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律诗(qī yán lǜ shī)的押韵要求]律诗押韵
律诗押韵篇1:浅谈(qiǎn tán)诗词押韵
诗、词是两种不同的文学体裁,分别成熟、兴盛于唐、宋时期,我国素有唐诗、宋词之称。或许他们(tā men)在文体以及起源、成熟的时期不同,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诗人或词人内心世界的载体,承载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
诗人多赏风花雪月(fēng huā xuě yuè)、观人生百态,看尽了身边之人的生老病死,他们看透了一切,只是一些事情或者一些感情羁绊着他们,让他们无法离开尘世,于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便将心寄托在了世间万物之中或以他人之遭遇表达(biǎodá)自己的一切,这些羁绊着他们的事情可能是一个对别人的承诺或者是一种感情等。但是无论羁绊着他们的是什么,唯一的结果便是他们始终在混迹于尘世之中,又看潮起潮落、又观日落星沉,承受着世界带给他们的一切,包括忧愁、欢乐,可是对于诗人这一类多愁善感的人而言尘世带给他们的是什么呢?就像杜甫和辛弃疾一样,他们是很好的呃诗人,但是他们被爱国之情牵绊,国家的一切带动着他们的感情、牵动着他们的心跳。而正是这种感情带给了他们欢乐,但跟多的是…忧愁。
他们既然被感情牵绊着混迹在尘世,那么他们也需要如正常人一样生活、生存、养家糊口啊!那么那些只知道吟诗作赋而无一点生存技艺傍身的人怎么办呢?特别是他们中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所谓“诗人〞。高,他们不能处理国家政务;低,让他们自给自足的耕种,他们又认为自己是读书人,弯腰劳作“有辱斯文〞。他们能做什么呢?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无奈之下开始、极尽华美之词仅仅只是为了讨某些达官显贵的欢心而溜须拍马、夸张的歌颂别人的功德,当然了,像那样歌功颂德的诗词自古皆有,但是人家的歌功颂德却是一点儿也不夸大或者缩减,而这些所谓的“宫廷诗〞呢?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人心不古〞啊!
渐渐地,除了这些人以外,有些人开始受那些纨绔子弟的器重,为他们写诗作词以用作“故作风雅〞,但是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能够背诵那些诗词嘛?很明显,确实有些人不会,于是那些人便特地作一些朗朗上口的诗词,这样不就好背了嘛?我想这或许就是那些押韵的诗词的诞生吧,谁知道呢?
这些人在写出了这种朗朗上口的诗词之后恨不得让所有的人都可以知道这些好记的诗词是他写的,以衬托出他“有才〞,于是开始制作自己的诗歌集,这或许就是最早的自编诗歌集吧。但是这样为了作诗而作诗使得诗词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渐渐的失去了,成为了那
渐渐地,除了这些人以外,有些人开始受那些纨绔子弟的器重,为他们写诗作词以用作“故作风雅〞,但是那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能够背诵那些诗词嘛?很明显,确实有些人不会,于是那些人便特地作一些朗朗上口的诗词,这样不就好背了嘛?我想这或许就是那些押韵的诗词的诞生吧,谁知道呢?
这些人在写出了这种朗朗上口的诗词之后恨不得让所有的人都可以知道这些好记的诗词是他写的,以衬托出他“有才〞,于是开始制作自己的诗歌集,这或许就是最早的自编诗歌集吧。但是这样为了作诗而作诗使得诗词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渐渐的失去了,成为了那
北京首都博物馆些人班门弄斧、故作风雅的工具。
有些诗人在为了效仿那些作诗而作诗的“诗人〞的过程中将自己那些原本蕴含有真正感悟、理解的诗词改得“面目全非〞〔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吧,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这样做〕,这样不得不说确实押韵了,但是他们却是不知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的含义,于是将一些词语更改了,这样看起来更容易被记住了,但是诗词中原本蕴含的意境不也被多多少少的篡改了嘛?当然了,不可否认有些诗词在创作之初便是那种押韵的诗词,到那时这样的诗词又有多少呢?对于押韵我们不能够强求啊。
有了这些只求押韵、好记以及那些为了作诗而作诗的人以后,诗词变得众化了,根本上每一个人都懂一些诗词。有些人或许会说这是好事儿吧,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诗词众化后会产生的一些误解?
