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南卫视《变形计》看角置换类真人秀的创意与反思
作者:张诗琪
来源:《科技传播》 2018年第1期
摘 要 2006 年,国内首部角生活互换类真人秀节目《变形计》在湖南卫视开播。笔者通过案例分析法,从该节目形态、结构、内容三大方面对播出十年来的《变形计》节目的创意模式进行文本分析,并针对《变形计》节目现存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
关键词 《变形计》;真人秀;角置换;节目创意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2-0039-03
近年来,电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电视节目内容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下,湖南卫视率先开辟了国内角置换类真人秀节目的先河——《变形计》应运而生。《变形计》节目秉承“换位思考”的思维理念,从当下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寻素材,选取热点人物安排他们亲临对方社会环境,互换7天生活。
1 “ 角置换”的概念阐释
“角置换”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社会心理学中的“角置换效应”,指的是一种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人们把社会交往的角在心理上相互置换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随着国内传媒行业的发展,电视节目的种类丰富,“角置换”的概念逐渐被运用到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中,以进一步满足受众口味:它往往涉及到社会阶层地位相差较大的人或者体进行生活场景、社会身份的互换,互换过程中产生的冲突与摩擦作为节目看点,最终节目效果往往具备一定的假想性、娱乐性与教育性。
角置换的概念最早在2003 年运用于美国真人秀节目《交换配偶》和《真的变了》。在国内,湖南卫视制作的真人秀《变形计》率先开辟了角生活互换类真人秀节目的先河。
2 《 变形计》节目的创意分析
《变形计》是一档由湖南卫视于2006 年9 月推出的生活类角置换真人秀节目,该档节目从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寻素材,并选取热点中的个性人物作为节目主角,安排他们亲临对方生活环境、互换七天生活(也有互换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的例子)。节目采用了“真人秀+ 纪录片”的创新节目模式、“体验交换式”的节目结构改造,并力图利用素人的真实故事打动观众。在交换期间对主角人物进行不间断的24 小时跟拍,粗加剪辑后原生态搬上荧屏。
2.1 “ 纪录片+真人秀”的节目形态创新
《变形计》节目的规则是:主人公通常选定两人、年龄为12 至16 岁的青少年;双方生活的环境要有极大差异;双方互换角;整个体验过程为期7 天等[1]。在角交换时期内,节目组只需自然记录下主人公在参与期间在“交换”之后生活的新环境中的所观所感,并以第三方的角度让事实自然发展,真实记录发生过的每一个细节。在搜集完大量素材之后,经简单剪辑,后期加上旁白解说后播出。
真实的东西往往最能感动人心,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节目组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纪录片式的拍摄制作手法,不多进行情节干预,以“冷眼旁观”的态度,让整个节目流程自然流淌,保证节目内容的真实。“纪录片+ 真人秀”的创新表现模式的优势体现在:人物的真实、环境的真实、镜头的真实和情感的真实。来自深圳的富家公子哥易虎成是《变形计之少年何愁》的城市主人公,在学校他是恶霸级的存在,在家里和父母顶嘴吵架,甚至打骂自己的亲妹妹。而农村的主人公,节目组选取的是来自中西部省份偏远山区的吴宗宏,他勤劳好学,却家境贫寒。
在变形期间,人物所有的细节在镜头前均显露无疑:易虎成向自己父亲讨要iPhone4s 的痞气吊儿郎当;第一次和云南“爸爸妈妈”见面时尴尬的微笑;得知云南乡村没有洗发水洗头、没有牙膏只得用盐刷牙时恼怒的表情;得知自己农村好友小黑悲惨的身世时因触动流下泪水……在角交换过程中,节目组不用刻意设置情节制造矛盾,只需通过暗中的提示或帮助即可让节目按照理想的方向进行。
2.2 “ 体验式”“交换式”节目环节新改造每个人习惯于自己的生活,若改变身份或者被故意安排到一个与
自己的身份和环境完全不同的空间中,人们通常会表现出一些意想不到的反应和行为,对生活也会产生从未有过的体验[2]。《变形计》节目也正是基于“变幻思维”的理念,进行人物生活、阶层的互换。
充满戏剧性的交换体验使得节目节奏层次分明,“城乡少年在节目中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成了观众持续观看节目的最大悬念,随时会引爆的矛盾冲突也规避了这类“素人真人秀”中容易视觉疲劳的问题。此外,节目中主人公在互换生活时及时流露出的真实感受,在荧屏上被夸张化放大化,经过一系列后期处理,使得整个节目遵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戏剧结构。《变形计》兼具戏剧性,整个节目即是浓缩版的“个人心灵成长史”。
2.3 以人为本,从素人的故事反应社会问题的内容创新
“艺术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所谓节目内容创新,指的是从生活中寻各种具有新奇性、时效性、突发性的各种素材,并作为节目制作的灵感来源。
