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
•初中 2020.3
本版编辑/范宇飞
写作
◆读写·单元
“活动·探究”◎何 榕
(五桂山学校,广东 中山 528400)
——以九年级上册现代诗写作教学为例
摘要:统编教材增设的“活动·探究”单元注重在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文章基于由浅入深的内在逻辑关系,在九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三的教学实践中设计了四组活动,在审视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提出四条活动设计建议: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注重学习内容的关联与融通;注重学习方式的整合与运用;注重评测方式的呈现与创新。
关键词:课程性质 语文素养 活动·探究 设计建议
一、“活动·探究”单元在统编教材中的意义语文是国家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体现国家的意志和学生发展的需要。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界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谓综合性,指的是语文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综合性。这些内容既有知识层面的,也有能力与素养层面的,既有语言与思维的内容,也有审美与文化的内容。所谓实践性,指的是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统编教材在八、九年级增设了四个“活动·探究”单元,分别是学习新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演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学习诗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学习戏剧(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其中,每个单元设计有三个学习任务,总的编排思路是: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写作表达。
“活动·探究”单元作为统编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以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抓手,整合阅读、写作、口语
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形成一个综合实践系统,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
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1]
每个单
元设计的多组任务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支持,有序递进。任务一侧重于学生自主对文本进行阅读和探究。任务二侧重于实践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从课内延展到课外,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或实施采访,或模拟演讲,或朗诵鉴赏,或排演剧本,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任务三是写作表达,这一阶段的活动任务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以写作的形式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肖培东老师在《满地秋叶系诗心——“活动·探
单元活动设计示例及建议
77
2020.3
•初中
写作
本版编辑/范宇飞
究”尝试创作(现代诗)教学思考》中说:“‘活动·探究’单元试图改变学生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它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活动和探究式教学的延伸与发展,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或活动方式,更是一种课程形态。”“其设计和编排体现了‘课程即活动’‘学
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①下面以九年级上册第一单
元“活动·探究”(现代诗)任务三——尝试创作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活动设计在“活动·探究”单元中的意义,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作一些可行性探索。
二、基于活动的现代诗写作教学设计示例(一)分析教材及学情
九年级上册的“活动·探究”单元与诗歌教学相适应,主要是学习自主欣赏诗歌作品,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
诵活动及诗歌写作,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魅力,获得文学审美的熏陶。本单元共安排了三个任务,分别是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和尝试创作,三个任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九年级学生已经学过不少诗歌,对诗歌的基本特征已有初步了解,但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创作却比较陌生。多愁善感的青春本应是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奈何诗心蒙尘,下笔无言,生活自然少了几许情致。
(二)确定教学目标,预设评估标准
基于对课标、教材及学情的把握,任务三(尝试创作)的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借助联想和想象,尝试填诗,学着改诗,从语言、意象等多个角度丰富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是教学重点;发展联想与想象思维,写完整的诗,获得审美熏陶是教学难点。确定教学目标后,依据基础性指标和发展性指标,拟定含有评价标准和等级说明的量表(见表1),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量,同时考证活动设计的质量,预设评估标准。
表1 基于核心素养学习点的评价量表
水平水平描述
4尝试创作诗歌,喜欢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感情。
3能够借助联想和想象,对具体的诗歌作品作出评论。2能够展开联想和想象,对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形成自己的理解。
1
感受诗歌意象,基本把握诗歌的情感倾向。
注:水平1是基础性指标,水平2、3、4是发展性指标,较高水平包含较低水平。
(三)设计教学活动,确定学习任务
基于上述理解,我围绕任务三设计了如下四项学习活动:
活动一:分享组诗。
有人说“诗是构成生活的一种东西”;有人说“生活中一切值得记忆的东西,都是生活中的诗”;还有人说“诗是我们生活中的精细部分,它扩展、净化、提炼我们的心灵,它提高整个人生”。可以说,诗歌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一活动中,我朗读了原创小诗《偶遇》《听雨》《喜》,简单分享了每首小诗的创作缘由,学生可以浅浅地感受到隐藏于生活中的诗心、诗情。
活动二:尝试填诗。
不久前的一个周末,天气特别好,我带着儿子去郊游,途经一个村落,只见许多人正在田间劳作,很多小孩在玩耍,原来大家是在收稻子。儿子兴奋极了,忙不迭地要下去一起玩。见到这一幕,我写了一首小诗《拔穗儿》:“田间/地头/ /散落一地。”这首诗一共四句,在课堂上,我邀请学生填写第三句。这一活动意在让学生借助联想与想象,对稻穗儿这一实景作发散性思考,形成自身个性化的体悟和感受。
活动三:学会改诗。
学生的分享赋予了诗歌无限的活力。有说稻草儿、稻粒儿、稻杆儿等散落一地的;有说脚印、泥巴、笑声、歌声等散落一地的;更有说思念、伤逝、惆怅、沉默、叹息等散落一地的。师生一起品评诗歌——选出哪一个意象更好,说出好在哪里,再讨论能不能改得更好。“学会改诗”鼓励学生积极思索,或与同伴交流探讨隐含在诗歌中的重要问题,如意象选择、诗歌语言、节奏韵律等,针对问题展开比较分析、鉴赏体悟、表达交流等学习活动。
活动四:写完整的诗。
填诗、改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诗歌带来的思维张力,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怦然心动的诗心点燃的生活热情。学生拔的是稻穗,凝结的定然是无穷无尽、无比怀念的童年乐趣。因此,我建议学生不妨用细腻而敏感的心去感受、回味过去的岁月,写一首自己心中的《童年》,下节课再一起品读、分享。“写完整
的诗”这一环节让学生对怎样写诗产生了相对具体化的体验,学生逐渐写出了诗的模样,写出了诗的味道,更体会到了写诗的乐趣。
三、“活动·探究”单元的活动设计建议(一)学习活动应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目前,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
78
•初中 2020.3
本版编辑/范宇飞
写作
模型基本确定,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既是语文课程综合性的体现,又需要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以语文核心素养的视角来审视活动设计,如何使二者保持一致呢?
