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向世界讲述精彩中国故事
70年来,中国外文局秉承“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使命,成为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文 | 徐豪
9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致贺信,希望中国外文局以建局70周年为新的起点,把握时代大势,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更好向世界介绍新时代的中国,更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读懂中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949年10月1日,就在开国大典的同一天,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成立,乔冠华任局长,刘尊棋任副局长,冯亦代任秘书长。1950年1月1日,《人民中国》(英文版)创刊,这是新中国第一本外宣期刊。随后,新中国第一份综合性世界语杂志《人民中国报道》(后更名《中国报道》)、第一本大型综合性画报《人民画报》、第一份面向西方读者的文学杂志《中国文学》、第一份英文周刊《北京周报》以及《中国建设》(后更名《今日中国》)等相继创刊。沐浴着新中国的曙光,对外出版发行事业就此开启。
70年来,中国外文局秉承“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使命,用40余种文字在全世界累计发行了8万余种、18.7亿
册书刊杂志,成为沟通中外的重要桥梁。
传承光荣使命
中国外文局是新中国向世界打开
的第一扇窗,新中国的声音从此传向世
界。中国外文局的成长,也倾注了党和
国家领导人的大量心血。
1950年,《人民画报》创刊,毛泽
东主席为新创刊的《人民画报》题写刊
名,他连写6遍,在最满意的那张上画
上了两个圈。周恩来总理亲自为《人民
画报》审稿3年多。
《中国建设》是宋庆龄同志一手创
办的,几十年间,尽管国务繁忙,身体
多病,但她为杂志撰写的文章达30多
篇,仔细阅读每一期杂志,常常写信给
编辑部,为杂志选题提出具体意见。
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党和
国家领导人非常关注世界语运动和宣
传,《中国报道》的创刊、复刊都是在
他们的亲切关心和支持下进行的。尤其
是在东欧,《中国报道》许多文章被各
国译载或转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冰
岛世界语者因为看到了《中国报道》,
渴望更加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促成了1952年第一个由文化界知名人
士组成的冰岛代表团不远万里对中国的
访问。
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
府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
第一次走上国际舞台。周恩来强调中国
与国外互相了解的重要性。他说,我们
应当有一本英文周报,及时向国外阐明
我国的内外政策,介绍我们的革命和建
设成就。周恩来亲自确定刊名的《北京
周报》于1958年创刊。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向世界打开
了大门。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外文局的对
外报道工作高度重视 ,给予了亲切的
关怀。
同志为《人民画报》创刊
40周年题词;同志为《北京周报》
手书“中国之窗 世界之友”,并为《中
国与非洲》杂志题写了刊名,在《今日
中国》创刊50周年时发来贺信,并亲
切接见名誉总编辑爱泼斯坦。同
志为《北京周报》纪念中巴建交55周
年专刊致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外文局
的工作作出批示,并给中国外文局的作
者和读者回信。今年年初,厦门大学管
110中国与世界
111
中国外文局旗下多语种期刊部分创刊号封面
理学院MBA 中心教授潘维廉将自己在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寄赠给习近平总书记。2月1日,在接到寄赠的新书后,习近平给潘维廉教授回信,赞赏他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与非洲》杂志“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专刊”和《今日中国》杂志阿文版“纪念中埃建交60周年专刊”分
别致辞。
特别是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为中国外文局建局70周年发来贺信,极大地鼓舞了外文局全体中外员工积极投身对外传播事业的热情。
汇聚天下贤才
中国外文局,是贤毕至的地方。戴望舒、杨宪益、段连城、张彦、戴妮丝、沙博理、路易斯·卡提欧、魏璐诗、戴乃迭、李莎……一串串闪光的名字,皆是一时俊彦,译遍华夏古今。
新中国首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著名出版人胡愈之,是《中国报道》创办人。曾任国际新闻局首任局长的乔冠华,兼任过《人民中国》首任总编辑。著名文学家、翻译家萧乾曾任《人民中国》副总编辑。国际著名记者、作家爱泼斯坦,长期担任《中国建设》总编辑。漫画家丁聪曾任《人民画报》副总编辑。《中国文学》创建时,特邀茅盾担任主编,以翻译《安徒生童话》而闻名的翻译家叶君健任副主编……
