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包静 何冬琴 潘孝根 张鹏翀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6年第5期
包静1 何冬琴1 潘孝根1 张鹏翀2
(1西湖风景名胜区吴山景区管理处,浙江杭州310002;2杭州植物园,浙江杭州310013)
摘要 西湖风景区是杭州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功能。为进一步探讨景区绿地游憩功能,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环境因子监测,获得并分析相关数据,为景区绿地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更好地发挥景区绿地游憩功能。
关键词 城市绿地;游憩功能;问卷调查;环境因子;游憩价值
1 绪论
西湖因城而盛,杭州因湖而名。“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自古以来,“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美是杭州”,西湖风景区以其秀丽的湖光山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是我国著名的旅
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 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首批十大文明风景旅游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面云山,中涵碧水,面积约60km2,其中湖面6.5km2。同时,西湖风景区也是杭州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城市公园的功能,保持着城市的生态平衡,是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处湖泊类世界文化遗产,也是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为此,开展西湖风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研究,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永葆青春和活力,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此外,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在实施十二五规划过程中,提出了努力打造健康景区的目标,健康景区建设各项工作都在有序推进,包括景区负氧离子长期监测、水环境的监测、健康指示牌建设等,不仅为本课题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主要可以迅速推广应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健康景区的完善提供重要参考。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国外把游憩活动看作是一种文化现象[2],包含范围很广,大到旅游、娱乐,小到运动、游戏以及其他各项休闲活动。国外从20 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了系统性研究游憩学科。以《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K.C.McMurry,1930)一文的发表为标志,随后涉足于游憩领域的研究者逐渐增多,研究的视角
也在日益开阔。
国内关于游憩理论研究和实践相对于国外来说起步较晚,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很难精准地界定游憩的概念,大多数关于游憩的研究也仅限于游憩中旅游活动部分。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游憩在居民生活与城市功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没有重视如何解决市民游憩需求与游憩空间供给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1.3 技术路线
2 游憩者对杭州西湖风景区绿地游憩功能的评价
2.1 游憩的概念
游憩(recreation),来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思是恢复更新,英文为“recreation”,原意是“to refresh”,含有“休养”和“娱乐”两层意思[3]。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游憩给出了不同定义。但不管是何种理解,可以看出,基本上都限定在3 个方面:闲暇时间、满足自我和休闲活动,只不过在活动范围上有所出入。本文对游憩的界定为:在闲暇时间内,在距离日常居住地一定距离的空间内进行的以放松身心,恢复体力和精力为目的的户外休闲活动。为了数据收集以及便于研究,本文所指的游憩活动包括在城市郊区停留24小时以上的活动。
2.2 问卷调查
为减少由于游客类型、游览方式、游览季节等不同而产生的结果偏差,本次调查问卷针对市民和游客分别设置了2种问卷(市民版和游客版),问卷中既有共性问题又有差异性问题。为进一步获得客观、科学的调查数据,本课题共发放问卷5000份。
2.2.1 调查地点。既有收费景点,如吴山天风,又有免费景点,如柳浪闻莺;既有西湖新十景,又有西湖老十景;既有山林景观,又有滨湖景观;既有清静幽雅的景点,又有人流密集的景点。
2.2.2 问卷内容。(1)游憩者结构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居住地等。
(2)游憩者行为特征:本地市民来西湖景区的频率(次数)、居住地与西湖景区的距离、出行方式等;外地游客来西湖景区的次数、出行方式、主要消费等。
