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洁 田甜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8期
【摘 要】从最初影响广泛的《大风车》,到收视告捷的《饭没了秀》,少儿节目的形态得到拓展,节目元素更为丰富,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梳理少儿电视节目的变化,以《大风车》和《饭没了秀》这两个不同时期的代表节目为例,来观照当下少儿节目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少儿节目 《大风车》 《饭没了秀》同一片蓝天
施拉姆认为:“儿童是电视的使用者”①,儿童作为一个庞大的收视体,自然引起了电视人的重视,电视已经成为儿童接触和了解社会最便捷的方式之一,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我国少儿节目的发展历程
1958年我国首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成立,同年,我国首个少儿电视节目《两个笨狗熊》播出,由此拉开了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序幕。可见,我国的少儿电视节目几乎是与我国电视事业同时起步的,历史相当悠久。
1、探索阶段(1981-1991):栏目化雏形凸显
这一时期的少儿节目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针对低幼儿童的电视栏目较多,中央台一枝独秀。
1981年,中央电视台首播《七巧板》,分为日常版和周末版两部分,主要针对学龄前儿童。《七巧板》的目标受众低幼化的定位,旨在培养兴趣,开发智力。《七巧板》首次尝试用主持人串联节目,首任节目主持人“鞠萍”以其亲和、知性、温柔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孩子们心中的偶像。
自此,我国少儿电视节目开始进入“固定栏目、固定播出时间、固定专业队伍”的稳定发展阶段②。此时的《七巧板》已开始具备电视节目栏目化的雏形。
2、成型阶段(1991-2001):栏目类型化、规模化
随着《七巧板》等少儿节目的开播并产生影响,各地纷纷设立少儿节目。在这个阶段,我国少儿电视节目有了长足的发展,节目形式和种类都有所拓展,中央电视台的栏目化进程迅速展开,形成了专业化、栏目化和丰富化的少儿电视频道。
1995年6月1日儿童电视栏目《大风车》正式开播,该栏目由中央电视台原有的六个栏目《七巧板》、《天地之间》、《蒲公英剧场》、《同一片蓝天》、《聪明屋》、《和爸爸妈妈一起看》改版整合而成。栏目明确提出本身的创作理念:以儿童作为主要组成部分,尊重儿童,反映儿童。
此外,中央电视台1996年元旦开始播出第7套卫星电视少儿栏目,“这标志着我国儿童电视进入从无线到有线、从分散播出到规模播出的发展新阶段”。③
3、频道化、专业化之路(2001-2012)——少儿频道的开播与发展
2003年12月28日,央视少儿频道开播,其脱胎于原来的CCTV-7频道,每天播出总时长大约为19小时。CCTV-少儿频道的核心理念是尊重、支持、引导、快乐,以健康、有趣、益智、教育为总体基调。
少儿频道除了动画片这个主打节目以外,还有20多个形式、风格迥异的儿童栏目,有游戏竞技类节目、参与体验式节目、儿童谈话节目、动画片等,满足了不同年龄孩子的需求,体现了受众多元化发展的需要。CCTV-少儿频道的主题词是“引领成长、塑造未来”。可见,教育和引导是其核心理念。
二、娱乐化、品牌化的创新——《饭没了秀》
受众的分层与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电视节目逐渐走向窄播的发展方向,通过不同节目元素的重组来吸引受众。少儿节目不再一味强调益智和引导,而是逐渐走向多元化。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把娱乐元素、真人秀元素与儿童元素杂糅,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与较高的收视率。
《饭没了秀》于2003年开播,是深圳卫视的王牌栏目。节目以童言童趣为笑源,以真人秀为节目核心,突出“家庭秀”。在《饭没了秀》品牌之下延伸出来的两个节目分别为周五版“宝贝赖上大明星”和周六版“魔力宝宝妈妈”。《饭没了秀》注意品牌塑造,其附属品牌分为7大类,几乎涵盖了娱乐节目的各种形式。
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可以用快速而又迂回前进这个似乎有点矛盾的说法来表述。央视少儿节目起步早,但是质量和效果始终不及国外的节目,在原地徘徊了很久。经过几次改版,淘汰了一些不适合当下少儿发展的节目,但是留下来的节目也很少能吸引少儿观看并产生广泛影响。随着各地纷纷开播少儿节目,各种类型的少儿节目相继涌现,带来了少儿节目市场的繁荣。《饭没了秀》这种富含娱乐元素的节目大受欢迎,由于明星、娱乐和真人秀元素的融入,受众也得到了拓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儿童及家长。
三、是进步还是异化?——从《大风车》到《饭没了秀》
《大风车》作为一档少儿电视杂志栏目,主要以3-14岁儿童为收视对象,下分不同子栏目,经过数次改版,目前常规节目有:风车故事汇、风车英雄、风车达人榜、风车大问号、风车棒棒糖、风车读书吧、风车转转转、风车大舞台。这些环节几乎涵盖了各种少儿节目形态,体现了大风车栏目的包容性和丰富性。
《大风车》作为央视少儿频道的重点栏目,一直坚持以儿童为主,多次改版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儿童的收视需求。寓教于乐,贴近儿童,注重提高儿童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大风车》近年来不断努力的方向。《大风车》是伴随80后成长的少儿节目,给80后们带来了难忘
的电视体验,是80后的集体记忆。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娱活动已经不似80年代那样单调了。儿童节目不再仅仅是央视一枝独秀,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代表了对儿童电视节目元素和形态新的拓展。那么儿童节目今天的发展,是进步还是异化?
