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哲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哲学思辨
摘要中国古代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哲学思辨,探究这些哲理对我们研究古代诗词和历代思想文化有很大帮助。这篇文章通过对从先秦到宋代的诗词中哲学方向的演变的探索,以及对古代哲理诗的典型分析,使用引用、说明论证,参考大量诗作,对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哲学思辨进行了分析探讨。这些诗词中的哲思,演进脉络清晰,对传统哲学文化的研究有很强启发,其探索宇宙生命、社会人伦的智慧有着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同样有着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诗词;哲学;哲理
引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诗词艺术一直是一朵奇葩。人们从诗词中感受美,汲取力量,也从那些充满睿智的话语中寻哲理。在中国古代,很多诗词作家同样精通哲学。他们的诗词章句中隐含着极精辟的哲学思辨。探寻诗意的哲理,不仅对多角度研究古代诗词有很大帮助,而且能让我们对古代哲学对社会的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
正文
一起源:先秦诗歌中物对人之影响
2022冬奥会几月几日开始几号结束
《诗经》可以被看作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所包含的诗歌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早期思想文化的精神。青海玉树地震时间
《诗经》中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可以分为赋、比、兴三种,而这三种中,比和兴的使用尤其可以抒发人心与万物沟通的感想。因此,比兴可以看作是最早体现中国古代诗词中哲学思辨的代表。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人与自然所公有之一种生命之节律,实即兴所以发生的根源之地”1。比兴的应用,往往体现了人心对自然万物的感应,是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简单的词句,把意象“薇”和人的心情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东西联系起来,通过咏叹薇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抒发内心对心中爱人归期渺茫的彷徨。这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大宗师》)的抒情方式,使得物我联系十分紧密,体现的则是中国古代早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特点。
不仅《诗经》,先秦诗作的另一典范——屈原的《离骚》同样有大量物我关照的例子。“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子以美人自喻,以彰显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才能,把自己的命运与草木联系起来。草木会有凋零的时刻,美人也终将有人老珠黄的悲哀,屈原担心的,是自己的才能尚未得到重用,就已永远失去了大展宏图的机会。人的一生,竟也会有草木凋零般的无奈与悲哀,屈原深刻地意识到了物我相通的一面。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物我关系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对“天”的不同理解。西方哲学家认为,“天”即“上帝”,是一个外在超越的存在,天与人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存在。上帝创造世间万物,创造
人,却又超越万物,超越人,人只能服从天,对天顶礼膜拜。而在中国古代,天并不是外在超越的彼岸世界,而是与人息息相关的。天并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人可以影响天,天人互通互感,天人合一。从先秦时期的诗歌可以看出,天人互通互感,尤其是人由物产生思想共鸣的哲学思想内涵已深入到中国古人的思维方式中。中国古代诗人从万物身上看到了自我,并把这种感受用诗歌的表达方式记录下来,以此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政治理想,甚至对君王进行劝谏。“由此可见,我国古代,诗与哲学一开始就是共生的”。2而这种诗歌创作方式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在大量后世的诗词当中都可以看到哲学
1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8页)。
2郭维森:《诗思与哲思——中国古代哲理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序言)。
思辨的影子。
二发展:唐代诗歌中的意境
诗歌到了唐代,可以说已到了第一个巅峰。大量的诗人正向历史走来,优秀的诗作接连产生。唐代诗歌延续了先秦以来由物观我的创作传统,并发展到“生命的共感”“心与物之交融”3的新阶段。而且,这种物我交融的写作手法,在唐代发展得十分系统,产生了专门研究这种方法的一批诗学家,进入了自觉阶段,并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意境”。
