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2.培养朗诵能力。
3.积累羁旅诗相关知识。
4.掌握羁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体会感情。
2.学会羁旅诗相应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羁旅诗相应的赏析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铺垫
诗歌是文学殿堂里的一颗明珠,历史上的佳作更是灿若星河。在座的同学们一定也掌握了不少诗词名篇,那么,我们来一场温故知新的诗词大抢答,同学们敢迎战吗?通过四首学过的诗词的回顾引出——羁旅诗。下面就以《商山早行》为例来了解一下羁旅诗。
展示羁旅诗的概念:羁旅诗又称为记行诗、行旅诗,是指诗人因各种原因远离家国,用诗歌的形式反映情感的诗歌。
明确学习目标
1、知人论诗,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2、深入理解,赏析诗歌,领会情感,学习方法。
一、犹抱琵琶半遮面——了解作者
温庭筠, 代 、 。本名 ,字 ,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其他方面由同学补充)
写作背景
诗人本来是太原祁人,但由于在长安南郊安了个家,所以在他的一些诗歌里,是把长安南郊说成他的故乡的。
唐宣宗末年,他离开长安,出外宦游。当他在商洛一带的山区里跋涉的时候,还念念不忘“故乡”;晚上住在茅店里,也在做着“杜陵梦”。
明确两点:1.作者认为杜陵是故乡
2.宦游表明作者仕途之路不顺
二、与君山中初相逢——读一读、译一译
1、初读,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2、学生自由读,注意字音、节奏
3、指名读,其他同学评价。
4、全班齐读。
5、结合注解翻译诗歌。
三、淡妆浓抹总相宜——赏你之妙
赏
1.题目中“早行”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本诗描写的景是哪个季节?
(补充)商县、洛南一带,枳树、檞树很多。檞树的叶片很大,冬天虽干枯,却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树枝将发嫩芽的时候,才纷纷脱落。而这时候,枳树的白花已在开放。
3.首联“悲”换成“思”好不好?为什么?
4.这首诗展现了两幅不同的画面,一幅是异乡的画面,一幅是故乡的画面,出相应的诗句。
绘
出两幅画面相应的意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两幅画面,并概括两幅画面的意境的特点。
凄清冷寂 、温馨美好
感
这两幅不同的画面有何关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小结
这首羁旅诗选取了 等典型意象,运用 等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旅途中的 ,对家乡的 以及 的落寞情怀。
四、万紫千红总是春——晓你之法
羁旅诗
选取典型意象
运用表现手法
表达思想感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五、它山之石以攻玉——学以致用
1、运用羁旅诗的解读方法去解读课前背诵的诗。
2、解读新诗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教师寄语
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愿同学们都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板书设计
商
山 羁 选取典型意象
早 旅 运用表现手法
行 诗 表达思想感情
课外古诗词诵读(一)《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注释,独立学习,正确理解本首诗的意思。
2. 通过诵读,初步感受诗人望月思弟情感。
3. 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诗风。
教学重点:
读诗,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
教学关键:
熟读并牵引思乡情结
教学流程:
一、导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是战争,是安史之乱的灾难让杜甫家忧国愁齐上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感受诗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胸中涌动的爱和哀愁。
二、板题释题
1.师板书并让学生读诗题
(1)舍的读音:shè 谦辞,多指亲属中比自己年纪小或辈分低的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杜甫有四个弟弟:杜颖、杜观、杜丰、杜占,当时只有杜占和自己在一起,其余的分散在山
东、河南一带,当时正处于战乱之中。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2)诗题中蕴含的信息
点明时间:月夜;情感:忆(思念)这是一首思乡之作;思念对象:舍弟
三、整体感知
1.读诗
(1)自读:学生自由读出认识的字并正音 戍 shù 军队防守
(2)练读: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读律诗讲求平长仄短,练习朗读
(3)朗读:情感是思念,用什么样的语速、语调、语气读
2.译诗 结合课下注释,了解每联写了什么内容。
3.感知
(1)情感:同学们读懂了这首诗,那我考查一下,月夜忆舍弟的原因用原诗回答: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造成忆的最根本原因是:未休兵。烽火未断,这首诗写在什么时候。
(2)背景:
这首诗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这首诗就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这首诗记录的是战乱中与弟分散,思念弟弟。如果我是杜甫我可以这样记录。
(3)律诗改绝句
忆舍弟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我这样由律诗改绝句是不是可以,我认为前两联和忆弟无关,你的想法呢?(学生讨论)
4.赏析
(1)表现手法
首联,题目是“月夜”,诗人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一响就开始宵禁了,“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这里真实描绘了面临战争威胁的边塞景象。烘托战争气氛,也是为什么怀念弟弟的原因,在章法上,这一句与下文中的“有弟皆分散,”“况乃未休兵。”相呼应。秋边一雁声,从地上写到空中,秋日、边地、雁声,起引起了“倍思亲”的原因。“一雁声”三个字,让人想到了什么?一是秋天是大雁南归的季节,诗人流寓他乡,闻雁声而起思乡怀亲之情。二是古人称兄弟为“雁行”的典故。雁行:指排列飞行的雁的行列 借指兄弟。一雁喻兄弟分离。联系下文“乡书不可寄”,此时“秋雁又南回”。这两句是诗人所见所闻,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