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 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我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思考。 遂: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寝:卧、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徒步徐行,散步。 庭:庭院。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 交横:交错纵横。 盖: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连词,只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1、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2、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2、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②“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3、“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光,“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月光,“藻、荇”、是指竹柏影,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7、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月下美景 ,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 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7、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月下美景 ,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 解衣欲睡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月入户”意思是 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文中有一个二字词语能概括作者夜游的感受,这个词语是:__欣然.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9、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10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 :即“庭下……盖竹柏影也”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概括:庭中月(或:月如水、月空明)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旷达(豁达)的心境。
11、文章中的“亦”字写出了怀民怎样的境况?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全文不仅是指作者去寻他散步的时候没有入睡,也说明怀民和作者处境相同,见明月而“未寝”,正是贬官之人抑郁寡观(抑郁不得志)的表现 亦:也
1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13、苏轼写月,有明写,有暗写,请分别举例
明写:月入户 暗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4说说句中的“闲人”的“闲”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
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两人之闲,点明主旨。
①、反映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②、反映了作者身为闲官的闲事。
③、慨叹世人忙于名利而无暇顾及良辰美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