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文本集中反映中国的文化特,对其的翻译会直接影响到外国读者对中国的认识。本文以高低语境论为基础,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文化文本特点,并总结出增加信息量、减少信息量、对应信息量三种策略,以便翻译适应高低语境文化的转变,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类文本英译主要用于中西跨文化交际,旨在传播中国文化。就中国文化的翻译而言,已经有许多学者从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比如:刘静、王一君(2010)从互文性理论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将跨文化交际理论与文化类文本翻译相结合,如刘竞秀(2016)从跨文化角度审视了三明市旅游翻译。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高低语境文化论”出发,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类文本翻译策略,旨在为其英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便更好传播中国文化。
一、中国文化读本的语言特点
霍尔将文化分为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两类。汉语是高语境文化依赖的语言,而英语则属于低语境依赖的语言。也就是说,汉语所要传达的语义往往隐藏在表层语言之下,需要结合语境才能理解,而英语中通常所说的话语就是要传达的意思。
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本高度折射出高语境文化特质。大部分信息量都蕴含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情景中,或内化于交际者心中,语言负载的信息量较少。词汇上,四字结构词语的大量使用更为鲜明,有大量传统文化专有名词;句法上,很多句子比较长且主谓关系不明确,修饰性成分很多;语篇上,以描述性语言居多,词语堆砌很常见,句与句之间联系不紧密。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词汇层面的特点。
二、中国文化读本的翻译策略
翻译过程中要注重信息量的转移,具体可以采用信息量增加、减少、对应三种策略。本文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分析高语境文化下中国文化读本的语言特点。
(一)增加信息量
这是最为常用的策略之一,指根据语义增加适量的信息,如关系连词,针对中国文化文本,主要是增加一些文化背景的信息。可以是文字形式,或利用图片达成。例(1):
原文:这套徒手武术包括被称为罗汉睡觉、童子拜观音、童子拜佛、朝天蹬、中底藏花、燕式平衡等多种招式,是一种难度相当高的少林拳术,它需要练习者从小就接受复杂的训练(摘自中国文化读本《天下功夫出少林》)。
译文:This martial arts including variety of movements of martial arts, such as “LuohanShuijiao” (arhat sleeping), “TongziBaiGuanyin” (Child worshiping Guanyin), “TongziBaifo” (Child worshipping Buddha), “Chao Tiandeng” (kicking upward with sole), “ZhongdiCanghua”, “YanshiPingheng” (front horizontal scale), is a quiet difficult type of Shaolin Quanshu and needs to practice from childhood with complex training.(笔者试译)
原文是对于童子功的招式介绍,有大量功夫专有名词,如果直译只能达到表意效果,无法突出中国文化。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地采用音译,但若仅采用音译,对于外国读者而言只是几个复杂的名称,并不能留下深刻印象,两者都忽略了信息量在高低
语境地转移,有碍读者透彻地理解原文。故译文增加对功夫的形象描述,使潜在信息量在低语境文化中很好地突显出来。例(2):
原文:垂花门的门口两根柱子悬在上面,下面拱以雕花的石墩,端正中有绚烂(摘自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四合院》)。
有时候仅仅采用文字的形式增加信息量会使描述过于累赘,影响阅读。这时,可以使用图片这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帮助读者理解。本句是四合院垂花门的外观描述,仅仅用文字翻译的话,并不足以向读者呈现垂花门外观,完整体现垂花门的设计精良。如果配上垂花门的照片,加上文字描述,便能立刻豁然开朗,并且印象深刻。
(二)减少信息量
信息量的减少也是重要的策略。有时为了增强描述效果,文本中会出现非主题信息重复铺排的情况。翻译时为了突出主题信息,达到交际效果,就需要在信息完整的前提下对这类信息进行灵活地删减。例(3):
原文:本来四合院是一门一户,一大家人,几代同堂,按照长幼的秩序,各住其房,各
守其位,尊老,互相照顾,一家人在一起如沐浴着春天的阳光,暖洋洋,热腾腾,不管外面世界如何动荡,四合院里却是一个宁静的家园(摘自中国文化读本《北京四合院》)。
译文:A siheyuan usually belonged to one family of several generations. They would live in different rooms according to seniority, respecting, loving and caring for each other. Whether the outside world was turbulent or not, the inside always had spring sunshine, warmth and love, a peaceful, comfortable sanctuary for family members.(译文出自《中国文化读本英文版》)
原句中有大量的四字结构词语,以增强表达效果,使描绘意境更为生动,翻译时可适当增加信息量,以再现原文意境。但增加并不是唯一手段,就例句而言,减少信息量更为合适。“一大家人”和“几代同堂”,“一门一户”和“各住其房,各守其位”,以及“暖洋洋”和“热腾腾”都是同类信息,存在“尊老”,“各守其位”等文化负载词,但都并不是文章主体信息,为了避免描述过于累赘掩盖主题信息,译文进行了适量的删减合并,如:“一门一户”和“各住其房,各守其位”合译为一个短语“in different rooms”worshipping,虽然删减但意义传达完整;另外,也没有刻意译出“老”和“幼”,将“尊老,相互照顾”合译为“respecting, loving and caring for each other”,使译文精简,有利于主题信息地传达。
(三)对应信息量
对应信息量就是指在英文中寻相似的与中文原文意义对应的信息。翻译中国文化文本旨在传播中国文化,加深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印象,故可以在译文中选用外国读者熟悉的西方文化信息加以对应,形成意向连接。例(4):
原文:王羲之于公元303年生于东晋,七岁时就开始学书法(摘自中国文化读本《书法大师王羲之》)。
译文:Wang Xizhi born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n A.D. 303 (almost the period of the Roman Empire), had began to learn penmanship since seven years old. (笔者试译)
为了能加深西方低语境文化读者对于“东晋”的概念,译文将其与罗马帝国时期相对应,采用读者原本熟悉的事物,使其能清晰把握时间定位,加深对于王羲之的印象,有利于中国文化文本的文化传播目的。
三、结论
高低语境论有效地支持了中国文化文本的翻译实践,高语境文化的中国文化文本具有以下特点:语篇方面,文本不注重形式上的连贯;句法方面,文本中无主语句较多;词汇方面,中国文化文本在表述上擅用四次结构词语铺排,且有许多文化专有名词。为适应翻译中的语境文化转换,本文总结了信息量增加、减少、对应三种翻译策略。通过信息量增加和减少,可适应语境转变;通过对应信息量,可加深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在翻译中国文化文本时,合理使用这些策略,不仅能使译文表意达境,更能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
(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