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情感语文
--------浅谈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
鸣鹤初级中学 姚妙君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情感传递,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在应试教育中,我们往往比较注重感知力、理解力、记忆力、思考力、判断力等智力因素,而兴趣、习惯、性格、意志、审美观等人文因素,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些因素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和谐发展、铸造他们健全人格、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方面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语文课本中,文学成份很多,可以说,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倾注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激情,正如胡适先生所说:“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灵魂,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但是文章写得再有情,如果教师教得不动情,那么学生就很难入情。我们知道,情感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它是蕴藏在作品之中的。教师要深入教材,以饱满的情感对文字信息进行
再加工、再创造,渲染出情意盎然的氛围。只有教师先投入情感,才能吸引学生步入佳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凝思静想,心驰神往,甚至潸然泪下。在情感的带动下,学生灵性被激发出来,这样才能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审美的能力,同时净化了他们的心灵。
通经甘露丸
“情”是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六朝时期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他不仅阐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要贯穿于作品之中,而且还悟出了情感在审美欣赏中的显要作用。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还独到地把美育称作“情育”,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情感因
素的激发,创造一种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
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入境,与作品产生共鸣呢,
一、运用富有情感的语言吸引人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学同样是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要准确简洁,通俗易懂,更要生动风趣,富有情感。语文教学不单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活动,教师要运用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情感因素,唤起学生惊奇、欣喜、热情、紧张、探索、向往等情感体验,使学生精神振奋、情绪饱满。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能从抽象的文字中获得一种新鲜感、立体感、音乐感、装饰美、哲理美、含蓄美、风趣美等。
尤其是对学生进行诗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真情朗读,因为诗词语言富有音乐美,而又高度精练,琅琅上口,易诵易记, 另外,诗词还是最富抒情的文学形式,对人的情感方面的熏陶是其它文学形式作品所无法比拟的,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感熏陶。在吟诵经典诗词中,感情能逐渐获得升华,并逐渐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因此,老师要声情并茂的朗读示范,让学生能够在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感受到诗人当时的一种心境。比如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一开始就让学生先听了一首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引导学生入境,然后,由教师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再让学生自读,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介绍写作背景,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渐渐的与诗人有了一定的情感上的交流。专家呼吁:在诗歌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晚读
和课外活动,倡导诗歌诵读之风,同时给予及时到位的指导,让学生从停顿、重音、节
奏、韵律中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感,从迂徐、低沉、热烈、昂扬、饱满、凄凉中感受诗歌情韵,领略不同诗歌表现出的声音强弱和彩,并逐步学习用声音和态势语立体再现诗情诗意诗境。从而
与作品产生共鸣。
必要时还可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情感经验,让其中描绘的声、、光、态在他们头脑中显现出来。 教师带动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一篇文章,特别是诗歌、散文,都有鲜明的节奏和优美的语调,通过有声有的诵读,其声的表现力就足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感情反应。这样就把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在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形成立体思维,多方面感知教材,从而“不假思索”地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充分发挥情感诵读的作用,让学生在美的形象中来体会作者的情感美。如《敕勒歌》,教师要带领学生投入感情地诵读,让诗中所描绘的辽阔的牧原风光,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很形象、很自然地再现眼前,从而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又如《从百
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自然风光、神话传说到百草园的游戏活动,绘声绘,让人身感心受,如饮美醇,我们可以抓住该文生动、传神的特点,扣紧“百草园”一段,导读讲议,引导学生体味渗透其中的情感,产生美
的愉悦。
二、运用作品中美好的情感塑造人
大卫比利亚现代社会,素质教育正得到大力提倡和推广,这就要求语文教学除了从知识和能力上教会学生掌握这门工具以外,还要教会
学生怎样做人,怎样立足社会。并通过对某些文学作品的赏析,
来培养、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用了不少中外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他们之所以代代传诵,常读常新,就是因为笔墨中焕发着人格、人性的光辉,饱蘸着作者自己浓烈的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这为“通过情感教育实现思想教育”
提供了良好的范本。语文教师就是要善于挖掘和把握教材包涵的感情底蕴,注意观察和研究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特点,由情入手,沿着作者感情发展的线路,把学生带进作品所构设的意境中去,唤起他们积极的内心体验,在感情的掀动中水到渠成地完成本课
时的教学任务。这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设感情氛围的能力。如讲授《最后一次讲演》,学生对闻一多先生的那种极大的愤慨无法理解,那么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跟你一起去追逐历史的痕迹,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那一时期历史的影片,让学生进入历史,然后再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学生,学生通过观赏影片,再加上教师的深情分析,自然就会被他的那种愤慨深深感染,甚至义
愤填膺,想起来说上几句,这对学生的教育无疑是深刻的。
有些古代名篇佳作,由于学生与作者写作时代相距甚远,再加上没有生活体验,学生很难进入其中的意境,很难和作者的心灵碰撞。例如《论语六则》,对于刚从小学毕业从未接触过文言文的中学生,论语无疑是艰深的,孔子学说对世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仁”的思想之博大更是渗透了几千年的文明史,而这些都不是十二三岁的中学生所能理解并接受的,如果我们打破传统教法,先从优美典雅的古乐曲导入,投射孔子画像,展现孔夫子“温
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的严肃矜持、端庄持重而谦和的神态风度,引起学生的敬慕之情,内心产生希望去感悟孔子言论的情感冲动,再使用电教手段放录音配乐朗读,让学生体味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不知而不愠”的宽厚与平
表格分类汇总易,并为他的人格魅力所吸引,从而乐于认识和接受他的思想。
纸杯花另外,针对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大,思想包袱重、心理脆弱、
重庆大学专业
信心不足的状况,教师还要怀着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抓住课文中某些启迪人、激励人的因素去开导他们,使他们树立坚定乐观向上的信念。比如,《故乡》中“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要让学生领悟作者为追求新生活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相信希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未来靠自己创造。
当然,这种利用情感渗透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方式,要用得适时适当,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能够结合起来的,
马伊利要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切不可牵强附会。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离不开情感的渗透,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情感因素,并投入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愉悦、轻松、热情的氛围中,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爱好,养成阅读习惯,提高文化素养,树立高品位的审美观,铸造健全的人格,从这个角度说,语文学科中的情感渗透施惠于学生的已经远远超出了语文学科自身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