在这个电视节目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变形计》不同于其他综艺节目靠着“明星”“八卦”等元素博人眼球,反倒是遵循着“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价值取向,讲出生活中普罗大众的故事,道出每一个家庭背后的不幸,反映多个社会问题,从而引发观众思考与共鸣,也构成了《变形计》节目内容的创新点以及竞争力。
任何一档优秀的节目都离不开其背后的时代特点,《变形计》对现代问题和社会症候的凝视和回眸,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侧目与热议。《变形计》在第四季节目开始集中涉猎“城乡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主题,引导观众观照自我生活对教育等问题进行反思。节目中每一对变形的主人公都是在当下社会背景中,具有各自独具的特个性又都带着鲜明的时代烙印,代表着两个社会体的千千万万个个体。两个人形式上的变形,实际是两个社会体在生活和观念上的碰撞[3]。
城乡主人公在性格、价值观、生活态度上展现出来的巨大差异是节目内容的一大特——相比农村主人公而言,城市小孩儿环境优渥却有许多现代病:他们厌学,网瘾严重,还有的性格冷漠、焦躁自残……相比而言,农村小孩儿往往显得乖巧懂事,承担着生活重担。节目中表现出的这些城乡主人公在生活状态与生活环境的差异,直击观众敏感的心理防线。观众感受到震撼之余,有关于父母子女代际沟通、城乡教育、贫富不均等等问题均被广大受众热议——通过观看这档节目满足了观众个人获取信息的需求,同时也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供观众自我对照与反思。
3 “ 角置换”真人秀下的人性反思
3.1 警惕:过度娱乐化,莫让变形成“变星”
当今电视节目争夺日益激烈,电视节目的竞争归根结底不是操作层面上的竞争,而是节目内容、节目结构与形态的竞争。
然而近几季的《变形计》似乎无法抵挡收视率的压迫,商业意味愈加明显,选秀炒作的嫌疑大大加剧。节目组为了增加收视率,往往选择高颜值、有卖点的青少年作为城市主人公。例如2017 年《变形计》里的一个城市主人公陈新颖,因长相清秀收获了超高人气,每发一条微博动态能达到几十万的点赞量,堪比现在当红的流量小生。在节目播出之后,甚至还有专门的媒体开“扒”陈新颖的绯闻事件,对农村主人公的关注度直降至冰点。人们在看这档节目时重心过渡成八卦以及主人公的外形满足个人娱乐需求,节目娱众倾向愈发明显。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里,《变形计》应秉持初心走出深度、走出影响力,而不是为了收视率博取噱头。节目组应进一步了解受众的需求,挖掘出人们喜爱的、期待的动人场景和感人元素,为旧的节目模式注入新鲜血液,按照这样的节目创作理念,把“真人秀”节目推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并打造出具有中国特的先进电视文化。
3.2 杜绝:城乡印象标签化,扭曲观众真实认知格伯纳20 世纪60 年代提出的涵化理论即提到,电视媒体对人类认知有影响,其播放的内容容易造成受众意识形态的潜移默化。《变形计》节目里面往往有两个主人公,一个来自社会上层阶级的城市少年,一个是在底层坚强不屈的农村娃。
节目组开头往往会呈现出城市少年在泡吧、顶撞父母、街头斗殴的场景,而描述农村娃的画面则是家徒四壁,全家人脸上都带着被命运烙印的愁苦表情。《变形计》具有巨大反差的画面和人物呈现往
往给人留下“农村孩子很懂事,富人孩子叛逆”的标签化印象:人们会认为导致孩子反叛的原因是因物质充裕,而忽视了父母缺位的问题,并且形成问题少年只要下农村体验一下穷苦生活就能知足感恩的错误观念。
另外,节目中农村主人公自带“好孩子”光环,而城市少年则戾气满满,很容易让大众留下农村小孩儿比城市少年优秀的刻板印象。《变形计》节目中体现的贫富差距能发人深省,但为了节目效果丑化固定体却忽视背后的客观原因,反而扭曲了观众的真实认知,歪曲观众的视线。
3.3 置换过后也应定期回访,关注城乡少年心态与现状我和爸爸换角
此外,变形过后农村主人公的生活如何,这也是一直以来许多观众重视的问题。“我本来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没有见过太阳”,对于穷孩子来说,突如其来的7 天魔幻体验结束之后又要离开城市回归到之前的清苦日子,这样的经历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起初节目组选取农村主人公带领他们走出大山,是为了让他们见识更好的世界达到激励他们的目的。7 年前,《变形计》节目农村主人公董建设因变形结束后无法忍受自己在农村“潮湿、霉味”而离家出走,企图投靠自己的城市父母未果……农村少年是否在节目中成为了城市主人公的陪衬?变形结束之后,农村少年应如何消化这段“变形”经历,才能达到节目组的初心?
事实上,节目在播出后许多农村少年都获得关注、收获募捐,但节目组是否也应对农村少年的心理情况进行干预,让他们认清农村物质客观现状之余也应帮助他们摆正心态继续奋进,而不要沦落为节目效果的牺牲品。节目结束了,生活的舞台却还在上演,《变形计》也应将人道主义进行到底,做好定期回访交流,关怀节目中的弱势体,帮助他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才是一档媒体节目的社会责任所在。
参考文献
[1]么放.用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解析电视节目《变形计》[J].传播与版权,2016(1):56-57.
[2]尹鸿等.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26.
[3]秦沈,高苏阳.用真实生活演绎故事——简评湖南卫视生活类节目《变形计》[J].新闻知识,2007(4):68-69.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