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的一个朝代,其历史发展进程经历了大起大落。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十分深刻,使得唐代诗歌的意境也随时代发展发生变化,主要受到了儒、禅、道三种哲学思想的影响。
初唐至盛唐时期,唐王朝正一步步走向鼎盛。经济的兴盛,政治的开放,思想文化的繁荣,加上官方对诗歌创作的保护与鼓励,以及汉代以来儒学在思想界至尊地位的稳固,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明显的带有儒家所追寻的人心与自然万物的相通,充满爽朗,凝练,雄浑壮阔的气息。“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表现的是与先秦诗作一脉相承的由自然万物产生心灵的共鸣;而王昌龄的另一名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唐•王昌龄《送辛渐》)则通过一个“孤”字将山与我统一,使物我浑然一体。这两句诗很明显地体现了唐代诗歌意境的不同层次:由物观我,以及我与物融合。其中,后者的产生无疑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物我交融的表现手法揭示了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物与我不仅仅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了,物我关系不仅仅是我对物单方面的体悟,更重要的,是我与物已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浑然一体了。这种意境鲜明地体现着初唐到盛唐气宇轩昂的精神风貌,展现着诗人们大气磅礴的思想特征和他们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辨。这些,不仅展现于田园诗人恬静自然的诗句“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唐•王维《汉江临眺》),在叙事诗中也有着很好的体现:“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唐代重佛,这种社会现象深入到诗歌创作中就成就了唐诗中的“禅风”。“诗禅沟通之实质,一言以蔽之,曰:‘将经验之世界,转化为心灵之世界’”4。诗歌中的意境,不单单涉及因具体现实景物而产生物我共鸣之感,还包括将具体事物幻化成心灵的意境,使经验世界完全为心灵世界服务。这种作法,在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两个风格迥异的大诗人身上有着同样鲜明的体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以花和鸟这两种常用于表欢愉的意象表达国破家亡的愤恨与哀愁,强烈的用法反差深刻体现诗人主观情感深深浸润于景物之中,虽单写景物,却让人感到意境中尽是诗人哀愁,此情沉郁顿挫,痛入骨髓。而“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则于简单明了的景物中含蓄地蕴含着因谗言而遭贬谪、不被重用的无奈、惆怅以及自寻解脱的豁达与飘逸,此句虽未透出半点儿诗人踪影,却完全是诗人本人心胸之中才会有的意境。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由盛转衰,曾不可一世的辉煌场景再也不会重现,诗人的创作也不可能再有气冲凌霄的壮阔与雄浑低沉的用世情怀。诗人们转而开始议论生命与人生,开始更侧重于关注精神境界。“李商隐在其《锦瑟》一诗中,回顾一生凝聚成四种境界,那就是:庄生晓梦的旷达,杜鹃啼血的执着,鲛人泣珠的悲凉,玉暖生烟的温馨”5,这种向内关注个人境界、人生意义的思考方向,表现了晚唐诗歌创作之中对“道”这一哲学范畴的追求,追求的是忘却外物纠缠,回归自由精神的道之超越境界。这种诗歌中新的价值取向,直接导致了宋代诗歌中抒发士大夫情怀的弘道诗的兴起,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三继续:宋代诗词的多种哲学韵味
喜剧电影排行榜
3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37页)。
4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第50页)。
5郭维森:《诗思与哲思——中国古代哲理诗赏析》(贵州人民出版社,序言)。
经历了唐代无与伦比的诗歌大兴,中国古代诗词很快进入了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词的繁荣。而在这一阶段中诗词家们作品中流露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先说诗歌,宋诗在唐诗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其中主要分为理学开始前的、以苏轼为代表人物的理趣诗和以朱熹为代表人物的理学诗。理趣诗追求禅宗意趣,空灵蕴藉,同时体现士大夫追寻人生真谛与人生价值的过程。而以朱熹为代表人物的理学诗则主要体现理学原理,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讲述读书做学问的方法,又如“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将儒学追求的为圣之道比作引发思想之万物生机的春天。这些诗句含蓄深刻,发人深省,只是理性有余,情感不足。我们知道诗词可以表达哲学思辩,但诗词并不等于哲学思辩,一旦诗词失去了它独特的艺术美和耐人寻味的抒情方式,诗词便仅仅成为介绍哲学思想的工具。宋代理学家的诗作存在这一缺点。
