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作文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扩写作文作文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作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1999年6月13日,主席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特别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开发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才,是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要开发创造力、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对传统的教育思维方式进行变革,注重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新人。
教育部长陈至立多次强调:“实施素质教育,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而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多次提到要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这种创新性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意思来,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充分利用作文教学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作文连接着健康的生命。”因此,作文说到底
是主体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也就是说写作的最高境界是创新,写作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的工具性不能从文化中抽象出来而独立存在,即它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就语文与人而言,语文也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它同人的思维、情感、交际密不可分,一个人离开语文也就不成其为人了。这就决定了真正的语文训练必然是思维、情感、人格、审美等的训练,通过训练所形成的“不是单一能力或复合能力”,而是“能力与其他方面的复合”。所以说,语文教学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而作文,作为语文知识的综合作用,是创造性劳动,通过训练培养创造能力,是其本身就具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更需要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大胆创新。一篇文章要不落入窠臼、独具新意,就得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进行求异思维,展开联想,以丰富的想象力给写作的材料赋予强劲的生命力,创出新意,从中展示社会的变革、人类的进步、事物的新生,从中开拓人们的视野,点燃智慧的火花,这是我们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最终目的。然而,我们却遗憾地看到中学写作教学忽略了这样一个科学而又是显而易见的道理,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陷入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紧盯升学考试指挥棒的误区,造成学生因简单化、公式化而形成的思维土壤的沙漠化,养成了一种少年老成的“八股”文风。更有甚者,有的教师把作
文教学搞成了僵死的程式,这更泯灭了学生灵感的火花,扼杀了学生思维的活力。这是低层次的求同思维的恶果。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最大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研究和探索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迷的地步。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首先,应当在作文课上创设出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允许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鼓励他们的创造想象和求异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学生思维,鼓励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交流,营造出一种安全心理氛围。因此,在作文课中我常让学生就作文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构思,在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令他们忘却了写作的压力。其次,提倡学生写有个性的文章,学生的个性不同于作家的风格,学生的个性主要指表现他们的特点和气质,体现他们写作上的优势(立意、谋篇、遣词、造句等)。例如以往写“母爱”这类文章,很多学生会不约而同地写母亲冒雨背发高烧的“我”去医院或者在深夜微弱的灯光下给“我”补衣服。既写不出个性,又犯了题材雷同陈旧的毛病,这是学生习惯抄袭作文选,依赖背作文带来的恶果。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就某个作文题展开训练,鼓励学生在取材、立意等方面写出自己的个性
来,这样反复训练,学生的创新兴趣也会浓厚起来。三是要肯定一些文章的整体美,更要善于发现文章的局部美,并及时给以表扬,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假若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而是要求他们像大作家那样的创作风格,那就会小看甚至无视学生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严重挫伤其创新的积极性,甚至扼杀他们的创新精神。
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创新性作文创作奠定基础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只有具备了丰富的知识,才能由愚变智,才能充分调动活跃的思维因素,自如地运用创新思维的能力。
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萃,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
培养创造性的作文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以往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被忽视了的。在作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求异”。它是一种从多方面立意,多角度构思,以不落窠臼为宗旨而创造出不同于一般的崭新文章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启发、鼓励等多种手段训练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一)引导学生从反面探索。按传统观念分析和研究问题,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毕竟由此产生了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弊端,难免使人思路狭窄,思想僵化。那么,能不能一反传统呢?鲁迅说过:“一道浊流,固然不如一杯清的干净而澄明,但蒸馏了浊流的一部分,却就有许多净水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某些事物从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学会从正面事物或道理中求出其不足之处,以致反其意而用之,而且也要学会从反面的事物或道理中分析出其中所含的积极因素,从而阐述出使人信服的道理,这是十分必要的。如“两袖清风”,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公正廉洁的高尚品格,如果我们探索一下它的反面,便可以从中演化出“知识分子仍然两袖清风,在知识社会的今天是绝不让人称道的”。又如“工读学校教育失足青年,堪称是‘众手铺就回春路,失足未必千古恨’”这些见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
(二)启发学生联想与想象。联想、想象是近年升学考试中作文考查的重点,也是作文创造性思维飞翔的双翼,可以说没有联想与想象,也就没有创新,没有创造。体察命题词语、命题材料、命题话题需要联想,深入思考命题的内涵底蕴需要联想,细察生活,思考生活,也需要联想。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联想与想象,使学生们“精鹜八极,神游万仞”,拓扩思维空间。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的优势,结合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改写、读写、扩写等想象作文。
(三)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和批判。批判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创造性思维的生命力在于怀疑和批判。创造型人才就是有怀疑和批判精神、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我国传统思维有着“现实性、求鉴性、兼容性”的优点,但也有“封闭性、单向性和趋同性”的弊端,这种弊端如果发展到极端,就会成为一种“反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注定了他们是用纯真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的,他们的思维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具有直接性、无功利性,教师要鼓励、倡导蕴含着怀疑批判精神的思维苗头,他们的观点也许稚嫩,但是没有怀疑和批判就不会有创造,所以不可扼杀这种创造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利用课文作为训练学生怀疑批判精神的“靶子”,先学习课文的优点,然后鼓励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分析课文,试着出
课文在写作上的不足之处或内容上的错误,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组织全班同学讨论,对于正确的观点,一定要给予确认和表扬,分析不当的,教师要在给予指出的同时注意保护他们怀疑和批判的积极性。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不能忽视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离开了学生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包括一般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是无本之木。教师必须从每节课、每个环节实实在在抓好,在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下功夫,以逐步接近和实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想目标。
谢玉媚,教师,现居广东南海。
第二篇:浅谈作文中的情感及培养
浅谈作文中的情感及培养
情感既是生活的积淀,又是文章的灵魂,也是学生作文的内驱力。只有引发出学生的写作冲动,调动了学生的写作情感,学生才能在激情满怀中写出富有生命力的文字。语文教学呼唤情感的回归,作文教学更应充分发挥语文情感性的特征,做到教学过程情感化,让学生钟情于练笔,融情于文字,抒情于纸上。这样,发之于情的文章,才会使读者和作者产生感情的共振,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教学应该“动之以情”。
一、情感在写作中的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