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对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影响
王维在山水田园诗方面开启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全新的时代,除去他自身具有的创作才华外,他整日沉醉于自然山水之中,又在沉醉的同时对其进行更深一步的诠释,得以用画为诗,用禅为诗的创新手法,他将禅宗中的禅趣与大自然中的景物完美的融为一体,使自己的诗歌创作展现出一种独具特的意境之美——“空”、“静”。佛家禅语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禅理;意境
Abstract
Keywords:WangWei;landscapepastoralpoems;Zenideas;Artisticconception
摘要I
AbstractII
前言1
一、禅宗对诗人心态的影响:2
(一)、困厄中的隐逸心态2
(二)、对待山水的平静心态3
(三)、无住于心的人生态度4
二、禅宗对诗歌风格的影响:4
(一)、引禅语入诗5
(二)、引禅法入诗5
1、空寂5
2、闲静7
三、结语10
谢辞12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画家和音乐家。陶渊明、谢灵运的山水田园
诗的传统被他完美的承袭,作者用自己的创作才华将其推向了艺术的巅峰。他的山水田园诗作,拥有极其高深且独具特的艺术地位。东坡诗人早前就对王维的诗给予了很高的赞赏,他首先对王维在画画方面的造诣上进行了高度的肯定,另一方面也对其寓情于景的诗歌创作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与此同时,王维还是一个深懂佛家禅理之人,并且享有“诗佛”之美誉。他从小追随母亲跪坐焚香,诵经念佛,一开始是因为风俗的耳濡目染,在那以后伴随着生活经验教训的丰富,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在政治方面的遭遇以及各种不顺心使他一头扎入“佛”的怀抱当中。因此,他的诗歌创作经常能够流露出非常浓郁且厚重的佛教方面的影子,特别是禅宗。所以他的山水田园诗,都蕴藏着丰富的哲学理念,呈现出一片空寂,闲静的艺术特。本文笔者将带领大家以意境为根本出发点,分为两大部分,以及若干小点来深入探讨一下诗人王维在这一方面造化。
一、禅宗对诗人心态的影响:
诗人王维在他的一生当中接触过多种佛家宗派的思想,诗画作品中也都流露出丝丝禅意与禅趣。由此可见禅宗对诗人在诗歌创作方面的影响也是从影响诗人的内心心境开始的,从心境开始深入慢慢的渗透到诗人的创作、诗歌上的格调及呈现的意境上。因而,想要探寻诗人在诗歌方面与禅宗之间有着何种关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先要搞清楚佛教禅学是怎样对诗人的内心心境感受发挥作用的。
(一)、困厄中的隐逸心态:
“苦谛”[2]是佛理当中的第一谛,它觉得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东西都是苦的,人从刚生下来就是受苦受难的。大乘佛教在怎样化解这些痛苦与磨难这一方面就曾明确的指出过,不仅要消除对自然事物的坚守,还要消除对主体自我的坚守,只要消除了对主客体这双方面的执着,人们方能脱离痛苦最终走向涅槃。王维天资过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具有颇高的造诣,还在画画与音乐歌曲方面具有除了过人的天赋。因此,他就有更多的机会被他人所认识和赏识,再加上王维性格温厚,人缘又非常好,每当遇事他都能够左右逢源。开元九年(721年),21岁的王维就考中了进士第,任太乐丞,最终官高至尚书右丞,这在盛唐诗人之中实属于幸运儿。
然而,他的一生未能如此一帆风顺的走下去,而是伴随着坎坷与磨难,曾一度遭遇贬官之苦。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变攻打长安,长安就此沦陷,王维被叛军所俘虏,押送到洛阳普施寺中,授以伪官之名。公元757年,朝廷收复长安之后,那些担任伪职的