因为诗词众化而产生的误解让后人开始发出“读诗千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诗〞的感慨。但是我想请问发出这种感慨和赞同这种感慨的人一句:“诗词在神州赤县的文化上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如果说我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字博大精深,那么作为文字中的精粹的诗词呢?那是精华之中的精华啊!如果真的如此简单,那么是还有资格在我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吗?如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诗词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语言有何差异?那么它也就
有些诗人在为了效仿那些作诗而作诗的“诗人〞的过程中将自己那些原本蕴含有真正感悟、理解的诗词改得“面目全非〞〔这或许就是所谓的“从众心理〞吧,看到别人怎么做自己就跟着这样做〕,这样不得不说确实押韵了,但是他们却是不知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句话的含义,于是将一些词语更改了,这样看起来更容易被记住了,但是诗词中原本蕴含的意境不也被多多少少的篡改了嘛?当然了,不可否认有些诗词在创作之初便是那种押韵的诗词,到那时这样的诗词又有多少呢?对于押韵我们不能够强求啊。
有了这些只求押韵、好记以及那些为了作诗而作诗的人以后,诗词变得众化了,根本上每一个人都懂一些诗词。有些人或许会说这是好事儿吧,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诗词众化后会产生的一些误解?
因为诗词众化而产生的误解让后人开始发出“读诗千篇,不会作诗也会吟诗〞的感慨。但是我想请问发出这种感慨和赞同这种感慨的人一句:“诗词在神州赤县的文化上占据了什么样的地位?〞如果说我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字博大精深,那么作为文字中的精粹的诗词呢?那是精华之中的精华啊!如果真的如此简单,那么是还有资格在我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吗?如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诗词和我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语言有何差异?那么它也就
不配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真的那么简单,天下读诗千篇的人何止千万?但为何诗人不是在大街上一抓就是一大把?这样说我想应该可以证明一些问题了吧?
我们先且不说作诗吧,单说吟诗。很多人说作诗难那吟诗总简单了吧?是啊,作诗当然简单,谁都可以这样说,毕竟“站着说话腰不疼〞嘛。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吟诗不仅要会断字断句读出诗词应有的重音之外还要对诗词本身的意境与感情有一定的理解和共鸣呢?
既然很多人作诗作不出来、吟诗又吟不出什么意味却好药趋之假设鹜的看诗、背诗呢?他们归根结底也不过就是为了“现〞罢了。
这些人故作风雅、赏花观月也就罢了,但是其中更有甚者玷污了“诗〞这一神圣的文体,打着“自古才子多风流〞的旗号流连于烟花之地。不得不说古时候有些诗人确实是流连于烟花之地,可是我想古时候的人们与现在的人们的目的应该不尽相同吧?毕竟在古时候哪怕是那些烟花之地的风尘女子也是会一些技艺的,这些技艺或是舞蹈或是音律等,所以并不能排除古时候有些人在烟花之地并没有抱有非分的目的的人吧?而现在的人流连于烟花之地的原因呢?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人心不古〞啊!
言归正传,事实上写诗说难也不难,但也不能说容易。
诗词重在有所“感〞,“感〞即感悟,那是一种意境,并非现在很多人的跟风模仿之作。
我们先且不说作诗吧,单说吟诗。很多人说作诗难那吟诗总简单了吧?是啊,作诗当然简单,谁都可以这样说,毕竟“站着说话腰不疼〞嘛。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吟诗不仅要会断字断句读出诗词应有的重音之外还要对诗词本身的意境与感情有一定的理解和共鸣呢?
