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删改的经典(转载)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是目前在全国使用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教材之一。小学阶段1-12册共收单篇课文405篇。而按笔者的标准统计的经典(性)课文共135篇(包括第12册第5组要求背诵的10首古诗词)),占整个课文数的三分之一[1]。应该说这个比例不是很低,也按小学阶段的不同在逐步提高。但按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选文 “必须典范性和时代性、实用性相结合,以典范性为主”的要求,这一比例仍显不足。所谓“以典范性为主”,应该理解为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典作品应占主要成分和核心地位。本文不拟探讨合适的比例问题,而是想指出,即使是比重不足的经典(性)作品,除诗词外,它们在教材中“出场”时已少见原貌,多经删改,有的已变得面目全非了。
熊英文怎么读
总的来说,文学经典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主要包括原文、节选和改写三种形式。其中原文又包括中文原著和翻译两种情况,这牵涉到版本和译者等方面的问题;节选包括单章节的节选(形式上还算完整),和从中择取一段或几段(片断的节录)几种情况;改写的情况更复杂一些,包括增补内容、简化内容、改动情节、文字替代等几方面。诗句
从被列入经典行列的135篇作品来看,真正是以原文原著的形式出现的除了诗词58篇外,其它77篇散文、小说、童话、寓言大多经过改写(这其中大多数是在课文后注明的,也有未注明但经过笔者对照发现是经过改写的),如果加上那些由文言改编成白话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寓言,那被改写的作品的比例就更高了。由于一些作品在教材中未注明作者、出处,大多数作品没有出版时期和版本说明,使得我们难以到原作,所以一个精确的比例难以算出来,除了诗词外,粗略估计80%以上的作品经过或多或少的改动。这就使得我们首先要问:经典作品应不应该被改动?如果不得不改动,又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标准?
一般而言,经典作品都是过去时代创造的,已经固定下来的文字,对于它们,无论是增删内容、改动情节还是文字替代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它们及作者的不尊重(何况多数作者已不在人世,无法征得他们的同意)。但说及入选教材,尤其是小学教材,作为孩子们的学习范文,不少人可能会认为应另当别论。他们会说,经典作品往往篇幅较长,有些夹杂生僻字,有些带有当时时代印记的字词、用语和表达习惯与今天不同,有些头绪太多、情节太复杂,还有些“儿童不宜”,因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改写,以便学生能更容易、更正确的接近它们。这些理由诚然都有道理,但并不意味对经典作品的改写就没有原则和标准。经
典作品往往体现着语言、情感和审美三个因素的完美结合,它的基本特征是原创性、完整性和丰富性,因此改动应以不损害这三个特性为前提。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则和标准,笔者来经典原著对比阅读时,发现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教材经典作品的呈现方式中存在不少的问题。下面我们以外国童话《丑小鸭》、《巨人的花园》、寓言《狮子和鹿》、外国儿童小说《争吵》、《卡罗纳》、《凡卡》以及中国现代小说《火烧云》、《少年闰土》、《祖父的园子》和当代散文《北京的春节》等作为例子来讨论。
有关理想的名言《丑小鸭》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2],写的是一只原本是天鹅却最初被视为“丑小鸭”的小鸭子,在显露本来面目前屡经挫折的痛苦经历。显然这是一篇关于“成长”的故事。编者把它选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无论是内容还是语言表达都被大幅度改动。从篇幅上说,删改后的《丑小鸭》只剩三百多字,不到原文的百分之十。从内容上看,“丑小鸭”蜕变成天鹅前的曲折遭遇(如与野鸭、公雁、猎狗、老太婆、猫和母鸡的相遇相处)被删去;结尾处与天鹅们的重逢,被孩子们赞美及内心反映(感到害羞)被删去;而一些基本事实也被改写,如“大家都叫它‘丑小鸭’”( 原文其实是“丑八怪”),“小鸟讥笑他”(原文未提及),“养
鸭的小姑娘也讨厌它”(“小姑娘”应为女佣)。事实上,经过删改后的《丑小鸭》已经失去了原文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成了安徒生的一篇不全面的童话梗概。这也许是该套教材要在初一下册(第14册)重新把它选入课文的原因(删改没那么多了)。
爱国手抄报图片《巨人的花园》(四年级下册)原名《自私的巨人》[3],是王尔德童话中篇幅最短的一篇,也是最富诗意的一篇。课本的改动一是删掉了一些内容,如被冬天笼罩的巨人的花园的景象,结尾的巨人之死也被略去;二是增加了巨人第二次驱赶孩子们的情节(包括三次增加巨人的吼叫“都滚出去!”);尤其是巨人与童话中那个小男孩的相遇被改写、简化(原著中男孩是被巨人抱上树的,之后才有满树的鲜花瞬间开放,而非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尤其不可理解的是课文中写巨人与小男孩相遇,说小男孩一开始就“用他那会说话的眼睛凝神着巨人。不知怎么,巨人看着他的眼神,心里感到火辣辣的。”“火辣辣”怎么解释?在原文中不到巨人内心有类似的情感变化。这一段完全是编者的“再创造”,这一“创造”却使得课文与原文的内涵出现很大不同,被直接化、简单化了。这样的改写也许出于更有利孩子们理解的考虑,但实际上付出了丧失原作经典性的代价。
商家促销
