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虎丘小记》对比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211.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1)窥谷忘反( )
(2)晓雾将歇( )
(3)林寒涧肃( )
(4)尝秋夜坐钓月矶( )
212.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213.用斜线(/)为【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不 复 饮 酒 亦 不 复 谈 以 静 意 对 之
214.承天寺的夜与虎丘的夜有哪些共同特点?
【答案】
211. 同“返”,返回 消散 肃杀、凄寒 曾经 212.(1)哪一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向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和我心意。 213.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14.月美好,幽静
【解析】
2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同“返”,返回;
(2)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消散;
(3)句意: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肃:肃杀、凄寒;
(4)句意: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尝:曾经。
21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如:像;耳:罢了;
(2)然:表转折,可译为“但”;独往:独自前往;心:心意。
21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
“亦”为副词,译为“也”,应在“亦”前断一处;“以静意对之”形容作者在月下静静坐着,应在“以静意对之”前断一处;
故断为: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
21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可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展现了月的美好,此时只有作者与张怀民在院中赏景,体现了环境的幽静;
根据【乙】文“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可知,作者半夜月亮升起来时来到虎丘,与月亮静静地对坐着,感觉与周围清净的景,体现了作者在虎丘体会到月的美好,环境的幽静。
【点睛】【甲】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
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译文:
我在初十便到了郡中,当晚就游览了虎丘。月非常曼妙,游人也还不多,风吹过建在高处供人乘凉赏月的楼台,偶尔有一两队歌女吹笙点缀,并不使人厌恶。但还是不如山林空寂之时,一人前往要合我意。我曾在秋天的夜里坐在虎丘山顶的钓月矶上,天昏暗,无人来往,只有佛塔的风铃之声与佛灯在静夜之中若隐若现。又在今年的春天,我曾和无际一起在这里拜访仲和。半夜之时,月亮出来了,不见人影,我们一起盘膝坐在石台之上,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间心与周围清净之情景同在了。我一生中造访虎丘两次,(也就这一次)见到了虎丘的本。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