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和谐管理与和谐校园建设
作者: 徐  丹
来源:《云梦学刊》 2012年第5期
    徐丹
    (湖南理工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摘要:和谐管理思想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对组织实现目标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思想和研究方法对当前地方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价值。以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创建和谐的校园,以专业调整和完善制度提高学生素质,以创新办学模式缓解毕业生就业难,以和谐预警机制及控制系统维护校园的长期稳定,将有助于地方高校进一步消除不和谐因素,维护校园稳定。
    关键词:地方高校;和谐管理;和谐校园;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365(2012)05-0125-04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之后,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行了重要部署。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成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这给高校各项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之一的地方高校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有所作为,必须牢固树立和谐管理理念,大力营造科学、民主、人文、开放的育人环境,把校园建设成师生共同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和成才的摇篮。
    一、和谐管理思想
    以席酉民教授为代表的学者把和谐管理定义为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在变动的环境中,围绕和谐主题的分辨,以优化和消减不确定性为手段,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实践活动。和谐管理本质是组织为了达到其目标,努力减少不确定性、不断优化组织系统和提高组织效率,以使组织在和谐的运行环境下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管理过程。和谐管理理论是关于和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论的集合。和谐管理理论的理论构架是运用系统观,围绕组织演进前后和谐态的对照比较,分析导致组织出现无序及不协调负效应的构成分,并对此提出和谐控制机制,进而建立优化模型,同时设立和谐预警系统作为保证和监控系统是和谐演进的重要手段。
    和谐管理思想则是系统化了的和谐管理理论。和谐管理思想是一种重视应用系统观、强调组织建立一
套保证和谐机制的理论体系。其基础是任何系统及系统内部的各要素都是相关的,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和谐管理思想解决管理问题的两个角度为“和则”与“谐则”。从组织“和则”、“谐则”两个角度及二者耦合情况分析问题,是和谐管理思想解决管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和谐管理思想的核心观点为:和谐是和谐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系统分析法是其分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和则”、“谐则”是其解决问题的两个角度:和谐预警机制是保证和谐的基础。
    二、地方高校和谐管理
    在日常工作中,和谐管理思想可以作为地方高校的指导思想,能为地方高校管理者提供和谐思想及建立和谐机制的思路,同时它也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被验证。
    (一)和谐管理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管理的和谐
    组织运行的和谐态是组织得以稳定发展的保证。作为公共部门的地方高校,它的目标是与社会和谐发展,不断为地方培养优秀实用的人才。从这个角度讲,和谐管理是一种目标管理。
    和谐管理思想认为只有系统从构成、组织内部环境、内外部联系等方面形成总体的和谐体,才能使系统具有较强的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及较强的内聚力和吸引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系统功能并达到组织追求的最佳状态。所以它能为高校分析其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个基本思路——问题的出现是否是
系统的某个或某部分要素的不和谐导致的?那么不和谐表现在哪里?和谐管理思想可以帮助我们对组织的发展历程和特定时期的活动进行动态梳理和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组织的目标要求——和谐。
    (二)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分析地方高校管理问题
    和谐管理理论非常重视系统观的运用,认为系统内部各要素、系统与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且存在一种系统目的意义下的和谐机制。
    如果把从学生从入校至毕业及顺利就业这个过程和地方高校接纳新生到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推荐就业看作两个不同系统的话,只有毕业生能顺利就业和地区经济发展到了合适人才,这两个系统运行才是有效的。地方高校管理只有保证学校平稳发展和毕业生顺利就业,才能说明这个系统运行是和谐的。
    三、和谐校园建设
    和谐管理思想重视用系统观分析问题,主张从“和则”与“谐则”角度解决问题,并强调建立完善和谐预警机制,在保证组织和谐运行的基础上,主张实现管理的目标。可以说和谐管理思想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它对组织实现目标和社会价值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思想及研究方法对目前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价值。
    (一)以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创建校园和谐
    和谐是和谐管理思想的主题。建设和谐校园是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和谐校园的具体措施。什么样的校园才是和谐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和谐直接表现为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社会共同体处于融洽状态。就教育体系来说,和谐体现为一种教育生态的平衡,它至少涉及校园内外两大系统要素的平衡。和谐校园建设要求教育系统维持和谐状态。而教育的和谐管理出发点是建设校园的和谐,其核心是为和谐状态的保持创造条件和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所以和谐管理思想能为建设和谐校园服务。那么如何建立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呢?