以现代诗写作教学为例分析,编者设计了“分享组诗”“尝试填诗”“学会改诗”“写完整的诗”等活动,并在活动中嵌入融合了听、说、读、写等核心内容。这不是传统的单一“学习活动”,也不是多个“学习活动”的简单拼凑,而是渗透核心素养,依据逻辑关系建立的有层级有梯度的“活动链”。教学实践中,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对诗歌意象的把握由实到虚,由外向内,层层推进,能够从诗歌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等角度积极分享创作体验,提炼归纳上一个活动的学习成果,并将其转化成下一个活动的学习资源。
(二)活动设计应注重学习内容的关联与融通在语文课程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既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基础和实现途径。九年级上册“活动·探究”单元共安排了三个任务,分别是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和尝试创作。在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之后,任务三促使学生把自己对所学诗歌“情感与内涵的体会,结构与形式的感知”融会贯通,在实践中最终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
由知识转化成能力的路径是师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充分参与,彼此触发。这涉及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要确保学生有深入扎实的知识积累;第二个层面是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及时辨识学生的认知盲区,
纠偏认知误区,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整个“活动链”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必须基于教师对学生即将开展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资源、学习方式等有深入的了解,除了关注核心素养的整体构建外,还要对促进学生成长的支柱性环节有充分的把握。一味强调活动的形式与数量,忽略课内与课下的关联与融通,只是显得“热闹”,实际对学生的素养养成并无多少帮助。
(三)活动设计应注重学习方式的整合与运用美国教育家克勒斯涅克提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可以说文章是对生活的一种反映,读和听是理解别人对生活的反映,写和说是表达
自己对生活的认识。”②对作品传情达意、表达愿望的
阅读鉴赏与思维的发展提升共联。梳理与探究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
比如,在“学会改诗”的活动中,关于意象的选择,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有学生抓住稻穗儿这一实景的物质构成,牵连出“稻粒儿”“稻草儿”“稻杆儿”等散落一地。诗句一出,嬉笑调侃渐至:“做诗人太容易了吧!”质疑困惑接踵:“实景作为意象可以吗?好不好呢?”随着思考越来越深入,凭借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凭借对诗歌形象的直觉体验和美感体验,学生开始运用比喻、通感、对比、变形、反差等手法逐渐粘连起与稻穗儿相关的元素,如从它的颜联想到秋天,从它的形状联想到劳作的场景、劳作的人,有同学望尽自然,望尽内心,最终写出了“喜悦散落一地”“深重的叹息散落一地”……形成了丰富多样、个性
突出的学习成果。
(四)活动设计应注重评测方式的呈现与创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这样论及评价建议:“语文课程评价要综合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选拔等多种功能。教师依据评价结果反思、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如何做好初高衔接,高效地完成“现代诗写作”这一教学内容呢?我认为除了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活动,制定合理恰切、对学习内容有“规定性”描述的评价量表也尤为重要。量表将言语实践活动视为动态的认知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量表为依据,对学生填写的诗句或对诗歌作出的论述进行评价和反馈,根据知识的缺漏及时优化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借助量表,学生也可以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水平进行自评和互评,深化认知和理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和学习材料进行调整,提升学习效果。注释:
①肖培东.满地秋叶系诗心——“活动·探究”尝试创作(现代诗)教学思考[J].语文建设,2018 (10).
②韦志成.作文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35 .参考文献:
[1]王本华.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阅读教学体系——谈统编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理念和设计思路[J].课程·教材·教法,
2017 (10).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