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容散文《时光》集合5篇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
读了《席慕蓉散文》让我感受到年少的我们虽说轻狂,却也是为了什么使命在拼命勇敢地闯。
那个时候,一切都是很神圣的。而中年时候呢?恐怕这份勇敢也已逝去了吧!更多时候是忧虑在作怪,不
因他人,只为自己的忧虑。
如果我只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活着,如果我只是想要索取而不愿有所付出。那么,我活着就是在
给自己画牢而居,我或者就是在做让人失望的事。给自己多些自由,给别人多些温暖吧,这才是生活。
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我?我们时常迷惑,市场在心里呐喊着。也许每一个我都是真的我,只是我忘
了要怎么自我接受,要怎么与这种改变抗衡。
人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小小的岛,当风雨来袭,我们可以投入她温柔的怀抱。
没有什么美比天真纯朴的心美得更自然了。这是一种特质的美,是一切美的.根源,只是不为多
乡愁席慕容
数人所熟知。
很是怀念那些与书相依相伴的日子吗,因为有了她的理解,所以日子里才没有那么多的孤单。
有种姿态可以站成永恒,用闪光的身影来接受人们无比赞赏的目光。可是,又有谁能体会到那
份只属于胜者的孤独?
有那么一刻,即使心已荒芜,记忆仍不断地生长,如同春草。
当事实被扭曲,当自然被挤压,当美被侵犯时,真正理解和欣赏的人会去计较,会发出有力的抗议。
总是在不断地徘徊、犹豫。那长满荆棘的路该怎样走出去啊?我不怕走到最后遍身伤口,我是怕在这里迷路,更怕终于走出去了却看不到心中的那个愿景。
有人说,只要对任何一切抱有希翼,就会开出永不凋零的花朵。曾经我也相信,我的梦想,我的未来,可以像梵高的向日葵那般灿烂,那般温暖。然后路过的人都会对我感叹,忍不住为我鼓掌。
但是,这仅仅只是曾经而已。当现实在我面前,我却懦弱到了极点。我想我对梦想已没有任何热情了吧。就如现在,听到任何关于未来的事,都不会再心潮涌动。薄凉的心脏敷衍着生和死的交替在胸腔里挣扎着跳动着。
关于信仰,梦想不沾染尘埃,要为自己勇敢的站出来。两年前,苏打绿是我的信仰,我坚信着只要有梦想,只要相信自己,就能把梦想变成我们想要的。两年后,我对信仰两个字已不再执着,因为我一直坚守的信仰,从来都没有让我把梦想实现。
时间久了,我才发现,明不明天都已无所谓了,就算白天有强烈的阳光,也不能把我死去的信仰点燃。
关于时光,原来,不管事物怎么的变迁,时光依旧似水奔前。我也想坐在时光里,然后不小心让记忆轮回到以前。多么远久的回忆了呢。
与现在的漠然相比,这一切都显得弥足的珍惜。我看到那些倒退的时光,是那么的美好。曾经的年少,曾经的张扬,曾经的梦想,如烟花般璀璨。
这些年华都在流年中安然淌过。然而在青春的岁末,这一切已都消逝了。记忆与现在已在我光年之外,相距太遥远了。
一锅米饭,放到第二天,水气就会干了一些,放到第三天,味道恐怕就有问题了。第四天,我们几乎可以发现,它已经变坏了。再放下去,眼看就要发霉了。
是什么原因,使那锅米饭变馊变坏?
是时间。
可是,在浙江绍兴,年轻的父母生下女儿,他们就会在地窖里,埋下一坛坛米做的酒。十七八年后,女儿长大了,这些酒就成为了嫁女儿婚礼上的佳酿。它有一个美丽惹人遐思的名字,叫女儿红。
在人世间,我们也曾看到过天真的少年一旦开始堕落,便不免越陷越深,终于变得满脸风尘,面目可憎。但是相反的,时间却把温和的笑痕,体谅的延伸,成熟的风采,智慧的神韵添加在那些追求善良的人身上。
同样是煮熟的米,坏饭与美酒的差别在哪里呢?就在那一点点酒曲。
同样是父母所生的,谁堕落如禽兽,而谁又能提升成完美的人呢?是内心深处,仅仅环抱不放的,求真求善求美的渴望。
时间怎样对待你我呢?这就要看我们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期许我们自己了。
在欧洲,被乡愁折磨,这才发现自己魂思梦想的不是故乡的千里大漠而是故宅北投。北投的长春路,记忆里只有绿,绿得不能再绿的绿,万般的绿上有一朵小小的白云。想着、想着,思绪就凝缩为一幅油画。乍看那样的画会吓一跳,觉得那正是陶渊明的“停云,思亲友也”的“图解”,又觉得李白的“浮云游子意”似乎是这幅画的注脚。但当然,最好你不要去问她,你问她,她会谦虚的否认,说自己是一个没有学问没有理论的画者,说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这样直觉的画了出来。那阵子,与法国断交,她放弃了
向往已久的巴黎,另外请到两个奖学金,一个是到日内瓦读美术史,一个是到比利时攻油画,她选择了后者,她说,她还是比较喜欢画画。当然,凡是有能力把自己变成美术史的人应该不必去读由别人绘画生命所累积成的美术史。
有一天,一个欧洲男孩把自家的一棵樱桃树指给她看:
“你看到吗?有一根枝子特别弯。你知道树枝怎么会弯的?是我爸爸坐的呀!我爸爸小时候偷摘樱桃被祖父发现了,祖父罚他,叫他坐在树上,树枝就给他压弯了,到现在都是弯的。”
说故事的人其实只不过想说一段轻松的往事,听的人却别有心肠的伤痛起来,她甚至忿忿然生了气。凭什么?一个欧洲人可以在平静的阳光下看一株活过三代的树,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却被连根拔起,“秦时明月汉时关”,竟不再是我们可以悠然回顾的风景!