再来看看宋代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学形式——词。谈到宋词,就不可避免要谈东坡词。东坡词是词风革新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宋词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东坡词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开创了以词抒情、豪迈奔放的新传统,看似与理学无甚关联,实际却有着一定的联系。“东坡词将宋代儒学复兴以来对生命本体、宇宙规律与人本体生存状态的理性思索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6。“古往今来谁不老。多少。牛山何必更沾衣”(宋•苏轼《定风波•重阳》),豪放之中隐含的是对人生苦短与无奈的旷达看法。“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宋•苏轼《定风波》),是对人生经历的随遇而安与豁达。这些词句中隐含的豁达豪放的人生情怀,是对于生命意义、宇宙规律的深刻关照,受到理学对人生和宇宙意义的探讨触发和影响。不过,至大至刚的东坡词,更多展现的是道家适性逍遥的风骨。苏轼《前赤壁赋》曾云:“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提出从不同的角度关照宇宙人生,二者关系会发生变化。这明显是受了庄子齐物论的影响。苏轼诗词中流露出对生命,对人生,对宇宙天地万物的淡定从容、豪放飘逸,实际是因为他选择“自道观之”,天地与我都是平等的,人生的境遇不过沧海一粟,又有何不平呢?东坡词追求的是随着人生的起伏而能保持本真,不失风骨,却又与社会保持和谐,在平凡甚至失意的人生境遇中,在嘈杂浮躁的社会中随遇而安,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豁达,是福是祸均一笑了之,这是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继承,是适性逍遥的人生态度。
当然,除了苏轼、朱熹,宋代诗词文坛也涌现出了柳永、辛弃疾、陆游、李清照等多位优秀诗词作家。
他们的作品或温婉柔丽,或深沉蕴藉,或书写人生遭遇,或慨叹报国悲情,都蕴含着各自的人生追求与人生理想,富有哲学思想内涵,这里不加赘述。
四哲理诗: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精品
前文侧重按朝代顺序寻古代诗词中哲学思辩的大方向,这里就着重研究一下哲理诗中的具体哲学内涵。由于中国古代诗词数量庞大,具有哲理内涵的数不胜数,这里就针对其中所含的几种典型哲理加以论述。
勇于探索追求的人生态度。“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要想眺望到最壮丽的景,要想达到不被世俗蒙闭双眼的境界,需要不畏艰险,攀登到“最高层”。这种寓于诗词中的勇于探索、积极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在古代诗作中非常常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迵林飞鸟上,高出尘世间”(唐畅当《登鹳雀楼》),等都营造出登高望远,心胸开阔的气氛,有着“上下求索”人生之道的气魄。
事物是有规律的、发展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新事物终将取代旧事物,如果鼻涕带血
6张春义:《宋词与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第151页)。
总能以这种眼光看待事物,就会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同时也保持警醒。“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寄伤微支、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看到了生命的循环往复,心胸也就豁然开朗。
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凡事须经亲身体验与探索,方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也是在说要从实际出发,经过躬身实践,追求心中所想的道理。
除了这些,古代诗词中的哲理还包括其他很多,这里也不加赘述。总之,中国古代哲理诗,往往侧重谈论人生价值,寻用世方法,面向现实世界,是实用并有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的。
剑网3职业结语中国古代诗词,从来都以它所蕴含的艺术美与智慧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词作家们通过华彩篇章针砭时弊,论述道理,探寻人生意义。探寻古代诗词中的哲学思辨,我们看到了从先秦到宋代哲学思想的演变对诗词作品的影响,看到了历代骚人墨客对宇宙人生问题的探索,也体会到了诗词的字里行间所浸润的哲学智慧。诗词,的确是时代哲思的缩影,艺术的锦囊。
参考文献
[1]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郭维森,诗思与哲思——中国古代哲理诗赏析,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3]张春义,宋词与理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知识竞赛题库
[4]殷明耀,程明月,哲理与诗情,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5](清)蘅塘退士编,续之等评注,唐诗三百首评注,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6]冯国超,中国古典名著鉴赏•宋词,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