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校园比较狭小,教学楼、运动场等比较陈旧,现代化教学仪器、功能室配备不齐全;生源覆盖范围广,学生文化基础差异较大,且多为留守儿童,缺少家庭教育,教育难度大;因教师配备不齐,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少课程难以开齐开全……这是南宁市武鸣区仙湖镇中桥小学(以下简称中桥小学)一度面临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该校乘上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快车”,不仅整体搬迁至新校区,配齐了各种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舞蹈室、阅览室等,而且在2017年参加了广西壮汉双语小学校长模块化培训项目,在广西教育学院陈向阳教授的指导下形成了以“和乐教育”为核心的特育人体系,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打造“和乐怡园”
“我最喜欢阳光大课间活动。全校600多名学生,每人手拿太阳花做幸福拍手操,场面可壮观了!做完拍手操以后,各班就分区域玩各种游戏,有的跳竹竿舞,有的打陀螺,有的推独轮车,可好玩了!”中桥小学学生周盈袖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中桥小学大力研发校园特活动,成立了山歌、文艺、书法等种类的社团,在“三月三”、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举办各种文艺演出,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和乐怡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快乐成长。
阳光大课间是该校一项常规活动,为了做出新意、体现学校特,该校进行了深入探索。“最初,我们只是把很多传统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但我们觉得还不能很好地突出学校特,所以在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创编了太阳花幸福拍手操。太阳花是一种生命力顽强,代表阳光朝气的花,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该校校长梁平介绍说。
建设具有壮民族文化特的兴趣小组,是中桥小学打造“和乐怡园”的一项重要举措。该校兴趣小组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常规兴趣小组,如书法、绘画、科技、篮球等;二是特兴趣小组,如山歌、陀螺、民族乐器、民族舞蹈等。其中,特兴趣小组围绕“民族”二字做文章,以民族游戏、民族手工、民族歌舞等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壮族、传承壮族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目前,中桥小学成立有各类兴趣小组20多个,基本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该校四年级学生潘镜婷爱听歌更爱唱歌,所以她参加了山歌兴趣小组,跟着辅导老师学壮话、学乐理。“在兴趣小组里,我学会了《壮族敬酒歌》《礼仪歌》,还了解到各种关于山歌的故事,原来壮族文化是这么丰富多彩,作为壮族人我感到很骄傲!”她说。
中桥小学还开展了一系列特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到社会、生活、大自然中去观察、采访、调查、搜集资料、实践、制作标本,让学生快乐学习、提升能力;研发“快乐阅读”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提升学生文化修养;开展养成教育,通过国旗下的讲话、校园广播站、宣传栏等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
“学生越来越阳光,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整个学校都弥漫着快乐的氛围。”在中桥小学任教多年的潘彩波深有感触地说。
构建“和乐课堂”
“‘和乐学园’关键在‘学’,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我校将构建‘和乐课堂’作为打造‘和乐学园’的中心工作。”梁平说。“和乐课堂”由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盘点收获、达标检测六大环节构成,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学习之乐。
如今,“和乐课堂”教学模式已在中桥
——南宁市武鸣区仙湖
镇中桥小学打造﹃和乐教育﹄校园文化□本刊记者蒙秀溪
报道·
小学全面实施。在执教
双语课《Gaeb Duzgvej》
(第二课时)时,该校教
师潘雪平先以复习上一
构建和谐校园
课时的新词导入,然后
让学生结合课后思考题
自主学习课文相关段
落,接着提出“小姨说了
什么话,让我决定放了
青蛙”的问题,让学生进
行小组合作讨论,教师
适时点拨。学生在与文
本、同伴、教师的多方交
流中,逐渐进入文本中
“我”的内心,理解“我”的思想变化过程。最后,潘雪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文本讲述的故事进行总结复述,巩固学生所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活力,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以前课堂上基本上是老师在说,师生间的互动很少,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抄笔记,很少能开动脑筋去思考。‘和乐课堂’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状态,让老师和学生都动了起来!”潘雪平说。
为了让课堂真正和谐、快乐起来,中桥小学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采取多种方式组织教学,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做到“精讲”,即课堂结构简单但精致,给学生留有充足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做到“趣”与“活”,即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设计具有趣味性、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活力。
中桥小学还针对各学科的学习特点,开展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如语文学科开展写作、写字活动,数学学科开展速算活动,壮文学科开展学唱山歌活动等。该校每个学期各学科组都会举行1—2次学科知识竞赛,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这些活动让我觉得学习特别有意思!学校还会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给我们讲如何学习、如何安排生活,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这里上学,我感到很快乐!”中桥小学学生詹惠莒如是说。
建设“和乐家园”
10.5%的家长不知道孩子的任课教师,6.7%的家长
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
表现,21.6%的教师每
个学期主动与家长联
系不到5次,25%的教
师不敢正面描述与家
长联系的情况……这
是2017年1月,中桥小
学做的一次问卷调
查。“那时候学校跟我
们联系很少,小孩回家
也很少主动跟我们谈
起学习情况,而且我们
工作也忙,很少关心孩
子的学习。”该校家委会成员潘浩德告诉记者。
这次调查,让中桥小学领导班子认识到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于是该校开始探索家校有效合作之路:要求各班积极研究家校联系的新方式,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家家乐”表演会、“家家乐”运动会,设计“家庭联系卡”,积极推进家校合作;要求教师走出学校、走进学生家庭,每学年每位教师主动联系家长不少于20人,面访家长不少于10人,教师主动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校的办学情况,增进家长对学生、学校的了解,并成立家庭教育志愿者,开展送教上门。
为了让家长对学校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中桥小学还以家长自荐、班主任推荐的方式成立了家长委员会,让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中,帮助学校不断优化管理体系,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现在,学
校举办活动的时候,经常邀请我们参加。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我们越来越了解学校,和老师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了。”该校学生家长潘泰武说。
中桥小学致力于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该校积极与社区教育机构、校外辅导站、文化站等合作,利用节假日组织师生走进社区关爱孤寡老人,举办读书演讲、少儿书画评选和慰问演出等活动,同时联合公安、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组成综合治理专班,共同整顿校园周边环境,还邀请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到校为师生、家长做专题讲座,开展交通安全征文活动。
“经过几年发展,我校师生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加符合学校实际的办学路径,研发更多符合学生个性的特活动,将学校打造成真正的学习乐园。”梁平说。
(责编蒋海兰)
·报道
广西教育学院培训学院院长陈向阳带领项目专家团队到该校指导办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