这些问题也存在于三篇现代小说作品中。其中两篇作品选自萧红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4]《火烧云》(四年级上册)是《呼兰河传》第一章第八节的一部分,课文把它单独挑出来,又不注明出处,一般的人会认为这是萧红的一个写景散文(或片断)。写的是火烧云的“美”与变幻莫测,看出作者是在追忆童年的美好时光。但实际上,“火烧云”部分是《呼兰河传》中的一处少见的亮点。整部《呼兰河传》的确是作家追忆童年之作,但作者是怀着复杂的,怀念与嘲弄、批判交缠的心态来写小城和童年生活的,象写火烧云这一段体现出的明朗是整个作品中少见的,整篇小说的基调是忧郁与悲凉的。课本中选取这一片断而又不加说明,显然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写景的范例。可以说,被抽离出来的《火烧云》与原作的经典内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这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火烧云》啼笑皆非的解读中可见一斑。[5]
《火烧云》的问题也是《少年闰土》(六年级上册)的问题。这篇课文是从鲁迅的小说《故乡》中节选而来[6],但课文只注明作者是鲁迅,既未注明改动,也未注明是小说,没读过鲁迅作品的小学生很容易把它读成一篇作者怀念童年好友的散文。但鲁迅何时写过《少年闰土》这样一篇文章?比照原著,节选的这部分基本上没做改动(除了把“的”改成“地”,把“么”改成“吗”,第一段掐去了开头一句“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
图画来”),但关键的是,被抽离出来的《少年闰土》的主题(温情的怀念)其实与小说《故乡》的主题不太相干了。《故乡》的主题――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对比来反映时间的流逝带给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隔膜――在《少年闰土》中了无踪影。
《祖父的园子》(五年级下册)选自《呼兰河传》第三章第三节。 写我的童年乐园—祖父的花园,在其中“我”童年的调皮和祖父的爱相得益彰。总体上课文改动不大,基本保持了这一节的完整。改动包括:删去了开头一段(句):“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其它的改动主要是文字替代,删去了“多余”的字、句,使课文更“规范”和“简洁”了。但问题正出在这里。
首先,课文删去了一些“的”字、“了”字和一些重复用字,表面看来,这使文章更通顺、规范、简洁了,但编者可能没有想到,萧红的《呼兰河传》是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来叙述的,这个小女孩好奇、天真、又有点琐碎、啰嗦,她的叙述中有其独特的印记,如喜欢重复,喜欢用“了”字。当编者用那些规范的字、词去代替,当编者删去那些看似重复的字、词、句,以追求“规范”时,作品的独特风格已经受到了损害。
一些改动又表明编者误读了原文。如这一段: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别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黑暗的地方飞出来。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手,仿佛大树都会发出声响,叫一两声,好像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
原文是: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天空是特别高的,太阳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睁不开眼睛,亮得蚯蚓不敢钻出地面来,蝙蝠不敢从什么黑暗的地方飞出来。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健康的、漂亮的,拍一拍连大树都会发响的,叫一叫就是站在对面的土墙都会回答似的。[7]
这一段改动的地方不多,但并非无关紧要。“是凡在太阳下的都是……”改成了:“凡是在太阳下的都是……”,童稚的语气没有了;原文“拍一拍”并没有指明“拍一拍手”,应指“拍一拍树”,而“发响”并非指“发出声响”,而是隐指树好像有生命,会“发响”;“叫一叫”也不是“叫一两声”,“站在”二字的删去也等于删去儿童眼光中万物的拟人性(在儿时的“我”眼里,土墙是象人一样地“站着”的);“都会回答似的”,删去“就是……似的”二字看起来简洁一些,但语气变得肯定了,成人化了,少了一种儿童的揣测和悬想,少了一种小女孩的爱娇和天真意味。
至于改写中出现的事实性错误也不鲜见,如把“韭菜”改成“谷穗”;无端删去“谎花”的“谎”字等(“谎花”是指不结果实的花)。
伤心的人别听慢歌以上问题也存在于《争吵》(三年级下册)和《卡罗纳》(四年级上册)两篇课文中。两文均选自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儿童小说《爱的教育》[8]。《争吵》中写“我”被同窗好友克莱蒂无意中弄脏了本子,“我”知道对方是无意的,但因“我”嫉妒克莱蒂获了奖,所以也把对方的本子弄脏了。课文中说:“于是我想报复他”。这句话在原文中并没有。既然对方无过错,又何谈报复?完全是“我”因嫉忌、恼怒而想使对方难堪。《卡罗纳》(原文名《卡隆的母亲》)中“我”的好友卡罗纳死了母亲。原文中老师告诉学生:“……他进教室来的时候,要亲切丁宁地招呼他,安慰他,不许说戏言或向他笑!”课文中变成了“你们要庄重严肃,热情地对待他。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老师的语气加重了,严厉了,但“热情”如何理解?老师的意思是叫大家同情卡罗纳,要“低调”一些,而非“热情”;接下来的段落又把卡罗纳的两次“忍不住哭”改成“放声大哭”和“号啕大哭”,把老师挚爱的话“你要珍重啊!”改成了“你要坚强哟!”,这些都有违原文的意思。结尾一段:“我恍然大悟,没去拉母亲的手,却拉起卡罗纳的手,和他一块儿回家去”,看起来比原作结尾“我不待母亲携我,自己出去了。”更美好,显得“我”更懂事了,但意思也与原文不
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