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字《梵高传》个人观后感7篇
300字《梵高传》个人观后感1
  德国思想家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说过:“有两件事情,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心中也愈充满敬畏,那就是我头顶的星空与我内心的道德准则,他们在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这么多年,一直很信服这句话。丰子恺说人的精神层次像三层楼,第一层是饮食男女,第二层是精神,第三层的是宗教。选择读书,也是为了拒绝那模式化的生活渴望自由的心灵,拥有那最宝贵的两样东西。
  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更让我信服天才的命运,亦觉得丰老的话很有道理。饮食男女的幸福虽然有时如鸡肋,可是离了它们,生活便也凄怆;但如果没有精神,在我想来,人生会无味的多,虽然我们身边的许多人都那么生活,而且在外人看来活得也自有乐趣。
  我自认为不懂如何欣赏绘画,那些名画带给我的更多是文字上的震撼力。而一个自谓毫无写作能力的年轻人写的关于某人的悲惨而辉煌的人生,深深打动了我。原先,梵高于我,只是一个书面名字,可是现在就感觉像一个很亲近的人,你看着他在遥远的时空经历生活所赋
予的一切磨难,感觉像是自己身边的一个人。是的,我愿意复述他的经历就像我的亲人所经历过的。梵高的一生像一片惨淡的灰蓝,他专门从事绘画只有短短的十年(1880—1890)。在那十年中,他的天才的火花尽情迸发,绘画艺术的独特风格显现异常,而生活的穷困潦倒也达到了极度。十年终了他就撒手人寰。他最后的十年正是壮年,但他没有家室的温暖,每天吃干面包喝苦咖啡,有时甚至只吃面包皮充饥;在阿尔勒那两年多,他整天在阳光下作画,头顶都给晒秃了,才三十来岁满腮胡须,形容憔悴。可在那样的日子,在他简陋的卧室里总要增添几幅油画,那都是流传后世的珍宝。1890年5月精神病发作,两个月后在麦田向自己开了。
  穷人勒紧肚带创造稀世珍宝,最后把命赔上,这已经是件奇事,而那数百幅油画得以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数十年,一百多年依然还鲜亮如新,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这首先得感谢梵高的弟弟,我甚至认为,是提奥成全了梵高的天才,今天的人们能看到那用青春的生命和幸福换来的每幅画,西方绘画中一种独特的风格得以发展,都得感谢他——同样不幸的提奥,不管他是否仅仅出发于兄弟之情。就像我在读《不合时宜的思想》时想到的,其实什么主义,什么原则,都不如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300字《梵高传》个人观后感2
  温森特梵高,一个一想起来就联系起他那幅狂热的绚丽的的向日葵的画家。我从来没有仔细研究过他的画,一直对他有着一种同情才华横溢的落魄的艺术家的情感。今天终于把那本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看完了,从新的一个角度认识了他,并改变了对他那种同情的态度,换之的是尊敬和仰望。含着眼泪,想要记录点什么。泪水不是因为他悲苦的一生,或者是那可怜的终结,而是因为感动,一种非凡的生命力的感动。一种对生命的非凡热爱而感动的泪水。
  温森特梵高,出生于一个显赫的艺术家族,这个家族有着全欧洲最好的画廊,以贩卖艺术累积财富。但讽刺的是他的画在有生之年始终不被家族认可。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牧师,本来按照正常的路,他也应该被人尊称为尊敬的梵高牧师,可是他的一生贫困潦倒,时常因为贫困忍饥挨饿,甚至因为饥饿而高烧不止的日子占据了他前半生很多的日子。永远都是一副流浪汉的样子,胡子拉杂,眼睛刺红充血,衣着褴褛,那是他给人最深刻的印象。他天生的单纯善良,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的敏感,让他走上了一条为艺术而活的道路。
  他的一生在流浪中渡过,他没有家,被除了弟弟提奥之外的亲人的排斥在外。没有经济来源,有的只有提奥,这个无私爱着他的弟弟,从最初每个月给他寄50法郎到后来每个月150
法郎,提奥的一生跟他哥哥没有分开过,从这样的关系上讲。在梵高自杀死后的六个月后的前后几天,提奥也随即去陪伴了他的哥哥。梵高为了绘画四处流浪,不管是最初灰蒙蒙的博日纳里,还是到艺术方向的纽恩南,他都是四处受尽白眼的人。在尘世生活中,他不擅长,太单纯,他不遵循人世间的生活规则,在艺术道路上他走上了天堂,可是在生活之路上他一直在地狱里承受着(用我们常人的眼光看)。不管怎么样的煎熬,没有一分钱忍饥挨饿十天,发烧不止,或者是终日画画而被人认作疯子,他都承受住了,最后让他走向自我灭亡道路的却是艺术上灵感的衰竭。
