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
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坛卓越的女词人,她的婉约词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李清照词全集》中49首词,几乎都写到了“愁”。本人通过收集资料法,再通过归纳总结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李清照不同时期愁情的表现进行探究,再现李词的悲剧审美意识。
一、爱痛边缘的离愁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十八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二人婚姻可谓是两情相悦 ,志趣相投。然而,婚后不久,李清照因父亲李格非被诬“元祐奸党”,公公赵挺之却升迁为尚书左右丞相,崇宁二、三年下诏书,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及有服亲为婚姻,使李清照受到牵连,她在京城已无立足之地,不得已与赵明诚离别,回到原籍山东投奔父母,从此时开始,词人的婚姻中就开始记下了一份“愁情”,不仅是情愁,思愁,更多的是一份浓浓的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 一剪梅相传这首词是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不久便遭逢离别时所作。《一剪梅》中,在这种季节,孤寂和冷清的环境中,词人“独上兰舟”,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看到天上的大雁飞过,便马上想到鸿雁传书的故事,急切盼望丈夫也能捎来一封家书。可待“雁字回时”,这日月对词人来说是多么漫长,多么难熬啊!作者由眼前的落花流水联想到人的愁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不直接写自己如何思夫的,而想到两人思念,感情之深,思念之切,尽在言语中。这种相思之情,离别之恨是无法排遣的,因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份思念不言而喻,而那份离愁也自然无以言表。
二、金石丧失的哀愁
浓厚的学术空气,美满的爱情婚姻,惬意的诗词唱和,霎时间便被战争敲得粉碎。她先是从池阳到建康,后又从湖州奔洪州,洪州失陷,又奔台州,走黄岩,奔行在,并随南宋小朝廷由海道之温州,越州,又之衢州,赴杭州。一个为避金人南下侵扰而四处逃亡的孀妇,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困窘艰辛。不仅如此,在经过近六年的颠沛流离之后,李清照夫妇节衣缩食长期累积下来的金石之物,已丧失殆尽,但南下后,又经历多次折腾,“金人陷洪州,隧尽委弃。”后因有人诬陷她家人以玉壶赐金人, “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五,
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尽管如此珍贵小心,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仅存的少许文物又被盗,“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得活。”后又通过重赏,勉强收购回十八轴,“其余遂不可出”。“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贴,犹复爱惜如获头目,何愚也耶?”[4]金石图文物的丧失,是李清照一生最为沉重的打击之一,将其哀愁进一步加剧。
三、国破家亡的悲愁
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因家庭和时世所累的愁苦不堪的话,那么到她后期,也就是南渡,丧夫之后,她更经历了人世上少有的悲惨遭遇。1127年,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也随之灭亡了。宋高宗赵构仓皇南逃。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也被迫离开家乡,辗转南渡到了建康,二年后,赵明诚又奉诏赴湖州太守任途中,因病身亡。丈夫的离去使李清照倍受打击,之后便流落到杭州,越州,金华等地。后来,又改嫁于张汝舟,据说他贪图的是赵明诚留给李清照的金石,达不到目的,便对李清照进行凌辱,李清照通过多种方法离开张汝舟,历经磨难终于成功,但却因此而入狱[2]。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和各种不幸的遭遇,给李清照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伤痛。她和着血泪写下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痛楚的千古绝唱《声声慢》[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被称为千古流传的佳作。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境况的艺术写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起首三句,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14个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这就为全词定下了一个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悲凉的氛围中,形单影只孤身飘零的是生活,这种情形与“乍暖还寒”的天气是多么相像啊,它让作者的身心一时都难以承受,只有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这里作者只写雨点打在梧桐上的情形,然而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雨点虽然是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又像打在自己的心上,一滴滴,一声声,是那么强烈,它敲击着,震撼着作者的心扉,简直让作者不能自抑。透过冷冷清清,乍暖还寒,晚来风急,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细雨诸景象,以表现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读之使人动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痛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总之,李清照的词之所以蕴含着那么多说不尽道不完的“愁”,正是她一生忧患得失的表现。从婚姻的不完美,到金石的丧失,最后国破家亡,李清照的愁情已不是个人的表现,而是当时一个社会,一个阶层的共同特征, 他们只能将国破家亡的莫大悲哀和悲愤,转为深深地怀念和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