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时评”中21世纪的中国表情
人民时评:纽约街头的中国表情
21年高考作文
最近几天,美国人或许会对他们曾经爱怨交加的中国和中国人,有了一点新的认识。
  117日起,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显示屏播出了3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袁隆平、黄永玉、杨利伟、马云、姚明、邓亚萍、郎朗等一一微笑着亮相。很多海外媒体注意到了这个异乎寻常且意味深长的情境。中国红在纽约最热闹的地方——时报广场的不间断闪烁,这在中美关系史上,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隔着太平洋,这两个巨人,正开始面对面地彼此打量、重新了解。
  而最重要的一位中国人——中国随即也飞抵美国,在美国最为隆重的礼遇中,开始国事访问之旅。他在白宫南草坪欢迎仪式上,微笑着说:中美伙伴合作,应该基于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共迎挑战和人民的广泛参与……
  这样的中国表情与中国表达,或许与美国人一向的中国观感相比,有些异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海外对中国的了解,是“”的“小红书”和“蓝蚂蚁”,是千篇一律的大熊猫和
双面绣,是清朝男人留的长辫子和女人裹的小脚,是环境污染和廉价的“中国制造”……
  那也是中国,过去的中国,和中国的另一面。但,都不是全部的中国。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人和他们的故事,在很长时间、很大程度上被遮蔽、选择和误读。西方对中国的兴趣与偏见同样强烈。可惜,不假思索地粉饰与不由自主地妖魔化,都让中国故事始终无法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国实力忽而孱弱忽而强悍,中国形象忽而在崛起,忽而又成了“威胁”……中国的面貌在海外于是变得模糊不清,遭到百般猜疑。
  因为模糊和不信任,失去了沟通与对话的良好语境,奥运圣火传递在一些西方国家遭到抵制,就让国人心痛且心惊。当时,我国驻英大使傅莹说过一句沉重的话:“了解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东方和西方,中国和美国,本来就隔着千山万水,隔着几千年走出的不同文明路径,隔着判断有别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每一个“隔”,都是厚厚的一堵墙。这些“墙”,这些误读,不是朝夕之间说拆,就能拆掉的。墙再厚重,我们也不可能重新关闭面向世界的门窗。唯有沟通才能了解,唯有了解才能信任,唯有信任才能共赢。
  和平发展,是中国人不变的信念。要有国家形象片这样的润物无声,要有国事访问这样的郑重其事,要有奥运世博的轰轰烈烈,也要有民间每一个普通百姓的诚恳交往与自然呈现,更要踏踏实实改善民生、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进步,坚定不移的全面推进各种改革……
与世界的全方位融入,才能消除误解,重建信任。
人民时评:从孔子铜像将落户美国休斯敦谈起
在北大哲学系读书时,曾上过冯友兰、张岱年等老先生的课,也曾听说过不少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孜孜以求的感人事迹。特别是他们说“璀璨的中华文化是国宝,他们总有一天是要走向世界的”,这句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今,可以告慰二老的是,你们的希冀与愿望已经实现,包括你们一直研究的儒学等中华文化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有的还生根、开花。
  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具体表现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无论从国别、人数,还是在规模、层次上,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从国别、人数上看:世界各国建立的中国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种好形式。据最
新资料统计,迄今已在85个国家建立了272所孔子学院、85个孔子课堂;注册学生13万人,开设汉语班次6000多个,文化交流活动2000多场,参加人数达140多万人。除此以外,926日,孔子铜像将正式“落户”美国休斯敦。关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更是大量出口,版本多样,形式新颖,供不应求。
  从规模、层次上看:1996年笔者曾参加在韩国汉城(今首尔)举行的国际儒学研讨会,聆听过一些汉学家的演讲。虽然他们涉猎之广、研究之深,令人感佩,但为数毕竟较少。如今,不但各国汉学家有所增加,研究之规模也从汉学家的案头扩展到更多的层次,比如不少国家自发成立的研习中华文化的机构团体在逐步增加,他们举办讲座、召开研讨会、座谈会,与会者很多。他们从中华文化中汲取知识和智慧,用于指导工作、做人和处事。
  中华文化得以在世界广泛传播,是其本身的魅力使然。植根于华夏沃土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曾有过坎坷,但其生命力是旺盛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华文化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诱人的影响力,受到各国朋友的欢迎。一位长期从事中外文化比较的学者说,综观世界各国的文化,各有特点,但独具魅力、具有无限传播力的还是中华文化。这种文化无疑带有鲜明的中国特,但它同时也是对整个人类思想的科学总结,比如“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和谐”等理念,具有普遍的