广告创意中有一个很重要的3B原则,其中之一便是Baby,体现的是情感诉求,展现了纯真的魅力。电视节目也是如此,儿童所特有的童言、童语、童真、童趣,是成年人回不去的美好,因此更容易激发成年人的收视兴趣。《饭没了秀》杂糅了娱乐、真人秀等元素,更符合当下人们的审美,并且将观众范围扩展到了各个年龄层。
《饭没了秀》在开播之初就确立节目以童言无忌作为吸引眼球的亮点,“家庭秀”概念体现了亲情的美好,容易获得人们的感情共鸣。演播厅舞台效果以及节目环节的设置借鉴了真人秀节目的风格和特,符合当下人们的视觉需求。明星元素的加入将原本不是儿童节目的受众迅速拉进来,因而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反响。
《饭没了秀》由主持人强子哥哥和小朋友们组成“鬼马饭团”进行互动,上演脱口秀,小朋友们天马行空的思维和不按常理出牌的语言是节目“笑果”的来源,在“宝贝赖上大明星”里,小朋友们作为大明星的助理,可以问出大人问不出的问题,也会与明星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
互动,这样的节目不仅仅儿童、家长爱看,明星的粉丝们也爱看,收视率自然提高。此外,公益元素的加入使得节目具有了一定的深度,不仅仅是以娱乐和真人秀为主,也包含了对儿童某种意义上的引导,就是将从明星那里获得的礼物进行拍卖,帮助需要帮助的儿童。
今天的电视节目形态纷呈,各种节目元素打破限制,重新组合成新的形式,节目的形态重合度较高。《饭没了秀》常常被视作融入了儿童这一元素的脱口秀节目、真人秀节目。不管是娱乐节目的少儿版还是少儿节目的娱乐化,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从《大风车》到《饭没了秀》,少儿电视节目是进步了还是异化了?
不少学者从不同层面表达过对少儿节目发展现状的担忧,或是认为少儿节目“收视定位含糊”、“创新乏力”④,或是认为少儿节目“制作视觉和表现形式的成人化”、“重说教,轻娱乐”⑤,以及节目内容忽略了农村儿童,城市化特明显,与农村脱节等等。
从《大风车》的数次改版,到《饭没了秀》的娱乐化实践,都在努力摆脱上述几点的束缚。《饭没了秀》没有对收看节目的儿童进行年龄分层,也没有划分具体的收视体,这就决定了它的创作不是针对某一个年龄层或某一个收视体,因其娱乐化的制作方式,变得老少皆宜,收视体广泛。由此可见,以《饭没了秀》为代表的这类少儿节目应当是对少儿节
目形态的拓展,是一种理念和创作方式上的进步。娱乐化不该被完全否定,因为它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
四、从“被教育”的儿童到“被消费”的童趣
尽管笔者认为《饭没了秀》相对于过去的少儿节目是一种进步和拓展,但是仍要对其进行辩证的分析。
过去的少儿节目尽管存在成人化、重说教等问题,但是其强调的是对儿童智力的开发,美德的教育,这其实是非常好的出发点,因为看电视已经成为儿童生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时物质和精神生活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少儿电视节目发挥一定的教育作用。只不过,少儿节目在创作过程中,难以摆脱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待儿童,没有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遵循儿童节目创作的规律。
《大风车》也在不断改版以适应儿童的发展和需求。从说教到寓教于乐,“教”始终是核心议题。尽管在环节的设置上努力突出儿童的主体性,但是“被教育”的角定位始终是潜在的。而在《饭没了秀》中,真人秀元素的加入,真正将儿童的主体性最大化,节目中儿童的
语言动作和表情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卖点,如果说过去的儿童节目是儿童在被教育,那么现在的儿童节目则是童趣在被消费。
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电视不得不在受众和市场的博弈中定位传播内容。童言童趣成为一种消费符号,构建了观众们感性的狂欢,而现实却是儿童成人化的现象越来越显著。这样对童趣的过度开发与消费,能否真正带来少儿节目的复兴?
少儿电视节目面对的是孩子,想要做出孩子们喜爱又有意义的少儿节目,电视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①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8
②邓红梅,《浅议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现状》[J].《东京文学》,2011(10)
③王峰,《我国儿童电视栏目发展轨迹及现状分析——以中央电视台为例》[OL].人民网
④陆华,《国内电视少儿节目存在的问题与研究》[J].《新闻传播》,2011(1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