    首先,要为教师创设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地方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公平公正的人才制度是教师作用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因此,对教师的年度考核及对课程建设的评估都应制定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和标准,剔除弹性较大的项目指标,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保证公平。对于教师的优点及取得的成绩应给予肯定及公正评价,要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不削峰填谷,不压制人才。同时,要将最优秀的教师体吸引到教学第一线,让教学质量得到保障,使学校不断呈现发展的强劲势头。只有教学质量上来了,学生学习才会有劲头,学风才会好,学生素质才会高,这样就业才有保障,组织才会运行和谐。
    其次,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建公平的制度环境。学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一切制度的出发点都必须
保障学生成长成才。公平公正的育人环境包括教学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制定及实施,如学生管理制度、学习交流制度、学生自我管理制度等。地方高校在教学安排、学生管理、社团工作、宿舍管理等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制度上应首先保证公平公正,同时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也应做到宽以待人、平等待人。地方高校还要结合实际建立完善的教学授课制度,注重建立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在机制的调整下使教师的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向互动,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学生成长成才的目标。
    地方高校的作用归根到底就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一个公正公平的舞台,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被发现、被培养,最终成才。只有学校的制度完善且公平公正,学校才会良好运行,学生才能更好地成才,学校管理才会更加和谐。
    (二)以专业调整和完善制度提高学生素质
    从组织“和则”、“谐则”两个角度及二者耦合情况分析问题是和谐管理理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则”与“谐则”是和谐管理理论解决管理问题的两个基本方面。“和则”是实现环境诱导下行为主体自主演化的基本原则,是对人的行为及人际关系进行协调与控制的管理机制:“谐则”主要研究针对系统内部的各种理性设计方案,既包括在工艺流程方面的各种统筹规划,也包括在管理制度方面的各种计划安排。在高校管理中,“和则”主要是引导学生自强自立,促进其自身不断提高素质,“谐则”主要是专业的设置和制度的安排。
    “和则”与“谐则”的耦合使二者相互联系、强化配合,带来管理的优化。也就是说用优化思路解决客观科学的一面,通过以人的能动性应对不确定性从而减少和利用不确定性的思路解决主观情感的一面,并设法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动作用,实现整体的一致性和更高的绩效。那么,怎样运用“和则”与“谐则”呢?
    1.“和则”偏重于行为主体的自主演化
    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来说,“和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发扬其个性及创造力。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会和专业社团在校园活动中的作用,让学生广泛参与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这种广泛参与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还可以使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目前,大学生广泛参与自我管理已成为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从学校这个个体来讲,“和则”强调高校在扩建和开支方面实施稳妥有序的财务计划。高校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员,自负盈亏,相对独立,高负债不但加重了学校负担,影响学校日常开支,而且可能使高校陷入生存和发展危机。因此在校园建设中应寻求“和谐”发展。作为公共部门的地方高校应当制订适当规模的信贷计划、积极稳妥的财务方案,运用多种方式筹措发展资金。如目前地方高校根据实际,可把闲置的土地、校舍出租或转让,与所在地政府共建收费的体育场馆,鼓励社会企业或个人设立奖学金,鼓励出让教研科室科研成果(国家对此免营业税等多项税收),鼓励地方高校产学业研一体化发展,这样可多方位、多角度地扩大地方高校财务收支规模,减轻财务压力。
    2.“谐则”主要是各项管理制度的计划和安排
    优秀的人才是个人努力和系列制度促进的结果。学生自我管理只是加强校园管理的一种方式,而专业设置、学校管理的完善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应不断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专业设置,适当引进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提升办专业能力。学生的高素质是就业的法宝,只有专业水平上来了,学生素质才会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团委、学生会和社团管理制度,对学生自主组织的活动要有适当宽松的活动审批程序、适当的经费支持,要积极鼓励大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深入社会,倾听民声,多做与地方经济有关且符合实际需要的事情。
    3.教师是“和则”与“谐则”耦合的载体
    教师是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导因素,是连接学生和学校的桥梁,学生的自主管理(“和则”)要靠教师引导,学校的制度(“谐则”)大部分要依靠教师去实践。为了吸纳和留住优秀人才,地方高校应在薪资、福利和激励机制上不断改善和提高,形成一种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科研成果不断的良好发展局面。同时,在授课制度、教学方法、教师活动方面也应不断创新,为优秀教师提供一个广阔和竞争的平台,让每位教师都有一批优秀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一位优秀的老师,这就是“谐则”的活力之所在。
    (三)以创新办学模式缓解毕业生就业难
    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开始审视就业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探索解决方法,部分高校出现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办专业,即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专业人才,企业负担一定培养费用,学生在学校学习,在企业实习就业。这种人才培养与就业模式在地方高校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试验,被证明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特别是在以重工业为主要经济支柱的地方城市,它不但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迎合了社会需要,而且符合地方产业特。这种制度不但缓解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压力,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且可以降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费用,解决经费紧张的问题。从系统分析的角度看,它无疑到了问题的症结和解决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