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余辉,女,四川广安人,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试论曾卓诗歌中的亲情
○
余辉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贵州 铜仁 554300)
[摘 要] 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曾卓是颇有影响的“七月派”诗人,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地位。曾卓有
[关键词] 曾卓; 诗歌; 亲情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7-0007-01
在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曾卓是颇有影响的“七月派”诗玻璃窗的爱
人,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学地位。早在1939年,曾卓就以一首《门》蜚声诗坛,此后他出版了一系列的诗集:《门》(1944)、《悬崖边的树》(1981)、《老水手的歌》(1983)、《曾卓抒情诗选》(1988)及《给少年们的诗》(1990)。其中,有不少诗歌都
手势表达了诗人对母亲和孩子无尽的爱,这份厚重而纯粹的亲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映衬之下愈加散发出圣洁美妙的光彩。因为它早已超越了个人家庭,升华为一种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
一、对母亲的爱
母亲,是古往今来诗歌中常吟不衰的主题。1941年初秋,曾卓在一个濛濛的雨夜写下了感人肺腑的长诗———《母亲》。诗人满腔深情地叙写了母亲酸愁悒郁的一生:婚后不到四年便被丈夫遗弃,从此她郁郁寡欢,儿子成了她唯一的指望,含辛茹苦的养育,严格的管教,儿子终于长大成人,但他为了要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而不得不远离家庭、在外奔波,自此,母子二人再未见过一面,写诗之时母亲迫于动荡的时局正随家人辗转流徙各地……
历年四级听力下载想着母亲,“不幸的悲苦的遭遇,/我的泪水,如窗外的秋雨/凄然而落。”“我的确不知道母亲的名字”[1]272,在妹、娃、
大丫头、孩子他娘、某某氏之间,“我的母亲,是这样广大的妇女中的一个”[1]272。丈夫的抛弃,“让您青
春的花朵/在孤独中/在比利箭还要刺伤您的心的/旁人讥嘲的眼光下/暗暗地凋落。/……/窗外沸腾着喧嚣的大街,/大街上的遍地阳光,/和您拉上了宽阔的鸿沟。”母亲悲苦的命运以及儿时对母亲点点滴滴的记忆霎时间涌上了曾卓的脑海,历历在目。这就是母亲!但她又不仅仅是诗人一个人的母亲:“为时代的风暴所卷起的/无数孩子们的母亲,/都已被掷落在/无告的困苦的岩间呵!/……/母亲!/只是因为深深地爱您,/深深地爱着这一代/如您一样的/被时代的车轮/轧伤了的母亲
们,/我热望带给您幸福的暮年,/带给后来的母亲们/不再如您一样悲惨的命运。//我/无数的您的孩子们,/都在一滴一滴地/抛出自己的血汗,/用如石工一样的手/一凿一锤地敲打着/通向自由幸福世界的路。”对母亲的爱是如此的圣洁纯净、纤尘不染。诗中所写的母亲,“是在封建阴影笼罩下的众多不幸的中国妇女中的一个”[2]566,诗人不光表达的是对自
己母亲的挂念和热爱,更是向苦难时代无数有着相似命运的母亲们的致敬!这份浓厚真挚的情感早已超越了血缘关系,上升为一种关爱弱者的人道主义,使整首诗歌笼罩上一层至
善至美的璀璨光环。餐具图片
1944年,曾卓的母亲在逃难途中不幸染疾而殁。第二年,曾卓作了一首哀悼母亲的诗,开头是:“我的母亲,是一个没有名字的女人。/坐在阴暗的小窗前的/中国的可怜的母亲们/是没有名字的。……”(《母亲》)1974年曾卓在撰写的一篇长文《母亲》开头说:“当我为了练练笔,立意写几篇往事回忆的时候,
想到的第一个题目是:《母亲》。”[1]271当已到耳顺之年的诗人坐车过贵州都匀———母亲长眠之地时,那种绵绵的思念在《我的心跳着……》中再次倾泻而出:“我的心在呼唤着/母亲!母亲!/我不知道,当年/在流亡途中/在敌骑迫近的时候,/她倒毙在这一片土地的/哪一个角落,哪一面破墙边,/带着她最后的眼泪/最后的祝福……/我不知道,会不会/在什么山凹里/在哪一棵大树下/有一座野草蓬蓬的荒坟/我只相信/她的徘徊的幽灵/一定看到我来到了这里,/一定听到了我的心的呼唤。/她的心,也一定/在欣喜地跳动着,/她将和我一道/返回渴望中的故乡。”孤独无告客死异乡的母亲或许是曾卓心中永远的痛,对她的怀念也无尽无休,篇篇诗文恰是一个人子对母亲的恒久记忆,温馨又苦涩,神圣又亲切。事实上,“母亲”一词在曾卓的诗中早已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它既是实指自己的母亲,更是泛指每个有着不幸遭遇的母亲,小爱化作大爱,这是曾卓的诗歌区别于他人的地方,也正是他独特之处。
(下转第176页)
—
7—语文学刊 2013年第7期
. All Rights Reserved.
