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梅》李清照词全⽂及译⽂
《⼀剪梅》李清照词全⽂及译⽂
⼀剪梅李清照
红藕⾹残⽟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满西楼。
花⾃飘零⽔⾃流。
⼀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头。
译⽂:
红藕⾹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泛⼀叶兰⾈。天空中燕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在地飘零,⽔,⾃在地飘流,⼀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隐隐缠绕上了⼼头。
赏析:
词的上⽚主要描述词⼈的独居⽣活。
“红藕⾹残⽟簟秋”是以点带⾯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幅词⼈眼中的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词⼈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的丈夫呢? 为排遣⼼中的愁绪⽽“轻解罗赏,独上兰⾈”.⼀个“独”字⽽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现在却是茕茕孑⽴,形单影只;举⽬四望,相伴的只⼀“兰⾈”⽽已!本是
为“消愁”⽽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然妥帖,余味⽆穷。我们可以设想:词⼈甚⾄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归期、⾏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间。
“雁字回时,⽉满西楼”,看到雁飞回故⾥,⾃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绪。我们似乎看到词⼈独⾃凭栏远眺,柔柔的.⽉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传?
下⽚是词⼈抒发内⼼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李清照 一剪梅 词⼈⽤“花⾃飘零⽔⾃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中所见,也是她的内⼼所感。花飘⽔流本是物之⾃态,却使词⼈触景⽣情:流⽔落花⽆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我素地流⾛飘落,这更增加了词⼈的伤
感与凄凉。句中“⾃”⽤得最妙,词⼈移情于物⼜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之零落兮,恐美⼈之迟暮”,表达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觉得⽐单纯的思念更深⼊了⼀层,更富有暗⽰性,给读者留有更⼤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
“⼀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把夫妻双⽅合起来写,这是她设⾝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样深深地思念着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头”上。相思之情要
⽤“计”来“消除”,却⼜“⽆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之妙,给⼈以⽆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平常⽆奇的⽂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