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新”基本功培养研究
说起基本功,语文老师会说,“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就行”,英语老师会说,“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口语,有敏锐的英语听力就行”,音乐老师会说,“自弹
自唱好,知晓基本的乐理知识就行”……以往,我们对教师基本功大概都是这样定位的:一是对原有知识的传递之功。比如语文老师的“三字一话”,音乐老师的吹拉弹唱等,教育类似技术活,
教师就象“教书匠”,没有考虑过“知识传递与生成、教书和育人”的内在联系;二是对教材及知识本身的钻研之功。我们也认真读教材、备教案,却忽略了对最重要的教育对象一一学生的研究。三是对班级、学生的“掌控”之功。上课时“掌控”课堂, 带班时“掌控”班级,教师和学生更象“猫”和“老鼠”的关系,师生间缺少民主平等,生命活力自然无法体现。这里至少存在着两方面的缺陷,一是在定位上缺乏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思考与追求,没有意识到教育是师生共同获得生命成长的重要体验;
是基本功练习大多停留在职前或职后经验自然累积,没有意识到教育活动本身就是更新、改善、创生基本功的动态过程。
传统的教师基本功,已经绵延了很多年。而现在的教育已经不是以前的教育,无论是教育的内容或方式、
教育的内在环境或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无可想象的变化。可以说,教育正身处在一个转型的大变革时代,我们的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
样的教育大变革时代,必然需要我们的教师要理解并且适合教育
的变革,要努力增长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能力,以适合现代教育的需求。
如何通过“新”基本功的养成来助推教师专业成长?近几年我校以此为课题,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 总结如下。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新基本功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一)备课
传统备课的常见问题是对教学要素的“点状化”认识,尽可能
“多”地考虑、不遗漏要素,但缺乏要素间内在关系的思考及其整体策划;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力求尽可能细化,形成详尽的、严密地教师“如何教”的程序,而忽视了“人”的要素。新基本
功对教师备课的要求,首先思考的是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教材分析要注重长程、结构化育人;学生
分析包括学生前在状态分析、潜在状态分析和学生差异分析,对学生的可能发展以及学生的学习困难、障碍等,做出合理的判断、决策;目标分析要具体, 包括从底线到高标要求的层次递进。
(二)上课
新基本功对教师上课的要求是“基于有向开放的预设与生成”,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课前活动:教学的热身。
开放式导入:资源生成。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有向开放,
抛出“大问题”,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收集资源,并能进行资源重组,推进教学走向核心环节。
核心推进过程:过程生成。要求教师做到“放、收”的有机结合,实现“有向开放一一交互反馈一一聚焦生成”。
总的来说,新基本功对教师上课的要求是:
题设计要有开放度;
2) 重心下移要有稳定度;
信息捕捉要有敏感度;
4) 资源处理要有有效度;
互动生成要有提升度。
三)听课
听课是对课堂教学行为、学生状态和多边互动关系的理论解读,听课者也是教育者,应该介入到观察学生、介入教学,去看孩子们丰富、不一样的眼神与表情,去听孩子们丰富、不一样的
书写与表达,去判断孩子们丰富、不一样的发展,去思考孩子们学生,去看、去听、去判断、去思考,发现具体的师生状态,才能捕捉细节背后的理念、问题与创造。
可以怎样发展得更好,尤其是在“还”的时空中,听课者要走进
四)说课
说课是教师个人对教学设计及其现实推进过程的理论思考,包括教学设计、过程反思和重建思考等。新
基本功对教师说课的要求是,要深究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重心放在对教学过程实践
的感受与思考。特别要说清楚,大问题在哪里,是设计的问题,是互动的问题,是教学价值定位的问题,还是教学组织方式的问题?是思想的问题,是思维的问题,还是行为习惯的问题?要能够有针对性地把重建思考说清楚。
五)评课
新基本功要求教师,评课要围绕育人价值的开发和落实来
评。起始阶段:放了没有?全部学生都投入了吗?怎么开放设计
大问题?放和放之间有什么关联。发展阶段:收得怎样?怎样互
动生成、提升资源价值?每个孩子都有发展变化吗?初步成型阶段:日常化了没有?一节课反映出孩子们的学习养成如何?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新基本功的养成策略和主要路径
一)练就“多元学习”的基本功
以往,教师学习往往是“理论与实践剥离、学习与思想脱离”,或简单附和他人观点,或为了评职称写几篇应景文章,头脑中思想与具体行为的转化度不高。而课题研究让教师在学习中转变自我。
1.理论系统浸化
学习不再是“教海拾贝”,而是系统、彻底地改变参照系,使头脑中整个教育立场发生变化。在研究中,我们基于日常学习转化,合力提出追求“和、活、灵、美”的课堂境界,力争在教学中呈现开放互动之“和”,结构关联之“活”,有机融通之
教师基本功灵”及生命成长之“美”,体现了对课堂“有机美”理论的丰
富与创造。
2.实践亲历内化
以往教师学习都比较被动,而课题的实验研究引领教师主动学;以往教师推脱工作忙不想学,而课题研究因自我挑战产生学习内需;过去老师听课类似“看戏”,有的直接搬回去套用,有的认为自己学不来,新课程背景下,“交互式现场教研”直面真问题、剖析真原因,使每位参与者都有机会亲历更新过程。执教者对自身行为背后教育理念的深度反思,专家、同伴对教育现象背后师生生命质量的高度关注,促使教师不断将一次教研的资源无限放大,最终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与言行。课题研究期间,我校
让“小人物挑大梁”,推出“小教研组领衔专题教研”,让每一
位教师都有机会担当重任,实现提升。  3. 团队合作共化以往教师学习多半随个人兴致,而“新基础”强调团队共赢,以骨干带动其他教师共同发展。在我校,团队合作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课题研究期间更呈现“无痕”特点,学校志同道合的教师自发组成了多个“研究工作室”,由骨干任主持人,以
三人行”的方式聚焦日常、发展共性、尊重个体,共化新思想,共创新行为。
4. 日常体验消化
以往教师认为参加培训班、外出赶趟才是学习,而我们的课题研究更注重让教师在实践中向书本、专家、同伴、学生、自己及一切可能的对象学。老师们更重视日常的体验与消化,课题研
究的过程记录了我校老师们三年来主动进行学术、精神交流的痕迹。
二)练就“变革实践”的基本功
1.研读学生之功
一要事先研究。“新基础教育”不提倡借班上?n,要求教师
备课前先了解学生学力基础、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点,以在课上实现师生深层次有效互动。二是过程研究。传统的课堂强调教师权威,而“新基础”教师则通过倾听、读懂学生课堂表现来调整课堂容量、节奏,丰富师生成长体验。三是事后研究。重视研究学生的学习反应。课题研究期间,我们更注重对“错题”系统归因,设计“触类旁通”的作业,有针对