既然很多人作诗作不出来、吟诗又吟不出什么意味却好药趋之假设鹜的看诗、背诗呢?他们归根结底也不过就是为了“现〞罢了。
这些人故作风雅、赏花观月也就罢了,但是其中更有甚者玷污了“诗〞这一神圣的文体,打着“自古才子多风流〞的旗号流连于烟花之地。不得不说古时候有些诗人确实是流连于烟花之地,可是我想古时候的人们与现在的人们的目的应该不尽相同吧?毕竟在古时候哪怕是那些烟花之地的风尘女子也是会一些技艺的,这些技艺或是舞蹈或是音律等,所以并不能排除古时候有些人在烟花之地并没有抱有非分的目的的人吧?而现在的人流连于烟花之地的原因呢?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人心不古〞啊!
言归正传,事实上写诗说难也不难,但也不能说容易。
诗词重在有所“感〞,“感〞即感悟,那是一种意境,并非现在很多人的跟风模仿之作。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古时候写“月〞以衬托“思乡〞之情的人不少,但是真正流传千古的诗也就那几首,为什么呢?因为人家写诗虽然意象和感情一样,但是人家的诗词中有自己的感悟啊,那是别人所没有的。所以我想每一首诗词的背后或许都有一个美丽但却不为人所知的故事吧。
当然了,并非只有佳作才是诗,我说了,诗重在一种感悟,那是不能强求的,当你有所感悟之后只要是一个会一点点表达技巧的人就可以写出诗,这里的诗是指原稿。原稿或许用字措辞不是那么华美,但是正所谓“话糙理不糙〞,用字措辞虽然不华美但却是最接近诗人写诗当时的心境的,那才是一首诗的精华!
诗词的原稿或许并不押韵,也没有什么平仄可言,但是那却是诗人感悟的结晶,一般人只会用来当做自己闲暇、疲惫之时回忆的工具或者给自己的知己和他分享,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会公开或者直接销毁,因为他不想去回忆,让自己徒增苦恼,仅仅当做平时的练习罢了。
除了这种寓情的诗词以外还有就是那种口口相传的民间诗歌,这些诗歌大都记录人民的生活、反映当时在统治者统治之下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一些祭祀用的祭祀诗歌。其中的代表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有“诗三百〞之称的《诗经》。
当然了,并非只有佳作才是诗,我说了,诗重在一种感悟,那是不能强求的,当你有所感悟之后只要是一个会一点点表达技巧的人就可以写出诗,这里的诗是指原稿。原稿或许用字措辞不是那么华美,但是正所谓“话糙理不糙〞,用字措辞虽然不华美但却是最接近诗人写诗当时的心境的,那才是一首诗的精华!
诗词的原稿或许并不押韵,也没有什么平仄可言,但是那却是诗人感悟的结晶,一般人只会用来当做自己闲暇、疲惫之时回忆的工具或者给自己的知己和他分享,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人会公开或者直接销毁,因为他不想去回忆,让自己徒增苦恼,仅仅当做平时的练习罢了。
除了这种寓情的诗词以外还有就是那种口口相传的民间诗歌,这些诗歌大都记录人民的生活、反映当时在统治者统治之下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一些祭祀用的祭祀诗歌。其中的代表就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有“诗三百〞之称的《诗经》。
我不知道世人是否想过为什么古时候的诗歌不押韵而现代或近代诗歌押韵的原因,别说古时候的诗词也是押韵的!因为在唐宋时期出现的什么律诗、绝句都是押韵的,事实上在古诗的时间分类中同宋时期的诗应该算作近代古诗!
我认为就诗词的传播而言押韵的诗词确实使得诗词更容易为众所接受,到那时就诗词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作用而言为了可以让自己的诗词被众知晓而将诗词更改的“面目全非〞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
诗词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们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让更多的人可以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并非!
让我们复原诗词的作用:将诗词与知己分享,让知己变得更加知心,共同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或许有些事情你会不好意思说出来,那么为了让知己知道你内心感受,就当诗词是一种另类的语言,而不是一种的工具吧。
表白文案 诗词,一种另类的语言、一种感悟的文字表达。
律诗押韵篇2:唐诗七言绝句的押韵要求
导语: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
我认为就诗词的传播而言押韵的诗词确实使得诗词更容易为众所接受,到那时就诗词本身存在的意义和作用而言为了可以让自己的诗词被众知晓而将诗词更改的“面目全非〞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
诗词存在的意义是为了让人们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让更多的人可以对人生有所感悟,而并非!
