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合作社“空壳化”现象的思考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普通农户组团发展、规模经营、对接市场的有效载体。但是在实际发展中,部分地区偏离了专业化、组织化、制度化、社会化的合作社发展目标,性质漂移、名不副实,出现了以“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印章”为表征的“空壳化”等问题,制约了合作社的未来发展空间,对乡村治理、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一、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合作社空壳化,可以总结为“五空”,即“人员空、产业空、资金空、资产空、运行空”,这五种问题有些单一存在,但更多的是交织叠加,严重影响着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制约着合作社带富致富作用的发挥。
“人员空”,因部分合作社产业吸引力不强、管理者刻意提高门槛、社员因分红利益受损而退出等原因,导致合作社缺少农户参与,同时合作社内部主要由核心社员掌控,对合作社形成实际控制,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大多流于形式,普通社员意见和诉求得不到重视,参与感和归属感低,使得众对合作社信任度降低,入社积极性下降。大部分合作社都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困境,不能很好的带动众发展。。
“产业空”,一些合作社办社动机不纯,以套取国家优惠政策为目的,没有真正发展产业的意愿或产业发展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有合作社之名而无合作社之实,发挥不了带动作用。一些合作社在产业选择时与当地实际对接不准,种不活、养不成的问题时有发生,产业不仅没有形成带动力,反而浪费了大量资源,更打击了参社众的积极性,使得众对合作社产生偏见。
农村经济合作社
“资金空”,在实际发展中,部分合作社注册成员基本不出资,实际投入资金与注册资金差距大,理事长一人出资占全社总出资的95%以上的“一人社”现象普遍。合作社的成员大多是资金实力较弱的小农户,能力有限、出资额少,加之小农户缺乏抵押品,无法获得来自银行的贷款,无形中放大了合作社的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加剧了合作社的运营风险,导致不少合作社由于资金问题而空壳化。
“资产空”,农村合作社受先天限制,在专业人才、技术等能体现自身优势的“核心竞争力”上往往积累不足,软实力、软资产难以固化,农业合作社大多以种养产业为依托,资产流动性大,缺少长期协议的流转土地、生产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积累,支撑合作社长期发展、健康发展的后劲不足。
“运行空”,一些合作社停止运营后,协议、合同仍然在有效期限,占用资源却没有产生效益,造成资源浪费,形成“僵尸化”合作社。一些合作社由于产业选择不准、市场对接不畅等问题,运营逐步陷入困难,发展受阻,难以形成有效带动,发挥应有作用。部分合作社缺少具体运行规范和章程,管理上粗放随意,发展上缺少规划,虽然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难以将带动效应进一步放大,为众带来更大实惠。在注册登记上,现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等法规均未对合作社登记审查做出规定,支撑产业、发展规划、资金支撑等方面的审核制度更不健全,无法确保合作社后续发展。在外部监管上,农业农村部和供销合作总社分别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地方政府也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政出多门、九龙治水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对策建议
1.提升入社众的粘合度。一方面,应推动集体资源量化入股,在确定权属关系的基础上允许集体经济组织以集体耕地、土地、林地、滩涂、水面等自然资源折价入股,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又为合作社发展的提高提供有利的保障。另一方面,要持续深化农村“三变”改
革,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住房产权、专利权、发明权、大型农机具、资金、技术、劳动力等折价入股,成为合作社的股权投资人,使社员既成为合作社的参与者又成为合作社的拥有者,产生主人翁意识,提高对合作社的关心度和责任心,激发参与合作社日常事务的主动性,从而推动合作社健康发展。
2.加强支撑产业发展谋划。进一步凸显产业在合作社发展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地位,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方向,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一是坚持市场导向调产业。加强调查研究,精准定位市场需求,积极做好产业发展方向调整,坚持破立并举,加大不适应市场的产业淘汰力度,选择潜力大、前景好的产业作为发展支撑。二是坚持实际导向选产业。立足当地实际,充分考虑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条件,对发展不适宜当地生态环境的产业积极引导调整,引进市场销路好、受顾客青睐的新型特产业进行发展。三是做强现有延链条。对现有带动力和支撑力较强的产业,要制定全方位系统性的扶持计划,多从技术支持、发展规划、人才支持等方面提供帮扶,引导做长做优产业链条,助力其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真正发挥产业的带动作用,为众带来更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