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年级上册30课《诗词五首》之《题破山寺禅院
编制人:王红艳
第一部分 教学目标分解
泊秦淮》(1课时)教学目标双向表
 
检测方法
识记
理解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分析
综合
评鉴
应用
字词
.初日  曲径通幽  禅房 
  万籁 
钟磬
A
句子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CDF
主旨
. 《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不仅生动写出禅院幽静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更突出了诗人在禅院中自由自在和超尘脱俗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地的喜爱和希望脱离尘世,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
CDE
语法
悦”“空”用词巧妙
ABC
修辞
.对偶
CDEF
写作方法
语言凝练、古朴含蓄;.意象深微
DEF
文学知识
五言.律诗
AD
常建
D
主要检测题型: A、填空题 B、判断题 C、选择题 D、简答题 E、阅读分析题 F、欣赏评价题
第二部分  30课之《题破山寺后禅院》课堂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材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常建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清晨破山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幽深寂静的境界,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
(二)教学重点
1、了解有关常建的文学常识;能熟练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三)教学难点
学习诗歌对景物的典型化描写;品味诗作中对江南景物的无限赞美和向往之情。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建议
(一)学情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较少,同学们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积极的思维、丰富的活动感知词情、理解词理,从而完成对本课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之上,将朗读技巧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诗词朗读获得喜悦感和成就感, 加深对文义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设计
1.诗歌重在诵读,在读中学,读中悟,读中背。因此运用课堂多样的诵读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再加上中考诗词类题型重在考查学生背诵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写,因此课堂练习会更多地进行诗句字词检测。错别字加以引导、纠正。
2.诗歌中的名句欣赏、思想感情理解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因此这些会作为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特点,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我将具体运用以下教法: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网络等资源在课前查资料,为课堂学习作好准备。
②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营造出诗意的学习氛围。
③进行朗读技法点拨,引导学生诵读,提高对于文章字词句的理解。
④结合诗歌特点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引导,以完成高质量
课堂多用朗读法、欣赏法、交流法。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常熟虞山是苏南风景名胜区,现已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虞山北麓的兴福寺是佛教名刹,景致迷人。寺中禅院的一块石碑上,镌刻着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手迹,成为兴福寺画龙点睛之笔。常建题诗的兴福寺,风貌肯定与今日不同,但自然
环境的特点,如高林、竹径、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让人们从中领悟到常建诗中所传达出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破山寺,即兴福寺,古址在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后禅院,禅院即寺院,寺院一般分前后院,前院讲经、供佛,后院即“后禅院”,为僧人居住区。题目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
2、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他的诗以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常建诗的题材比较狭隘,虽然也有一些优秀的边塞诗,但绝大部分是描写日月风光、山林逸趣的。作品有《常建集》。诗歌《高楼夜弹筝》《客下》《塞下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3、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三)、细读品味:
1、“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点明时间、地点和古寺的环境。
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渲染出古寺特有的幽邃氛围。含义深刻,意境幽远,富有哲理。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为全诗增添了肃穆与浩然之气,以动衬静。
4、“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写无声,是古寺的寂静,更是诗人内心的“静境”。客观景致与作者感受到的禅思理趣巧妙融合。
(四)、合作探究:
1、此诗的格律有两个什么特殊的地方?
明确:一是起首两句就入对;二是颔联不入对,试看“曲径”还可对“禅房”,但“通幽处”不与“花木深”相对。这种情况是格律中的变格。
2、成语“曲径通幽”应如何理解?
明确:“曲径通幽”用作成语,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向幽静僻隐的处所。语出本诗“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曲径”有的本子作“竹径”。
3、成语“万籁俱寂”应怎样理解?
明确:“万籁”,指自然界万物发出的各种声响。寂:静,无声。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成语“万籁俱寂”,正出自常建本诗“万籁此都寂”之句。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题壁诗,景中含情,委婉含蓄,语言朴素自然。通过描写寺院的清晨,逼真地再现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心向佛门的隐逸情趣。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清幽景致,令人忘俗。
第三部分  30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效果检测
(一)课内检测
一、解释词语 
1、禅房        2、空
3、万籁        4、磬 
二、内容填空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_ 代诗人。这是一首五言________
2、这首诗以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首联“清晨入古寺”点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颔联作者采用___________的手法写出禅房的___________
5、颈联写_________;尾联以钟磬音映衬山寺的______________
6、诗中有两句诗各含有一个成语,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略)  二、1、常建、唐、律诗2、游诗后禅院;肃穆、幽深、脱俗、纯净;游览名胜的喜悦、对高远境界的追求3、出游的时间和地点4、移步换景、幽景5、诗人在后禅院所见;万籁寂静6、曲径通幽、万籁俱寂 
(二)课后练习
判断或选择题(错的圈画请改正) 
1、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主要突出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的环境特点。(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竹花繁茂的景象(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无声衬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5、全文生动地写出了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 
6、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地的喜爱和追求清净隐逸的思想感情。(   
7、颈联写出诗人穿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走进古寺的幽静后院,花木的深处隐蔽僧人诵经的禅房。( 
8、“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展现的环境特点是( 
A、凄清  B、清幽  C、神秘  D、荒僻
9、下列正确的一个选项是(   
A、诗人在颔联中运用了对偶的手法,抒发对竹径、花丛、树木等美景的赞叹。
B、颈联写出诗人身处自然环抱的佛门,心中尘世杂念受到洗涤的空灵心境。
C、尾联笔锋一转,点明悠扬的乐器声给如此寂静的禅院带来了灵动的生机。
D、这首诗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了诗人一心参禅朝圣的愿望。
10、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11、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答案
1、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ⅹ寄情山水的悲伤情怀改成游览名胜的喜悦)  2、“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主要突出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的环境特点。(ⅹ禅院很大,展现了凄清 改成美妙幽寂)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
移步换景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竹花繁茂的景象(ⅹ竹花繁茂 改成优雅宁静    3、“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表明幽静的环境使人的心灵愈发纯净。(√  4、“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以无声衬有声,突出禅院的安静。(ⅹ无声衬有声改成有声衬无声   5、全诗生动地写出了禅院幽深静穆的环境气氛和美好的自然山水。(√  6、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佛地的喜爱和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感情。(√  7、颈联写出诗人穿过竹影婆娑的曲折小径,走进古寺的幽静后院,花木的深处隐蔽僧人诵经的禅房。(ⅹ颈联改成颔联) 8、(  B9、(  B  10D11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