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类别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从诗歌的形式上分可分为三类:古体诗、近体诗和现代诗。
如果按内容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边塞诗、咏物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闺怨诗、怀古诗、悼亡诗、行旅诗等。
古体诗
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古体诗按诗句的字数可分为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四言体盛行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停云》都是四言诗的典型例子。五言诗大约起源于西汉而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秦始皇时的民歌《长城谣》,汉代的乐府诗如《江南》、《白头吟》、《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也是五言。完整而规范的六言诗是在建安时期才出现的。曹丕有六言诗三首,其中《黎阳作诗》和《令诗》是规范的六言诗。七言体是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的诗体。它起于汉族民间歌谣。杂言诗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
近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著名的代表诗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隐、陆游等。
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六言绝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李白《渡荆门送别》《听蜀僧浚弹琴》、王维《终南山》《酬张少府》《观猎》、杜甫《天末怀李白》《旅夜书怀》、马戴《楚江怀古》、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等等都是近体诗。
现代诗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诗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
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代表人物徐志摩、北岛、顾城、海子等。《热爱生命》是现代诗人汪国真创作的诗歌,是一首富含励志彩的抒情体新诗。《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乡愁》是现代诗人余光中于1972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
抒情诗
抒情诗是一种以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也是诗歌的一种,这种诗以集中抒发诗人在生活中激发起来的思想感情为特征,主要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详细叙述生活事件的过程,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具体描写人物和景物。
叙事诗
叙事诗是讲述故事的诗。诗的长度可长可短,相关故事内容可简单可复杂。叙事诗通常戏剧性不强,采用押韵的形式。叙事诗包括史诗、叙事歌、田园诗等。
送别诗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汉族诗歌,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李白、王维、王昌龄等。送别诗这一题材从《诗经》开始兴起,并不断发展。至魏晋时期,已成为送别诗发展的重要阶段。
边塞诗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宋代杨万里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怀古诗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
悼亡诗
悼亡诗是古代汉族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广义的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
行旅诗
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客居异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辛苦并引发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的思归,对自我人生如寄处境的感慨等内容的诗歌。
闺怨诗
闺怨诗,属于汉族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如王昌龄的《闺怨》和朱庆馀的《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