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片蓝天.2 学校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教师是教学管理理念落实的关键人,他是将学校制定的管理体制落实到学生学习中的执行者,也是反映学生诉求的中间人,因此教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更确切点说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结合责任制和岗位津贴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来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上岗环境,开展教师之间的考评,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同时学习应该定期组织教师的职业培训,完善教师的听课制度,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做功课。教师自身也必须严格遵守教学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4 结语
“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小学教学管理体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应用能够确保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以人为本”的理念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教学环境,为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参考文献[1] 陈勇.
小学教学中如何加强课堂互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2):154-155
[2] 逄娟娟.
对小学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新模式的研究[J].电子制作.2016(24):80-81
坚守教育情怀,做虔诚的教育者
曹荣锋1 邱增欣2
(山东省潍坊高新双语学校 山东 潍坊 261205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377(2016)36-0286-01  教育情怀的第一核心特质,
应该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的成长,关注人的未来,并且深深懂得人的重要,以及人在这个地球上的不可替代性。教育情怀更是教育者对教育所产生的一种心灵状态,达到的一种心灵境界。它指向一种执着的大爱。朱
自清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
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爱是教育情怀的魂魄。
一旦拥有了这份魂魄的爱就会内化为教育理想和信仰,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教育者的土壤中,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出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花,结出丰硕的果实。理想创造力量,理想产生激情。激情是一种状态,是一种精神气质。
带着这份激情,这份理想,这份使命,这份信仰,教育的智慧也不断生发出来。
1 教育情怀底之—
——因材施教记得以前上学时,老师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们都是同一片蓝天下的,为什么成绩差距这么大?老师的意思是,你们都在学校
里接受同样的教育,享受同样的教育环境,成绩也应该是一样
的。当时我也非常认同老师的话,但后来慢慢觉得有点问题。老师培养学生如同农民种庄稼,有的地块贫瘠,有的地块肥沃,施同样的多的氮磷钾复合肥后,贫瘠的土地可能会长出旺盛的庄稼,原本肥沃的土地可能会因为肥料过剩而烧苗。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有的人成绩好,可能是因为老师的教育方法正好适合他,有的人成绩不好可能是因为老师的教育方法不适合他。
和医生也有相似之处,医生医治人的肉体,教师医治人的灵魂,医生要辩证施治,教师要因材施教。如果医生不能辩证施治,不认真分析每个病人具体的病因,只是根据大概情况开药方,那么病人的病人的病情的有可能会被延误甚至是加重,这就是所谓的庸医害人,同样的,庸师也一样会害人。这不是危言耸听,看看每年中小学生以及大学生的自杀率我们就应该明白了。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全部归咎于教师。但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或者为每一类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其发展的教育计划。
真正地教育应该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将不同的话讲给不同的学生听,这才是辩证施治因材施教。试想,如果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这样的名言警句经常讲给做事情已经是过于认真、过分小心的人听,那只会让让他的小心谨慎更近一步,对所有的事情都不放心,惶惶不可终日,甚至发展成精神疾病。很多教育理念如同药方一样,无所谓对错,用对了人就是对的,用错了人就是错的,接受错误的教育理念如同吃错了药,不如不吃。
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独特而不同的个体,相信每一个个体都是地球上不可替代的。
2 教育情怀底之—
——全天生活皆教育对鲜活个体的关照,是尊重其个体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差异没有优劣之分,仅是不同而已。如何将这样的关照映射入教育之中,值得教育者思考。
作为教育者,当我们接手了一个班,接手了一帮孩童的时候,我们要拷问自己:我要建设一个怎样的班集体,培养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人?这样做,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是对我们的教育对象负责。
当我们有了这些拷问的时候,使我们不得不去研究我们所
从事的工作:教育。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教育也随之诞生了,因为人类要繁衍生存,就需要教育的传
承,教育是为了人的生存而存在的。于是教育就与人的生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著名论断。他在《普及现代生活教育之路》中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然而,曾几何时,教育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实践,脱离了它应走的轨道。仔细思量,教育脱离生活的引发无穷弊端: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慢慢的变成了知识的容器,教师则是知识的拥有者和灌输者。于是培养了一批书呆子,生活的弱者。
家长以学习知识,获得高考的通行证为孩子学习的终极目标,因此,在生活中剥夺了孩子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学习的机会
和权利
。生活方式单一、思维方式单一,价值取向单一,培养出的是
知识有缺陷,思维有缺陷,人格有缺陷的不健全的人。限制了社
会的多元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要还教育于本真,以全天生活为中心,积极倡导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即:全天生活皆教育。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教育理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天空将无限广阔,我们的教育思路也将迅速展开。学生在学校的时段,只是他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代替对其实施教育的全部。从学校到家庭,从家庭到社会,每个孩子从一睁开眼睛,吃喝拉撒,坐立行走,接人待物,学习娱乐,时时皆教育之时,处处皆教育之地,人人皆教育之人。我们必须要构建立体多元的教育网络体系,使得时时、处处、人人都成为我们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
3 教育情怀底之—
——全面发展教育有两个重要的目标,一是让人聪慧,二是使人高尚。一个只有懂得爱的人,才可能为自己和他人、社会创造幸福。
作为教育者要拥有大爱,就会拥有强大的胸怀和宽广的视野。他不会短视地关注学生眼前的发展,而更多的是通过终点思考起点。对教育目的的思考,作为国家,国家办教育的目的是把人民带向国家繁荣昌盛的太平洋彼岸,而个人接受教育是为了达到幸福快乐生活的大西洋彼岸,虽然两者有相通之处,但毕
竟是两条路。这也是前些年有些人散布读书无用论的原因。纵观近年教育体制改革,国家与个人之间的教育理念的之间的分歧在一步步弥合,国家的教育理念越来越人性化,越来越以人为本。因此,将教育的终极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当教育的本真视为追求幸福的能力时,在这样的教育胸怀和视野之下,教育者更加关照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拘泥于学生当前的学科学习水平。教育是一种智慧的行为,表现为对学生心灵活动的关注、理解、把握、导引,在开放性的聆听和对话中,给学生以智慧、希望和力量。
学校是思想创生的地方,而教育者则是这一创生的引导力量。他是独立的精神主体,他的价值在于创造。因而,教育者应该具有奔放的豪情、深邃的目光、坦荡的胸襟、恢宏的气度和过人的睿智,进而折射出他独特的教育情怀。
682—教学与管理中华少年
2016年 12月下 第3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