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鉴赏
阅读李清照《一剪梅》,完成1-3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经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过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是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近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制。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做分析。
课外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释】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4、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6、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7、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画堂春
秦 观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撚①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
【注释】①撚(niǎn):持取,捻弄
8、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9、“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感情变化?
参考答案
1、A
李清照 一剪梅【解析】A项“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经入深秋”不恰当,应该是“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点明了时节,透露出秋景的冷落、萧条,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词人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2、C
【解析】C项“云中”句不是词人的主观臆想,而是词人的美好心愿。
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以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名句意蕴的能力。解答时一要抓住关键词“情”、“下”、“上”,二要根据写作背景和词人的创作风格,再结合全词内容思考。
4、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解析】“暝”,日暮,黄昏。“更”古人入夜会敲更鼓,“更深”即是“夜深”。根据这两个词可知时间在推移。“人去”“寂静”“酒醒”,事件的发生凸显了时间的先后顺序,可见是以时间来组织情景的。答题时一要答出具体的线索,二要答出线索在组织情节时具体体现在何处。
5、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消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的给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回答本题时一要答出词中体现的心情,二要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答出作者的心情,首先要抓住有情感信息的词句,如“寂”“孤”“ 如何消夜永”;二要抓主人公的行为、情态等,如“伫听寒声”“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三要抓住意象意境,因为“一切景语即情语”,如“云深无雁影”;四要看注解,如“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6、初春。这是莺儿开始鸣叫,细雨滋润大地,青草长出嫩芽,花朵含苞待放,万物充满生机,所以初春的时节最美好。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意象”进行分析,意象是一首词的基本构成单位,它们往往是词人选择的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将它们综合起来,就能构成最典型的生活场景即画面,从而才能分析词的意境与作者情感。
7、上片描写“莺语”“草”“微雨”等景物,表现春天开始时的生机与美丽;下片叙写花开易谢、年华易老,感叹美景易逝,劝人一醉方休。全词表达了珍惜春光、尽情享受生命中的美好时光的情感(热爱生活、享受人生的豪放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还要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苏轼的诗词,并结合苏轼的性格特点进行综合思考。
8、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诗歌是借助意象来表达感情的,使用了什么意象,意象具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创造了怎样的意境,这些是把握作者感情的切入点。回答问题时,要注意句中的动词、形容词。
9、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撚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重点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理解时,注意抓住“撚花”、“放花”两个关键动作,并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微妙情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