(3)游憩者需求:游憩者对西湖景区的认知程度、来西湖景区的主要目的、喜欢的游憩场所等。
(4)游憩功能评价:游憩者对西湖的总体评价、是否还会再来西湖、希望增加的设施以及建议等。
2.3 数据分析
笔者共发放5000 份问卷,其中市民2500 份,游客2500份,通过对比分析各类数据统计后,获得游憩者的主观感受。
2.3.1游憩者结构特征。从统计数据(表1)可以看出,来景区的游憩者年龄层次在“15~22 岁”、“23~30 岁”、文化程度“大专或本科”、职业特征“学生”的居多,这个特征与“无收入”比例恰好成正相关。
根据以上8个关于市民游憩行为调查统计分析,市民中家庭住所距离景区的远近几乎不是限制游玩的最主要因素,来西湖景区的频率都很高,说明西湖景区在市民当中已经是不可缺少的游憩场所。时间以上午时段来景区的比例最高,说明在此时间段需要加强景区的管理力度,并且提供更多的人性化服务。例如吴山天风景区,它是离市中心最近的一个景点,每天上午来锻炼的市民络绎不绝,因此景区出台了上午12点之前机动车辆不能进入市民晨练区域,并且还为晨练市民免费提供电源、存放衣物点等服务,方便市民。最喜欢春季来景区的市民最多,“认为景区最吸引人”的是树木多、环境好,这与春季气候宜人、西湖景区植被丰富,处处是美景存在一定关系,也说明市民对西湖景区绿地的认可度非常高。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发现进一步丰富西湖景区的植物种类,加强夏、秋、冬季节的植物景观,丰富各类花事活动很有必要,让游憩者四季有花可赏,游憩地的景更加优美。从“喜欢的游憩场所”调查数据中显示,西湖景区所设置的游憩场所比较合理,基本能满足市民的需求。
(2)游客游憩行为分析。
以上8个问题是关于游客的游憩行为的分析,说明游客对旅游质量的要求在逐渐上升,从走马观花式的团队游逐渐趋于追求品质的自助深度游。景区停留时间以短期为主,消费以“餐饮”所占比例居多,能承受的旅游支出还是以低消费为主。吻合游憩者的结构特征分析,了解西湖的信息来源比较多源化,喜欢“湖光山”居多,说明西湖的自然山水深受人们喜爱,还需进一步加大宣传西湖深厚的文化底蕴,调查的结果喜欢率偏低。
2.3.3 游憩者需求。西湖景区不仅有优美的自然山水,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配套设施上也是趋于成熟,提供观光车、游船、茶室、游乐场、健身场地等。通过对市民、游客的调查数据显示(表4),西湖风景区的绿地游憩功能体现了娱乐休闲价值、康体健身价值。
landscape是什么意思
通过表5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人们对绿地的重要性认知度比较高,人们愿意到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参加休闲、娱乐,获得身心愉悦。
西湖申遗成功后,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存在设施上难以满足游憩者的使用需求,如“果壳箱”、“洗手间”、“休息座椅”等是游憩者希望在景区中有待增加。
2.3.4 游憩功能评价。自2002年起,西湖开始实施综合保护工程,全方位的保护和整治西湖的生态保护、环境优化、文脉延续、新农村建设等,通过这些年保护工程的实施,新增许多历史文化景点,丰富了西湖景观的内涵,进一步拓宽西湖湖面,有效改善了西湖的环境面貌。
3 影响西湖风景区绿地游憩功能的要素
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同时,选取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苏堤春晓、三潭印月、茅乡水情、花港观鱼、玉皇飞云、吴山天风、云栖竹径、杭州植物园、万向公园等11 个点就空气质量、小气候等方面借助仪器开展定期监测,进行景区与市区(以万向公园为代表)对比分析生态环境质量,以期获得更为完善的数据,为决策和建议提供更详实的依据。
3.1 空气负离子
空气负离子的含量与环境质量具极强的相关性,采用单极系数评价环境中负离子的质量。单极系数(q)是评价空气离子的重要指标,q=n+/n-,n+ 表示空气中的正离子,n- 表示空气中的负离子,当比值小于1时,会给人们带来舒适感,比值越小,空气质量越高。
通过云栖竹径、双峰插云和万向公园等11 个点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景区的负离子质量远好于以万向公园为代表的市区,景区的单极系数基本上在1 以下,而万向公园的单极系数平均都在4以上(图1)。
景区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水域广阔可以产生大量的负离子,而市区绿地匮乏、人车嘈杂、高楼密集导致负离子含量极低。因此,游客走进景区参观,呼吸富含负离子的空气,潜移默化中起到了保健的效果。
3.2 细颗粒物(PM2.5)
对11个地点的3种绿地类型取平均值进行对比(图2),与负离子不同,景区与市区在PM2.5 变化上,没有呈现显著性差异。总体上,PM2.5呈现沿景区边界向中心递减的趋势,景区可以通过环境的稀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M2.5 的含量,例如三潭印月的含量最低,云栖竹径和双峰插云也较低。
3.3 二氧化氮(NO2)
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主要来自于汽车尾气排放,西湖景区与国内其他景区不同的是其同时是交通枢纽。因此,在交通繁忙的灵溪隧道南口、断桥东口和花港南口也进行了监测。如图3 所示,万向公园、灵溪隧道南口、断桥东口和花港南口与其他几个地点呈现显著性差异,二氧化氮相对含量高。
3.4 一氧化碳(CO)
对14个监测地点的调查发现,只有在花港南口、断桥东口、灵溪南口、万向公园和断桥残雪可以检测出一氧化碳的含量,在其他地点无法检测出一氧化碳(图4)。
3.5 紫外线
选取晴朗无风的上午(9~11时)测量不同绿地类型下紫外线的强度。根据课题的研究思路,分别测量全光照、密林、疏林和滨水条件下紫外线的含量,并将密林、疏林和滨水条件下紫外线的含量与全光照条件下进行对比,获取不同绿地类型对削弱紫外线的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