人被分级定罪,不是被处死,就是受刑罚,王维因为之前曾作诗《凝碧池》来表达亡国之痛和对朝廷的思念之情,从而得到了肃宗的嘉许,再加上他的兄弟王缙平复叛乱有功,请求降低官职来为兄长赎罪,使得王维最终只受到了贬官降职的处分。在那之后,又升任至尚书右丞之职,王维虽然没有受到什么沉重的打击,但政治上却早已是心灰意冷了。
王维为官四十年之久,除去短暂隐居于嵩等地的日子,他的毕生几乎都在京城当官,即使是在终南山和
蓝田辋川,他多半过得也是隐居的生活。诗人王维在阅尽了政坛的丑恶与忠奸之后,对于官宦人生有着不同于他人的特殊感受,特别是看到对其有着知遇之恩的张九龄罢相之后,诗人一下子陷入了难堪的政治处境当中,身心遭受到沉重的打击,这便使得他流连于山水之间,开始向往佛教的生活。因为只有在山野秀水之间,他才能平静自己的内心,卸去精神上的重压而得到身心解放后的快感;也只有在佛语梵音当中,诗人方能觉得自己的污尘可以得到清洗,因为佛教所说的空寂使他超然物外,不计较得与失,而这种超然的态度也让他学会在山水林泉之中排遣内心的痛苦与愤懑,同时将佛教作为自己最后的精神归宿与寄托,这正是诗人在困厄当中归隐心态的表现。
(二)、对待山水的平静心态:
王维的诗作不光充满“画意”,在佛理的浸润下,他的诗歌还透露出丝丝的“禅意”。尤其是山水田园诗,这是诗人在这一方面的典型代表作。
王维在蓝田的辋川别业中隐居,经常摇曳在碧水青山之中,哼唱着他那千古流传的《辋川》诗歌,这不仅仅是抒发了他心中的情愫,同时还显现出了淡淡的禅意。《鸟鸣涧》中,作者既然已经归隐山林,忘却了这凡尘俗世的侵扰,以至那桂花悄无声息地飘落下来,竟也被诗人觉察得到。“夜静春山空”中的“空”字表现出了春山的静谧。在王维的许多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空”字的大量使用,例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等等等等之类的诗歌有很多,这里的“空”字都表现出了宁静的意思,周围的环境是
这等的安逸寂静,更有甚明月高悬,那一点皎洁的月光洒落下来都能惊扰得林间山鸟不停地啼叫。全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必须用心才能感受到的情景,带给人无穷无尽的人生回味,这正高度吻合了佛学禅理的真谛。诗歌的一二句向大家展现出了不同的两个世界:第一个是人的主观意识上的无所事事,第二个是宁静的夜晚和空荡荡的山林。然而,不管是无所事事也好,还是宁静的夜晚和空荡荡的山林也罢,两者在不同的领域都以“空”和“静”这两个相同的特点为我们展现出了一个永不改变、永远存在的和永无休止的长时间的寂静。诗歌后面的两句描绘出一幅唯美的夜,明月透过云层,一片昏黄无力的月光从的高高地天空中洒了下来,竟也惊起了早已和这朦胧静寂交融在一起的山间小鸟。在这里不仅侧面反映出了宇宙世界的永恒之“静”,而且从更深的层面地展现
了诗人不因个人的得与失而动心、内心平静的毫无任何杂念的内心境地,禅宗的本意就这样恰好地被诗人给体现了出来。
再比如《终南山》一诗中,诗的前两句刻画出了一幅广大无边、气势宏伟壮大的自然景观,再往后就是专注于在这白云和云霭的万千变化之中,最终又回归到江边之上,虽然还不知道晚上要在哪里落脚睡觉,但是隔着溪流朝对岸的樵夫淡淡一问,这着实突显出了周围环境的寂静和诗人内心的平静,彰显出了诗人王维心中那佛性的影子,使得他在山水田园之中能够依旧拥有一颗平静祥和的心态。
(三)、无住于心的人生态度:
禅宗告诉人们要以一颗平常的心去看待人世间的千变万化,表现出一种冷淡、无所谓己的态度,王维暮年恰好体现出了这种态度。早年时期的王维也曾有过踊跃的心态,希望投身报国,在官场当中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然而后期朝廷政局的动荡,张九龄被罢相之后,李林甫独揽大权,朝政日渐荒废,腐败现象也日渐暴露。随着一大批奸臣在朝廷得道,忠直之士饱受排挤甚至遭遇打压,王维便深知实现伟大政治抱负理想已经不太现实了,于是心灰意冷,希望跻身于山水之中的归隐生活,但同时他又放心不下官场中的名与利,还时不时的想了解官场中的一些事情,这便更加体现出了他内心当中的矛盾与纠结。
当早年间积极投身官场的意愿逐渐消沉下来,诗人开始越来越倾向于田园隐逸,吃斋念佛的生活。他在中年的时候,为了能够真正的过上“亦官亦隐”的生活,他专门在蓝田辋川给自己建造了一幢别墅,将心灵的归宿寄托于这山水和佛理当中,这种心境充反映在他的诗歌之中,不但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才能,也流露出了其中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
