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真题《记承天寺夜游》与《放鹤亭记》
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熙宁十年秋,彭城①大水,云龙山人张君②之草堂,水及其半扉③。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2)秋冬雪月,千里一。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放鹤亭”。
(《放鹤亭记》苏轼)
【注释】①彭城:古地名,今徐州,时苏轼知徐州。②云龙山人张君:隐者张师厚隐居于徐州云龙山,自号云龙山人。③扉(fēi):门。④陂(bēi)田:水边的田地。傃(sù):向,向着,沿着。
233.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 )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3)或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立于陂田 ( ) (4)甚驯而善飞( )
23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秋冬雪月,千里一。
235.两文都写景,请分析两文所描绘的不同景象。
【答案】
(2)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 235.甲文描绘承天寺庭院月空明,意境清幽。乙文描绘放鹤亭四周山川恬静美好的四季景。(意对即可)
【解析】
23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
(2)句意: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是。
(3)句意: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或:有时。
(4)句意: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善:善于、擅长。
23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2)重点词:一,全、都。
23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甲文写景,主要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写月光,作者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用“积水空明”比喻庭中月光的清澈透明,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用“藻荇交横”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突出月光的清澈皎洁;“盖竹柏影也”突出了月光的静谧、空灵之美。短短的三句话,没有写“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意境的清幽,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乙文所写景物,放鹤亭周围“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山环绕、连绵不断;“春夏之交,草
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四季景美好:春夏草木欣欣向荣、枝繁叶茂;秋月冬雪,风雨阴晴,景各异。根据“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可知,这里环境幽静。
根据以上分析简要概括两文中景物的特点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乙】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
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约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西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干里一,风雨阴晴,瞬息万变。
山人养两只鹤,非常温驯而且善于飞翔。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向着东山飞回来,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