让我们复原诗词的作用:将诗词与知己分享,让知己变得更加知心,共同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愁。或许有些事情你会不好意思说出来,那么为了让知己知道你内心感受,就当诗词是一种另类的语言,而不是一种的工具吧。
表白文案 诗词,一种另类的语言、一种感悟的文字表达。
律诗押韵篇2:唐诗七言绝句的押韵要求
导语:七言律诗是律诗的一种。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因其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
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七字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古诗(律诗)格律知识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根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古诗(律诗)格律知识
古代诗歌,其作品蔚为大观,其种类也纷繁芜杂,在这里,我们仅从格律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古代诗歌分为两大类: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相应地,凡不受近体诗格律束缚的,我们都笼统地将其称为古体诗。另外,从诗句字数上看,诗歌主要有五言诗和七言诗两种形式。因此,本文就将古诗格律的讨论,限定在五言或七言律诗上。
律诗每首八句,分别组成四联。依次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在讲律诗的格律时,我们主要了解“押韵〞“平仄〞和“对仗〞等概念。
一、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根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诗歌(包括古体诗歌、民歌等)没有不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所以,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一):书湖阴先生壁(宋 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拟“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某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某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公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例(二):四时田园杂兴(宋 范成大)
昼出耕耘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首诗中的“麻〞、“家〞和“瓜〞的韵母分别是“a〞、“ia〞和“ua〞,但其主要韵母都是“a〞,在古韵中属于“同韵〞字,所以,它们也是押韵的。
例(三):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拟“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某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某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公布的“韵书〞来押韵的。
律诗中,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
首句多般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即阴平、阳平调的字)。例如: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书香燕京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到达“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一) 送魏大将军(唐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将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二) 咏煤炭(明 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书香燕京 (一)诗中“戎〞“雄〞“中〞“功〞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入韵。(二)诗中“金〞“深〞“沉〞“心〞“林〞同韵且均为平声字,全诗偶数句押韵,且首句即入韵。
二、平仄
平仄是律诗中又一个重要因素,我们讲诗歌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平仄是诗歌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汉语四声分为两类,“平〞就是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仄〞就包括上、去、入三声。如果平仄两声在诗歌中交错出现,就能使声调多样化,到达“谐和〞的音韵效果。这种“交错〞包括:1、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出现,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存在。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根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团员自我评价根据平仄的要求,律诗在这一方面的形式就只有固定的两种根本格式。它们是:
(一)五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二)七律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2次世界大战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那么。“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符合这个规那么的。试看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那么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当然,律诗还可以由此而变化出其它诸多格式来,我们就不必要一一了解了。
律诗在平仄上也有特别要求,主要表现为: 第2次世界大战
第一,律诗的平仄有“粘对〞规那么。“对〞就是对立,上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重复。“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与前联对句的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平仄格式,都是符合这个规那么的。试看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滕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那么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
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那么来安排平仄的。违反了粘的规那么,叫做失粘;违反了对的规那么,叫做失对。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防止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方法。
后腰酸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清楚〞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
第二,律诗格律中的“孤平〞禁忌。孤平是律诗格律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都注意防止孤平。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那就必须采取补救(见下文)的方法。
后腰酸 第三,律诗格律中的“拗救〞。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前面一字用拗,后面就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或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拗救〞的具体方式是极其复杂的,我们无须一一了解。
第四,关于“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清楚〞的说法。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
“一三五不管,二四六清楚。〞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清楚。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清楚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管,二四清楚〞。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先说“一三五不管〞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管,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管,否那么就要犯孤平的禁忌。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那么了。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管,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管。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管,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管。“一三五不管〞的话是不对的。再说“二四六清楚〞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清楚〞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清楚〞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清楚〞。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清楚〞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唐诗七言绝句的押韵要求]
[唐诗七言绝句的押韵要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