悲、病、惊,伤物残而叹自身老大难有成。
  其二: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
  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
  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
  第二首中,秋日的昏昏之咒由内心向外界弥漫开去,秋风洒落,而秋雨却繁腻不绝,纷纷若世之喧嚣,缥缈如病中呓语。“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整个世界都蛰伏在一片乌云之下,齐奏着同样颓然、绝望的主题,人生如飞蓬,此时亦无路。“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世界如此浑浊,物皆不辨,道者何存?古者天人交感,泾渭水之清浊不辨,应是射人世之道理毁,伦理乱也。若孔子无奈伤获麟,泾渭不辨亦是不安的征兆,
带来令儒者窒息的迷阵。古者农业乃天下之本,却是“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禾头生耳”乃言雨中禾叶卷,如耳之形,却亦言为天下之本、黎民口粮之禾的颓丧脆弱,禾头生耳,倾听世上的呜咽而无策。而农妇田父之音亦隐沦雨中,根基之没,国安久持?“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言世之目盲,“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妇田父无消息”言世之聋哑,仇氏《杜诗详注》中亦言此乃刺杨国忠恶言灾疫,四方匿不以闻。然世之风雨如晦,亦非皆由一人而起。“城中斗米换衾裯”卢注言:“疗饥急,救寒缓也”,实已非斗米、衾裯的价值问题,而是道之毁的哲学问题:“相许宁论两相直?”世之失道,国之本失其位,民苦,贤哲居陋巷而佞者塞庙堂。少陵以此市井物价之疑问,抒苦道隐之惶然,亦叹现实自身命运之不甘矣。
  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第三首又从广阔的外界回到自己的斗室,“长安布衣谁比数”,少陵多有自称“布衣”、“野老”之辞,实不甘也。“谁比数”可较太史公《报任安书》言“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意绝之至也。而“长安”亦不过客居之地,“反锁衡门守环堵”亦是绝望之举,路穷则独守一隅,实也不过是暂时的避世,避开内心纠结无解的困愕。将烦忧锁在门外茫茫世界,门内的心还念念不忘欲与其汇合。“老夫不出长蓬蒿”相比隐居的寂寥,更多是郁郁不平与刻意求静的痛苦。风雨中无忧无虑奔跑嬉戏的孩子却给诗中添了新鲜的颜:“稚子无忧走风雨”,也带来更多的不确定,给人以忧虑的悠长:如此单纯的未来能承受多重的阴霾?“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外界溢入的雨声和寒意又唤起心中恒久的幽灵,欲“奋翅起高飞”而复深觉身居此困厄、混沌之世。无奈而于末尾作楚吟:“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仇氏《杜诗详注》中言:“日者君象,土者臣象,日暗土污,君臣俱失其道矣”。杜诗中末句常作此等疑问,他一生都似在这种等待中度过,我常常想先生每吟至此句时会不会突觉不祥而声音变得微弱呢?
  丙戌八月十四
  《秋雨叹三首》作者介绍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因为在杜甫所作的诗多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秋雨叹三首》繁体对照
  其一
  雨中百草秋爛死,階下決明顔鮮。
  著葉滿枝翠羽蓋,開花無數黃金錢。
  涼風蕭蕭吹汝急,恐汝後時難獨立。母女情深
  堂上書生空白,臨風三嗅馨香泣。
  其二
  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壹雲。
  去馬來牛不複辨,濁泾清渭何當分。长春房地产报
  禾生耳黍穗黑,農夫田婦無消息。
  城中鬥米換衾裯,相許甯論兩相直。
  其三
  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堵。
  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
休整  雨聲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
  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汙後土何時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