说,身体素质不好的同学,可以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可能通过调整心态,使自己的成绩得到很大提升。
四、通过运动,培养组织纪律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常采取多种组织形式和措施,要求学生按计划完成任务。对于完不成任务的,进行相应的处罚。另外,在队列训练中,练习方向转身,我都是严格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到听从号令、正确执行,全体都要做到整齐划一、步调一致。
通过这种长期的、规范的、严格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在有意识的培养指导下,学生就会增强组织观念和遵守纪律的自觉性,形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
良好的组织纪律习惯,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良好的组织纪律习惯,有利于学生以后更好地融入社会,走向成功。
五、通过教学,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体育运动的最高体现。体育精神的魅力在于能够产生较强的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
爱国,是人类最朴素也最神圣的情感。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社会动荡和自然变迁的兴衰变化,能够牢固地团结在一起,并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因为有一个共同的主线———爱国。从封建王朝的灭亡到“振兴中华”;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团结一致,抗日救国”;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从“一穷二白”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吨是多少千克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跌宕起伏、前仆后继的中华民族的爱国史。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传统美德。
在体育教学中,我会经常介绍我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所取得的新成绩,优秀运动员刻苦训练,为祖国争得荣誉,使我国在国际体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等,使学生在平时锻炼及学习中,能够以这些体育健儿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从而培养他们热爱体育运动,以从事体育事业为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总之,体育与德育二者是分不开的,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是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新的课题。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还能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进行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寓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活动中,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是教师应该遵循的教育方式。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勤于观察、善于思考,抓住一切教育机会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把体育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搞得有声有,使我们的学生在获得健康身体的同时,心灵得到锤炼。真正达到即锻炼身体,又磨炼品质的体育教学目的。女子寄宿家庭
(上接第7页)
二、对孩子的爱
1955年至1957年,曾卓写过三十多首给少年们的诗,由
于当时没纸笔记录,再加上诗人身处的特殊政治环境等种种
原因,最终导致这些诗歌没有尽数留存下来。那时的曾卓遭受着人生的巨大磨难,但他心中仍然不可遏止地涌动着对孩子们的爱。诗人曾回忆当时创作的初衷:“因为常常怀念我
的孩子,我想为她们,也为像她们一样的孩子们做一点事
情”
[1]398
,于是就开始创作。在给孩子们写诗时,要让浸泡在
苦水中的心灵仍能保持烂漫的童真的确不易,这样的写作与其说是一种煎熬,不如说是一种超越。他用少年诗的创作寄寓了自己对孩子们的牵挂和思念,也寄托了对后代的关怀。在组诗《给少年们的诗》
中,他以孩子们的口吻,描述了一些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希望和感情,还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理想,对生命的爱。他引导孩子们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带我去吧,带我去吧,火车啊!/带我去走遍广袤的大地/看祖国每天都在变化的新貌/带我去寻知识、智慧和惊异……”(《火车,火车,带我去吧》);他告诉孩子们学会珍惜幸福:“啊,一切都是值得珍惜的/如果你失去了它。/要时时提醒自己,/应该珍惜的东西/正像珍惜的东西/正像江水一样/在你身边流淌……”(《珍惜》);他带领孩子们畅游知识的海洋:“我面对———/广阔的世界,浩瀚的海洋/———啊,我只是坐在/我的小书橱旁”(《我的小书橱》);他这样寄希望
于今天的孩子们:“———我不祝愿/伴随着你的永远是/晴朗的天空和开花的大地/我只希望:大风大雨折不断你的歌/在泥泞中和险途上,你也将/一边走,一边唱……”(《小姑娘和歌》)……《写给少年的诗》整组诗都洋溢着乐观向上、健康活泼的气息,呈现给孩子们的是一派自由、清新、欢愉的美好意境。诗人曾说:这些诗的写成“证明我不是无力的,证明我还能够为人们做一点事情”[1]398。可见,深陷囹圄的曾卓在
身处逆境时想得更多的是人们,而不是自己。他没有因厄运和困境而把自己的内心也污染了,无论置身怎样的险恶环境,他始终热爱着这个世界,关心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在曾卓的诗歌中,亲情的光芒闪烁其间,熠熠生辉。诗人用词句传达出自己对亲人炽热的爱,但又不
仅仅局限于自己这个小家。从母亲的困厄命运看到的是天下所有苦难的母亲,从想念自己家的孩子到想“为像她们一样的孩子们做一点事情”[1]398,无一不彰显出诗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襟怀。正因为如此,曾卓诗歌中的亲情之爱是更精纯更崇高的人性之美,它早已超越了个人家庭,向外延伸为一种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
【参考文献】
[1]曾卓.母亲[C]//曾卓.曾卓文集.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4.
—
671—教学经纬 张洪春/锻炼身体 磨炼品质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