价值与意义。当外国朋友接触、认识、了解这些后,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而也就很自然地传播开来。
  中华文化得以在世界广为传播,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现在全球华侨华人有5000万,学中文的外国人有500万,出国留学生有50万。这是一个颇为广泛的人,他们分布在全球各地,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力量。加之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等部门积极开展“走出去”战略,在各国举办“中国电影周”、“中国文艺演出周”、“中国万花筒图片展”等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各国朋友更好地了解了中华文化。
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已呈现出“花开四海”、“光焰万丈长”的喜人局面。这是我国国力显著增强的体现,也是新中国诞生6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之一。当然,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们还有不少工作要继续做,但光明在前,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人民时评:在国外,每个人都是“国家形象大使”
  前不久,有一篇报道称,一位有一定级别的官员乘坐美国国内航班时,见到安检要脱鞋子、解皮带,就让手下美国交通运输安全委员会的安检人员,说这是中国某地的领导,相当于美国政府的某级别,要求免安检。结果,安检员当场把那位领导拉到一边特殊检查,并
严肃地警告,我可以怀疑你们企图扰乱机场安全而报警。
  读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搞特权耍大牌耍到国门之外,难怪人家不买账。这表明,在国外的中国人特有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习惯有了“升级版”。国人的“基本版”陋习则是,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不排队、不良的卫生习惯。据说,中国人的这三大陋习举世公认。
  国人还有“豪华版”陋习。比如不讲信用,一些新出国的人,爱信口开河,说话不算数。这在国内,人们大多习以为常,但外国人却会受不了。而一些人做生意,也不讲信誉,国内的那一套统统拿来。再比如一些中国人的不团结,互相拆台。等等。之所以称其为“豪华版”陋习是因为,这已不仅仅是一些小的行为习惯,而涉及国民性问题。
  针对“基本版”陋习,这些年老外们有了一个特别的反应,这便是特有的中文提示牌。比如:“请勿随地吐痰”、“请勿随地扔垃圾”、“请勿大声喧哗”等等。据说,在有的公共厕所,入厕前可见中文、日文、英文的男、女厕标志,但在入厕解决问题后,墙壁上只有中文版的“请随手冲、保持清洁”的字样。面对这样的中文提示牌,我们感觉到的不是普及汉语的自豪和骄傲,而是脸上一阵紧一阵的灼热发烧感。
  对此,我们或许还可以勉强理解为老外的善意提醒。但老外针对“升级版”陋习采取的“不合作态度”,乃至针对“豪华版”陋习而对国民性、民族素质等的判定,我们在感到某种耻辱的同时,是不是也该做一番深刻的反思,并琢磨如何去改掉这些陋习?
  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折射了他的品格、志趣、情操等。或许,某一位国人的特有陋习,并不足以引发老外对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但当这些陋习在越来越多的出国人士身上出现,而且“陋习”与“中国人”之间形成了对应关系,那么,这种就可能在他们的大脑中扎下根来,从而在他们与中国人打交道,共事,乃至做决策的过程中,产生对我们不利的影响。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到了国外,每个人在相当程度上都代表了他所在国家的形象。虽然国家形象总是由不同的影响因子组成的,但国民形象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国民形象都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形象构成的,在一个外国人眼里,这个具体的人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着他对其国民形象的看法。比如,你先前对某个国家的印象不好,但当你与这个国家的国民打交道时,他们的表现都赢得了你发自内心的尊重,那么,你就会修正你先前的看法。反之亦然。
  在国外,每一个人都是“国家形象大使”。不要以为,你就代表你个人,你承受不了国家形象之重。而当我们以一个文明的、有教养的形象和气质出现在外国人面前,尊重他人的风俗和习惯,我们也才会赢得应有的尊重。人们常说,爱国情浓时,多在国门外。这种爱国情怀不是虚幻的,更贯注在我们的行动中,那么,我们就不妨从端正自己的行为习惯做起,当好自己的“国家形象大使”。
  这里更想言明的是,我们希望这种改变,不是应一时之急,而应当发自内心,是对国人的陋习进行深刻反思后的清醒行动。如果在国外表现尚可,回国后就原形毕露,原来怎么干的还怎么干,这会比陋习本身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