王维在离开了现实与政治方面的多重压力之后,迎着和煦的微风诗人开始解开衣带敞露自己的胸怀,在皎洁的月当中诗人独自一个人在抚琴,显得十分的舒服和惬意,这样看来诗人表面上虽然显得很达观,但细加品味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对万事漠不关心的人生态度。在《终南别业》一诗中,诗人用悠闲自在的宁静心态给读者们塑造了一个徜徉于山水之间,独来独往的悠哉神者形象,这也正是诗人晚年期间无住于心的人生态度的表现。
二、禅宗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上文笔者带领大家解析了禅宗对诗人内心心境的映射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一起探究一下禅宗对其诗歌创作风格方面的感染。诗人王维他的一生笃志信佛,终生以禅诵为事,与南禅宗北禅宗之间都有着深远的渊源,又精通《金刚经》《维摩诘经》等佛教经典;同时,他又是一
个具备多方面艺术才能的文学大家,他将画家的目光,音乐家的听觉,诗人的感触与佛家的心态融汇贯通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艺术美。其中与禅宗有着必然联系的诗歌我们可以将它具体的分为两大类:一是将禅语用于诗歌;二是将禅法用于诗歌。很显然后者的艺术成就比较突出,也最能体现诗歌空寂、闲静的意境美。
(一)、引禅语入诗
诗人生活的在佛教变革的重要时期,在南禅宗开始以正统思想焕发于世时,他所接触到的必然是早年间的旧禅宗,而在这期间所创作的作品也多是佛教禅理不假思索的传播,总给人一种不好的感觉,那就是直接把佛学中的经书加上自己的姓名,变成了他自己的诗歌。比如《游感化寺》中,这首诗中处处充满着佛典佛语,其间虽有写景的精策良句,但这些景语也不免被贴上了佛语的标签,如“贫里”、“归依”、“化城”、“香饭”、“梵末”、“无生”等,整首诗都是由佛教概念术语构成的,弥漫着反复说教的意味。当然这一类的诗歌在王维的作品中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从成就上来说当然也不是很高,更甚有许多人对此提出批判,后人认为禅语的大量且直接引用是他的一个败笔,破坏了诗歌的美好意境。但在笔者看
来,这并不能成为王维诗歌的败笔。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从小受佛教熏陶的文人,在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看尽了世间繁华与落寞,不禁身心疲惫,吃斋念佛成了他逃离这是是非非的红尘世界的唯一出路。佛学的思想对其心理的慰藉十分重要,所以在其诗歌创作过程中,大量引用禅语也是可以理所当然的。而对于诗歌的意境来说,禅语的引用是诗人当时的内心写照,也是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一个反映。从这点看,将禅语直接的引入诗歌也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二)、引禅法入诗
王维和神会禅师的认识并且成为好朋友,这一点恰好促成了他的诗歌风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刚好在他的暮年时期趋于成熟,早年间的佛禅术语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引禅法入诗的改变。从他的诗作中就能够发现,他经常将禅境的空寂融入在这浓浓的诗情画意之中,将禅人参禅悟道的模式融入在自己的作品当中,这是形成诗歌空寂、闲静意境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1、空寂
佛教认为这人世间的一切都是从缘分开始的,客观的真实性并不存在。“空”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它与“有”相对应而生,所谓“真空假有”。禅宗思想中的“无念为宗”教会诗人在创作中运用对自然山水真实状态的抒绘手法,就将这美好意境给展现了出来。就诗《山居秋瞑》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