那愤怒持续了很久,但回台以后却在一念之间涣然冰释了,也许我们不能拥有祖父的樱桃树,但植物园里年年盛夏如果都有我们的履痕,不也同样是一段世缘吗?她从来不能忘记玄武湖,但她终于学会珍惜石门乡居的翠情绿意以及六月里南海路上的荷香。
“对孩子的呵护,不要过分,不要紧张。千万别使他有压力。孩子在成长中,总有一段看似疏离父母的孤独时期。您不要去干扰他,只暗暗地、默默地看顾他,他会感觉得到,父母亲是全心全意关爱他的。别
去想代沟,反抗期等新名词。爱可以化解一切。”她说这是她在其中摘抄的一段话,她觉得很对。我想,或许是高三的生活太过紧张,她的压力不小。父母的期待,让她有些喘息,未来的梦想,让她觉得双肩沉重。她是个想读中文系的女孩,她希望用文字抵抗岁月,即使她的成绩或许只能上三本,但她还是一次次的向我表明自己的态度。可,成绩和阅读写作真的`有必然联系吗?
带着她的期待,我翻阅了这本书,我想喜欢总是有道理的。琦君的文字,每一个几乎都是认识的,不生涩,不故作高深,不刻意造作,不喜欢引用高深莫测之句,甚至谈不上优美。但,就是能够让人读下去,非常真实朴素的文字。
她在《四十年来的写作》中说:“四十年来,我一直兢兢业业地没有放下笔,一来是由于写作是一份乐趣,放弃了会感到空虚。二来则是希望写作鞭策自己日新又新,至少使心灵与思维保持敏感清新。”“我不喜欢玩文字游戏,或故作惊人之笔。认为‘平易’并不是‘平淡’、‘平庸’,要写到平易才是功夫。”她确实做到了,她的散文平易近人,但绝不会让人觉得平淡平庸。
喜欢上了她的表达方式,没有说教,没有逼迫之气,言语温和。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无意入眼,却烙在了心里。“其实写什么内容都无关系。只要是自己的深切感受。一花一木,一粒沙子中都可见大千世界。只要不是为文造情,只要不写梦呓似的、叫人看了如堕五里雾中的文句。”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渴望当作者,为文而文,所谓的“作家”实在举不胜数。庆幸,在某些不安的夜晚读读琦君,是份惊喜。小女孩的喜欢,我也渐渐能够理解。
在琦君的散文里,解开了我的困惑。一是关于兴趣,二是读与写的把握。琦君遇张佛千先生,咨询学画之事儿,先生说:“自己画就是了,何必跟人学呢?欣赏欣赏书法,练练字,看看大自然的花木山水,就拿起笔来画,画成什么样都没关系,自己谴兴嘛,又不是想当画家。”云淡风轻,看透之后的无所谓,让人心生欢喜,种种强加之借口,往往束缚了自己,困扰了自己。“朋友一生只读书,不创作,而品评文学作品,眼界甚高。她说写作常不免拾前人牙慧而不自知,即使知了也自以为引用的妙而
沾沾自喜,倒不如不写的好。她的话令我深思,也使我战战兢兢,不敢轻易下笔。”话题回到开始,写
作于诸多的我们,是快乐,是保持生命力的方式,所以舍不得,总想记录些什么。其实,写作最大的回
报就是写作罢了。
愿她如所想,读喜欢的中文系,用文字抵抗岁月。但我想有一天,她一定会明白,文字从来不
需要抵抗岁月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