名家辈出、大师云集。中国外文局旗下杂志社、出版社集聚了大批名家大
师。
《中国建设》的撰稿人包括冀朝鼎、勇龙桂、李四光、竺可桢、梅兰芳、贺绿汀、裴文中、夏鼐、赵朴初、丁光训
等名家;以世界语为旗帜,《中国报道》号召了胡乔木、巴金、楚图南、胡绳、冰心、夏衍、叶圣陶、白寿彝等巨匠……文化、科技、教育、新闻界等知名人士
星光璀璨,中国故事因他们的讲述而更加精彩。
1949年初,诗人戴望舒从香港回到内地。几个月后,
他暂停了诗歌创作,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刚刚组建的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法文组。那时,翻译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最紧迫的任
务。身患严重哮喘病的戴望舒,为了节省时间,学会了自己注射缓解病
情。不久之后,印着“外文出版社”字样的法文版《论人民民主专政》终于与英文版、印尼文版同时问世,《人民政协文献》的英、法、俄文版也出版了。
1952年,杨宪益夫妇收拾行囊,
卖了房子,举家从南京迁往北京。在此后半个多世纪的翻译人生中,杨宪益与戴乃迭合作,把《楚辞》《关汉卿杂剧》《红楼梦》《老残游记》《鲁迅选集》等从先秦到现当代的百余种中国文学名著译成了英文。
20世纪80年代,一套名为“熊猫丛书”的中国文学译作在海外传播开来。每本书的封面上,都有一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形象——它象征着中国。在这只熊猫的陪伴下,老舍、沈从文、汪曾祺、张洁、王安忆、王蒙等中国作家的作品走上了外国读者的书桌。
BEHIND THE
MASKS
中国与世界
112新时期,中国外文局向世界说明中
国的故事还在继续。
开创对外传播新格局
2014年10月8日,法兰克福书展开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在这个世界最大的书展上首次亮相。这意味着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的这部图书,正式由外文出版社以中、英、法、俄、阿、西、葡、德、日等多语种向全球出版发行。截至2019年7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经出版了28个语种32个版本,海外发行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社会读懂中国的权威读本。
70年来,中国外文局形成了领袖著作和政治文献、“解读中国共产党”系列、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与文明、经典文学、汉语教材、少儿读物等七大图书产品线,以40多种语言出版了近10万种图书,积极展示中国发展成就,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发行覆盖全球180多
个国家和地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外文局以习
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
引,积极探索在不同语种、不同地区、
重点国家构建中外合作出版机构,大力
推进中国图书在海外的翻译、出版、发
行。截至目前,已经与全球五大洲的出
陈毅的故事版机构合作共建50余家中国主题图书
海外编辑部,通过版权共享、联合策划
等多种形式,有效推动中国主题图书在
海外落地。
与此同时,中国外文局新闻传播领
域也在不断变革。2000年,中国网创办,
陆续实现了用10个语种11个文版全天
候发布信息,成为中国进行国际传播、
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2011年起,各期
刊社开发内容产品开始向手机、ipad等
移动终端进军,并逐步形成包括微博、
、脸书、推特等社交媒体在内的全
媒体传播平台,形成了一次采集、多种
生成、多元传播的媒体业务格局。
2015年,中国外文局成立了融媒
体中心,通过中央厨房等机制整合对
外报道资源,有效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2016年,《丝路瞭望》俄文版、《中印对
话》印地文、《中国东盟报道》英文版
创刊……新时期,中国外文局的对外报
道格局又有新发展。
中国外文局还广泛开展国内外交流
活动,例如配合高访外宣活动、中外媒
体论坛会议等。人民中国杂志社2014
年起与在日机构共同主办了“熊猫杯”
全日本青年征文大赛,成为日本青年更
加全面、客观、理性地了解中国的一扇
大门。2019年,习近平主席给征文得奖
者中岛大地回信,希望他积极地参与中
日友好事业,在日本引起很大反响。中
国报道杂志社打造了中国—东盟媒体合
作论坛、中国企业海外形象系列活动等
平台,为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
运共同体履行媒体使命,为中国企业“走
出去”提供有益借鉴。
如今的中国外文局,已在14个国
家和地区设立了26家驻外机构,与全
球30个国家的出版机构合作共建50余
家“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与波
兰、秘鲁、泰国等国合作共建10个中
国图书中心,每年以40余种文字出版
近5000种图书、以13个文种编辑34
种期刊,书刊发行遍布世界180多个国
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徐豪
中国外文局局史展展厅。摄影/《中国报道》记者 赵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