  虽然生活在最贫苦的尘世里,他却从来没有觉得苦过,只要他能画,他可以画,他就很快乐。最后因为精神分-裂的折磨,导致他灵感衰竭,然后开自杀,那也没有让人觉得灰暗,反而觉得他渴望生活的力量一直存在,在他的作品中,他一直想要表达的是他的思想,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闪烁的星星《星夜》,张扬的向日葵《向日葵》大概是我们在教材图画书上不陌生的一些画,那一颗颗呈漩涡状旋转的星星,是充满光芒的闪耀的力量,耀眼的黄的向日葵是伸向天空渴望生活的一只只手。我没有办法在这样零乱的思绪中表达梵高的绘画意愿,但是我愿意抄下这段印象派画家聚会中的宣言,来宣扬他以及他们的美好的艺术表达意愿:
  一切真实的东西,不管其表面多么丑陋,都是美的,我们接受大自然的一切,不得有任何否定;
  我们相信,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我们认为痛苦是有益的,因为在一切人类情感中它是最为深刻的;
  我们把性格看的比丑陋更重要。把痛苦看的比漂亮更重要,把赤裸裸的严酷现实看的比法国的所有财富更重要。
  我们全盘接受生活,无须再道德上加以评断。我们认为娼妓和伯爵夫人,看门人和将军,农民和内阁部长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全都符合自然主要的要求,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些宣言里,有我们最内在的朴素无华,有我们最诚实的意愿表达,有最贴近我对生活的态度。我非常喜欢这段话,昨夜因为看到这段话,兴奋得一骨碌爬起来把它抄进我的日记里。
  正如梵高的最早的一个画家朋友说的那样,艺术的才华需要痛苦来滋养。也许正是因为在生活中的贫穷,不平等,才创造了他不懈追求艺术上的表达之路吧。他热爱生活的意愿从来
没有放弃过,直到被精神分-裂折磨到灵感消失殆尽。
  不知道自然创造的是哪条法则,人世间事物的好坏总是需要时间来甄别。梵高的作品在欧文斯通写完传记的.时候(1934年)都还是一文不名的,到现在却是人类艺术的瑰宝,作为无价之宝在艺术的最高殿堂悬挂,正如他在第一次精神分-裂中出现的玛雅说的那段一样。他把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热爱一直留在了世界上留在了世人的心中。
  作为一种对高高在上的情感,我感动于梵高的热爱生活,对艺术的狂热的精神。
  而作为一种世俗而真挚的情感,我感动于梵高弟弟提奥,对于哥哥那一份无与伦比的爱。那是我们人世间最普遍也最高尚的爱。
  温森特梵高,生于1853年,死于1890年,短短地生活了37年,艺术生涯从绘画开始也只有短短的10年时间,却创造了人世间最辉煌的艺术。在世期间他只售出过一幅画。
  我想,也许他就是那朵拼命仰望太阳,冒着被艺术灼伤的危险不躲闪的向日葵吧。
  仅此,肤浅地写完读后感,以此纪念这颗为艺术而生的灵魂。
  300字《梵高传》个人观后感3
  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梵高传》是我来大学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大学的我不喜欢读文学类的书籍。记得那时林老师教我们西方外国文学,当时考试的要求就是要我们读一本关于学前教育方面的西方名著,迫于考试压力所以选择了《渴望生活——梵高传》,但是后面的研读改变了我之前的想法,渐渐的开始接受文学书籍。
  在《渴望生活——梵高传》中,描述了梵高悲惨而成就辉煌的人生。梵高的一生经历就如同他的作品一样,充满了亢奋而绝望的激情。金的向日葵、燃烧般的丝柏、风吹过的麦田、夜幕中的咖啡厅,灿烂迷人的星光……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描述都能散发出温暖和动荡的激情,那一幅幅狂嚣般的画面,如同大海在怒吼在宣泄,也都是梵高内心底层最孤独无助的呐喊。他狂放的笔触、流动的彩和喷薄而出的热情,在凝神的一瞬就将人们的灵魂裹挟而去。正如他所说:“生活对我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航行,但是我又怎么会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淹没嘴唇,甚至会涨得更高呢?但我将奋斗,我将生活得有价值,我将努力战胜,并赢得生活”。
  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顽强的拼搏,要跟命运做斗争,要努力
的在滚滚波涛中寻自己栖息的海岸。梵高是最孤独的人,陪伴他的只有永不放弃的信念,执着。没有人的理解更没有上帝的眷顾,他唯有用自己的画笔,创造出一个世外桃源,这个国度里,没有无助,没有孤独,有的是有向日葵,被风吹乱的柏树,有露天咖啡座,大片的麦田和旋转的星光。正是这个完美的世界支持着他,让他对生命仍然充满了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